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紫荊關

萬里長城紫荊關

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40公里處,是萬里長城內長城重要關門,與居庸關、倒馬關並稱內三關。它也是太行八陘之一,是華北平原通宣化、大同的交通要道。始建於西漢,後多次修葺,現城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重修,包括關城、兩翼城牆。關城北門有“紫荊關”、“河山帶礪”匾額,南門有“紫塞金城”匾額,皆為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書刻。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紫荊關萬里長城——紫荊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河北省
萬里長城——紫荊關IV-132

簡介

..
宋時名金陂關,後因山多紫荊樹而改名。
萬里長城——紫荊關萬里長城——紫荊關

位於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號稱內三關。原關門之門券上有“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已傾圮。“紫塞荊城”4字石刻現在仍在,在紫荊關鎮南面。紫荊關位於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於中,群險疵於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於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歷史背景

..
紫荊關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金時名金坡關,後因山上多紫荊樹易名紫荊關。紫荊關始建於戰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後,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崇禎年間,都曾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建築特點

紫荊關漢朝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
..

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後又經歷代維護和擴建形成較完整的城防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從內地通向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盤道頂端是南天門,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進了南天門是二重門,再內是三重門,又稱南門。北門有瓮城,南天門西側,有從內城通向黃土嶺的關門一座。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與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紫荊關的關牆總長18160.5米,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處。建築雄偉,風格獨特,為我國九大名關之一,又與居庸關、倒馬關稱為長城內三關。關城由五個城圈組成,依山勢而建,城牆蜿蜒起伏,這種關城的形式,在我國的九大名關中獨一無二。紫荊關作為太行八陘的第七陘,歷史上是由山西宣化、大同進入北京的重要通道,以其險要的地勢和牢固的防禦結構扼守著出入河北平原和太行山區的咽喉,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
紫荊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朝、唐、宋、元各代對紫荊關均有過修葺、增補,至明朝萬曆年間形成現在的規模,紫荊關曾有過不同的稱謂,戰國時期稱為“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北魏稱“子莊關”、宋金時期稱為“金陂關”,到了元代才改為紫荊關。有專家推論,紫荊關是我國上千座名關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幾座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歷史、軍事、旅遊價值。 紫荊關城,漢時為土石夯築,後歷經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並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後,更大興土木,修城建關。在正統、景泰、弘治、嘉靖、萬曆、崇禎年間,都曾改築、擴建關城,增設城堡、隘口,開鑿盤山道等,使紫荊關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防禦體系。《畿輔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

從內地通向紫荊關的第一道關門,建在今坡下村的峽谷中。邊牆自關門向西兩翼伸展,直達兩山峰頂。門額上嵌石匾一方,橫書“紫荊關”三字。門前有營房、廟宇各一座。這些建築雖已塌毀,但遺址尚清晰可辨,石匾亦在民間妥存。關門內是通向關城的十八盤,全程10公里,均系羊腸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荊坡道人在重修紫荊關盤道記中云:“南有石徑十八(盤),由底升巔,崎嶇若羊腸之險,東倚於岩旁,後天之畔,西臨乎洞壑,蟠地之絕崖。然則南城兩都,北極邊陲,遷客騷人多游於此。我朝所以設關,憑此險……。”可見,古十八盤既是內地聯繫北方各族人民的必經之路,又是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自然天險。盤道頂端是南天門,亦建在兩山間的峽谷中。城牆東起萬仞之巔,經南天門至奇峰嶺山頂。門券上嵌著“畿輔第一雄關”的石匾。門之東壁上鑲嵌石碑兩塊;一為荊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荊關盤道記”;二為明參將韓光所作的七律詩。門外西坡上還有清康熙皇帝御筆“天子閱武處”碑碣一通。進了南天門是二重門,兩側有八字牆向左右伸展。再內是三重門,又稱南門,但坐東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題“萬曆十七年歲次乙丑孟秋吉旦立”,下款為“欽差分守紫荊關參將韓光”。北門有瓮城,裡面券上有“表里山河”匾額。北門面東,門額題字共兩層,上題“河山帶礪”,下題“紫荊關”。南天門西側,有從內城通向黃土嶺的關門一座,面南額題“陽和門”。
..

紫荊關主城分東西兩部分,中間以牆相隔,東城設文武衙門,西城為屯兵之所。關城東、西、南,牆外有牆,形成環抱於主城外的三座小城池。陽和門外有黃土嶺城。拒馬河北岸有小新城,與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鐵索相連,為關城的前哨。紫荊關的關牆總長18160米,共有城門9座、水門4座、戰台19處。雄關壯麗,地勢險要。古代文人描述這裡是“萬里蜿蜒壁,千峰擁塞門。風雄秦上谷,氣壓趙樓煩”的“紫塞金城”。
紫荊關歷史悠久,文物古蹟較多。古代軍用水井、碾盤,仍保存完好;古棧道至今清晰可辨;古印鑑、古貨幣、古代服裝飾品等都多次發現。為研究中國古長城、古建築及古代軍事等,提供了可貴的資料和例證。1996年12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