簡介
1984年經中央批准,董必武紀念館於次年清明節破土動工,在董必武同志誕辰一百周年(1986年3月5日)前夕,董必武紀念館在他的家鄉湖北省紅安縣落成開放。紀念館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由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董必武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社會主義法制奠基人。
展館
董必武紀念館位於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內的東北處稞子山上,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建築,占地面積5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0平方米,建築風格為中國庭院式結構,白牆碧瓦,飛檐翹角,依山而建,古樸莊重,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大門橫匾上是徐向前同志題寫的“董必武紀念館”六個金色大字。院內迎面是一尊董老安祥地坐在沙發上的兩米高的塑像。李先念同志為紀念館的題詞為“豐功偉績,光照千秋”。陳丕顯、程子華、韓先楚等同志也分別為紀念館題詞。
陳列
紀念館分三個展室,從不同方面反映了董必武同志由一名民主主義戰士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並成為革命運動的先驅的經歷,記錄了董老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為黨的教育、黨的紀律和紅色政權的建立所進行的開創性工作,以及新中國成立後董老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之一,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七百四十多件展品中,有照片四百多幅,書信、手跡及文物二百七十多件。其中包括清朝湖廣總督向皇帝保舉董必武為“拔貢”的奏摺,董老精心修改的法律檔案原稿和董老臨終前寫下的《九十初度》一詩的手跡本。
藏品
董必武紀念館在開放的二十年間,於一九九二年和二00四年分別進行維修,修改後的紀念館不論是外觀建築還是陳列形式都煥然一新。展覽內容以董必武的生平和業績為依據,通過740餘件珍貴文物、照片、字畫、矽膠像等,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董老光輝戰鬥的一生,以及他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
走進董必武紀念館,首先要登上級台階,迎面抬頭可見,正面門樓匾額上由徐向前元帥題寫的“董必武紀念館”六個餾金大字。從正門進入,便是紀念館的正院,院子中央安放著董必武半身銅像,基座上“董必武紀念像”六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基座的後面是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的骨灰合葬墓,二000年十月六日,董必武和夫人何連芝的骨灰安放在紀念館內,實現了他們生前的願望,也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場所。人們在這裡緬懷董老的豐功偉績,學習董老的革命風範,淨化靈魂、陶冶情操。墓後是一道長, 高的屏風,上面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書寫的“董必武同志生平”。正院的東面有一側院,環繞正、東兩院建有三個大展廳和一個多功能報告廳。
進入紀念館序廳,迎面看到的是萬里長城壁畫,以恢弘的氣勢、強烈的民族凝聚感,表達了董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浩瀚胸懷。第一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生活;辛亥革命失敗後他東渡日本的內容。第二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參加創建中國共產黨;站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衛地位;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的內容。第三展廳主要介紹的是董必武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作出的突出貢獻,以及他的崇高思想品德。
二十年來,董必武紀念館接待觀眾千萬餘人次,其中有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友人。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江澤民、李鵬、李瑞環、喬石、吳邦國、劉華清、吳官正、溫家寶、曾慶紅等先後來紀念館參觀。
近幾年,董必武紀念館認真貫徹和執行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先後與第二炮兵指揮學院、軍事經濟學院、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及武漢市十多所大、中學共建教育基地,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讚譽。曾被中宣部、省政府分別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全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董必武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畲,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
位置
地址:位於紅安烈士陵園大道邊的稞子山上
預定門票電話:0713-524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