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度

董元度

董元度(1712~1787)字曲江,別號寄廬,平原縣董路口村人。清乾隆年間的著名詩人。秉承家學,自年少便以春柳詩擅長。乾隆十二年(1747年)科舉人,與其父(董思凝)皆因作詩而聲滿京國。乾隆十七年(1752年)科進士,入詞館(翰林院),不久,外任江西定遠縣知縣。 一年後改任山東東昌府(治所在今聊城市)教授,任教10年,精心攻讀詩文,詩名大揚。著有《舊雨草堂集》八卷。 和紀曉嵐是好友,十分愛遊山玩水。

基本信息

董元度,乾隆十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東昌府教授。王昶曾云:“董元度性情灑脫,不喜歡受人約束。入翰林作宮後,乞假南遊,來往蘇揚之間,寄居盧見曾官署中最久。

他與我同住一處,每次推杯飲酒論詩,興趣昂然不倦。乾隆五十五年冬天,我因進京見皇上路過保定,他已精神疲倦,頹然老了。董元度仕途不順,窮困而死,所以他的詩清婉中多感慨之作。”

紀曉嵐與董元度早在乾隆十三年即相識,同在科場馳騁,交誼甚至篤,留下多首唱酬詩。如早期的《戲贈曲江》有“愛爾如兄弟,結交三載余。每憐同寂寞,相與惜居諸”句。《閱微草堂筆記》多次記述,對董元度所堅持的“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淡泊處世態度推崇備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