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貢米

萬年貢米

萬年貢米,江西省上饒市萬年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萬年貢米,自南北朝時期就專供皇室。明正德七年(1512),明武宗下令新建萬年縣,縣令將縣裡特有大米進貢,皇帝御膳後傳旨 “代代耕種,歲歲納貢”。清時各州縣納糧送京,必待萬年貢米運到,方可封倉。萬年貢米是釣魚台國賓館指定國宴用米。 萬年貢米產於江西萬年縣,只生長在山腳下的300畝水田裡,屬野生稻,一年栽一季,生育期175天,採用農耕方式:施農家肥,人工除草,山泉灌溉,畝產僅300斤。 2005年04月0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萬年貢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信息

產品特點

植物特徵

萬年貢米 萬年貢米

萬年貢米全生育期155—170天,株高127—139厘米,株型適中,劍葉狹長挺直,葉色葉鞘色綠,成熟時粒色好,穗長26厘米,每穗粒數136粒,結實率89%,千粒重28克,粒形式橢圓,白芒,芒長21毫米左右,穎稈色黃。

品質特性

萬年貢米桿高芒長,沐自然之精華,飲四季之山泉,其芒似針、其形若梭、其白如玉。煮之軟而不黏、柔糯可口,有“一畝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飯百家香”之譽;釀酒入口純綿、回味悠長,有“杯酒滿廳香”之稱。

營養價值

萬年貢米 萬年貢米

經測定,萬年貢米蛋白質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且含豐富的維生素b族和一定數量的微量元素。

產地環境

萬年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依山傍水、濕地遼闊,河渠縱橫、塘堰棋布,亞熱帶季風環繞,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年均氣溫17.4攝氏度,年均日照1803.5小時,年均降水1808毫米,平均無霜期259天,被世界農業考古學家馬尼士博士喻為“上帝安排生產稻米的地方”,享有“中國貢米之鄉”、“淡水珍珠之鄉”等美譽。

萬年貢米產於萬年縣懷玉山下,屬野生稻,吸取四季清泉,根植水土特異,該地位於懷玉山北麓的丘陵峽谷地帶,山泉涌流,水溫在15℃左右,水質富含氮、磷、鉀及銅、鐵、錳、鋅等微量元素。土壤屬偏酸性粘土,土層深,當地勻稱“冷漿田”。

萬年貢米的種植環境優渥,因吸取四季清泉,根植水土特異,故營養豐富,顆粒大,體細長,顆形如梭,米色似玉。

歷史淵源

1995年,一支中美聯合農業考古隊在江西萬年的發掘有了重大發現。對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是當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也對了解人類農耕歷史意義非凡。遺址中新石器時代早期發現的栽培稻植矽石,將人類稻作的起源從7000年前又往前推移了5000年,江西萬年由此也成為了人類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

考古專家研究認為,在遺址中發現的稻作遺存具有野、秈、粳稻特徵,是一種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類型。而在相距不遠的東鄉縣,20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一片野生稻,而這種野生稻是遺存稻的祖型。這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這片野生稻的發現,為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提供了寶貴的生物材料。此外,這些稻種集中了所有栽培稻不具備的特質,由於處在各種災害的環境下,東鄉野生稻蘊含豐富的抗病蟲害基因和很強的耐寒基因,對研究稻種起源、演化和今後水稻雜種優勢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萬年貢米”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明朝進貢朝廷後成為了“代代耕食,歲歲納貢”的貢米。現代,萬年貢米也成為了萬年乃至江西省主打的區域品牌。

萬年貢米原名“塢源早”,因明代皇帝食用後大加讚賞,隨傳旨“代代耕作、歲歲納貢”而得名。

清時各州縣納糧送至京城後,必待萬年貢米運到,方可封倉。

1958年,萬年貢米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博覽會上展出,受到好評。

1959年,中共廬山會議期間,萬年貢米被選為食米。

2012年,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之一——江西萬年親筆題下“野稻馴化,萬年之源”。

萬年貢米 萬年貢米

2016年1月,萬年貢米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立,以萬年縣龍頭企業為核心,包括糧食合作社22個、家庭農場36個、糧食加工廠17家。

生產情況

解放初期,萬年貢米的主產地——萬年裴梅鎮有種植面積100公頃,產量25萬公斤,後經土地承包到戶、退耕還林等,其種植面積進一步減少,最低時甚至僅有7.4公頃。

2004年開始,萬年著手對貢米原產地進行保護,尋求更加可持續的保護途徑。

2016年,萬年縣貢谷原產地保持在800畝左右,年產量約20萬公斤。

產品榮譽

萬年貢稻 萬年貢稻

萬年縣被譽為“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2010年,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入選聯合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第二批被列入其中的農業文化遺產。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萬年貢米原產地域範圍以江西省上饒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萬年貢米原產地域保護範圍的函》(饒府字[2004]105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江西省萬年縣現轄行政區域內。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萬年貢稻 萬年貢稻

塢源早及改良品系。

(二)栽培管理

1.良種繁育:良種繁育區選擇在海拔50至80米之間的壠田及丘嶺坂田,用自然山泉水或庫水灌溉。

2.栽培:在5月上旬播種,秧齡控制在30至35天。施以人畜腐熟肥或有機質專用肥,合理追肥;用自然山泉水和庫水灌溉,實行人工中耕除草3次,不得用化學除草劑除草;適用收割,防止完全成熟後稻桿軟化倒伏。

3.加工:稻穀除雜→去石→礱穀→谷糙分離→碾米→拋光色選→包裝。

(三)質量特色

大米粒細體長,形狀似梭,質白如玉,無腹白;吸足水分後向兩頭伸長,飯軟而不粘,入口香滑。

米粒長度>5毫米,長寬比>3,直鏈澱粉含量17%至22%;堊白度≤3.0%;膠稠度≥70毫米。

專用標誌使用

在萬年貢米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萬年貢米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萬年貢米“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