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圖)落基山新聞編輯部](/img/d/652/nBnauM3X1gDO2MjM2IDN4cTM0ITM4UjNwUzMwADMwAzMxAzLyQzL4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落基山新聞成立於1859年4月23日,由於金融危機肆虐,於2009年2月27日最後一期《落基山新聞報》付印上市。這一期報紙總共發行35萬份,重新刊發了《落基山新聞》當年獲得普利茲獎的報導和圖片。作為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創建於1858年。在流逝的150年,一座城市的命運和一張報紙緊密相連。城市繼續呼吸,而《落基山新聞報》卻成可供追憶的歷史。
《紐約時報》說,丹佛市創建伊始,充滿野性和暴力,男人們樂於爭吵和戰鬥,四處皆是“以我為主”的試圖發財的人。正是《落基山新聞報》舉起了火炬。《紐約時報》沒有明說火炬意味著什麼。也許,它照亮了文明,讓一座城市有了教養。
倘若有實力的公司接手《落基山新聞》,這份丹佛的百餘歲報紙也許還能堅守一段時光。不過,《落基山新聞》的老闆“E·W·斯克里普斯公司(E.W.Scripps)”2月26日宣布因無人收購,《落基山新聞報》就此“壽終正寢”。有數據顯示,2008年,《落基山新聞報》虧損1600萬美元。
2009年2月28日是商業新聞部記者大衛·米爾斯特德(DavidMilstead)的生日。他本希望《落基山新聞報》能出報到這一天,可是他的小小願望破滅了。“驚悚已逝,而憤怒則深入內心。”這是米爾斯特德的感受。或許,這就是“哀莫大於心死”。編輯部內,吊在屋樑上的電視正在直播新聞,而同事們相互擁抱,為對方祈禱好運。那一刻,有人哭得像個失去芭比娃娃的小女孩,令人動容。
![(圖)落基山新聞](/img/e/c3d/nBnauM3XwQTN4cDM0ADN4cTM0ITM4UjNwUzMwADMwAzMxAzLwQ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雇員們從編輯部走出戶外,打開一個從牆體內取出來的“密封瓶”,那是1985年設定的。瓶內藏有一份《落基山新聞報》、一份《丹佛郵報》、當時雇員的簽名手冊、丹佛地圖、漫畫家埃德·斯特恩(EdStein)創作的畫冊和專欄作家吉內·阿莫勒(GeneAmole)的著作。瓶上寫有這樣的字樣:“將於2059年4月打開此瓶,慶祝《落基山新聞報》誕生200周年。”
《丹佛郵報》發行人兼總裁、美聯社董事會主席迪恩·辛格頓(DeanSingleton)說:“《落基山新聞報》以其在城市歷史和成功道路上的顯著作用,而被世人銘記。”在其看來,儘管《丹佛郵報》與《落基山新聞報》拼得“我活你死”,然而後者擁有的優秀采編隊伍為《落基山新聞報》贏得了尊重。辛格頓表示,丹佛市只能容得下一家報紙,“我們自信能活下來。”
總共有230名采編人員服務於《落基山新聞報》,他們的薪水將支付到4月28日。同城的《丹佛郵報》聘用其中的10名采編人員,他們分別是5位專欄作家、五位記者和社論版編輯。
停刊原因
![(圖)落基山新聞](/img/2/a31/nBnauM3X4cDNzUDNzQDN4cTM0ITM4UjNwUzMwADMwAzMxAzL0Q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2009年2月27日,在發行近150年之後,《落基山新聞》(Rocky Mountain News)星期五出版了最後一期。這家報紙終於淪為經濟危機和網際網路普及的犧牲品。
《落基山新聞》的母公司E.W. Scripps Co.(SSP)星期四宣布該報即將停刊,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里奇·貝尼(Rich Boehne)告訴員工們,《落基山新聞報》已經淪為可怕經濟狀況的犧牲品,整個報紙行業都受到了衝擊,而該報每年虧損數百萬美元。
2001年,《落基山新聞》與《丹佛郵報》達成了聯營協定,兩家報紙的運營業務部門合併以節省成本,但保持各自社論部門獨立。和大多數美國城市一樣,《落基山新聞》停刊之後,丹佛市只剩下一家主要報紙了。
由於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美國各地的報業公司都面臨讀者減少、廣告營收下滑的困境。
報業新挑戰
在新媒體的衝擊下素有報業帝國之稱的美國,傳統報業早已經陷入了困境。金融危機更像是一面放大鏡將傳統報業的危機逐步放大。
出版、發行成本飆升,發行量急劇下降,廣告收入縮水,媒體從業人員收入減少,電子出版物擠壓平面媒體……而在另一方面,由於居民的實際收入和預期收入下降,許多人在經濟危機中失業下崗,迫使人們放棄了訂閱平面媒體的習慣,進而選擇通過網際網路來獲取有關信息,而網路媒體的優勢恰恰在於她的快捷和便宜。
明確核心價值 報業迎接挑戰
作為新聞業傳統:獨立客觀、訊息全面、作為“前瞻者”及時準確地將未來的形勢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在金融危機中,面對紙質媒體讀者數量大大下降的趨勢,相關專家也發現,廣大讀者在對那些更多刊登專家對政治、經濟、國際、社會問題分析類文章的報紙和刊物,反而表現出了更多的關注和青睞,也願意花錢、花時間去仔細研讀,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這實際上也給紙質媒體的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指出了一個發展方向,即在電子網路媒體的圍追堵截面前,紙質媒體只有通過提高刊文的質量,通過擴容信息量,通過獨家專訪,尤其是通過與讀者之間的有效互動,最終還是能夠穩定住自己的讀者群,保證自己的發行量,減輕經濟危機的後果。
金融風暴下的媒體停刊潮
隨著金融危機向各個行業蔓延,一向揮金如土的時尚奢侈品牌被迫壓縮開支,那些嚴重依賴時尚奢侈品牌廣告生存的時尚雜誌備受煎熬,期刊雜誌退市之聲在2008年此起彼伏。美國雜誌出版協會發表報告指出,2008年美國雜誌廣告頁數同比減少了11.7%,第四季度下降幅度最大,同比減少了17%。進入2009年,美國的多家百年老報紛紛停刊。2009年8月17日,美國最受歡迎的綜合性刊物《讀者文摘》,為重組債務,公司決定申請破產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