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師範學校

萍鄉師範學校

萍鄉師範學校坐落在萍鄉市城北郊的黃花巷。她北依蒼翠的小山丘,東鄰秀麗的鵝湖公園,南面是鱗次櫛比的住宅新區,是鑲嵌在秋收起義廣場南邊的一顆明珠。萍鄉師範學校創辦於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11月6日。創辦時名為“江西省萍鄉簡易師範學校”,校址設在萍鄉宣風。1944年,改辦為“江西省立萍鄉女子師範學校”,校址設在萍鄉縣武官巷。

簡介

1949年7月,宜春專署決定,將萍鄉女子師範學校和分宜師範學校合併為“江西省萍鄉師範學校”。

20世紀50年代,萍師以勤奮好學、勇於進取、紀律嚴明、校風優良聞名省內外,畢業生遍及南昌、宜春地區的城鄉。

1958年,萍師招收了兩個大專班。

1961年,省教育廳把萍師列為全省兩所重點師範學校之一。1980年,萍師被列為全省第一批辦好的10所中等師範學校之一。

1981年,萍鄉市政府從長計議,撥出巨款在城北黃花沖山坡上新建萍師校舍。校園占地面積87畝。擁有綜合樓、音樂樓、美術樓、圖書館、禮堂、體育館、宿舍等建築,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綜合樓巍然聳立,集教學、實驗、辦公三者一體,樓前花壇秀美,噴泉飛濺,雕塑聳立,樓後松杉掩映。音樂樓位於校園中心地段,樓內花圃中,碧樹青草,青翠欲滴;樓外修竹芳卉,清香四溢。圖書館與音樂樓兩相呼應,美術樓與階梯教室為六面體扇形咬合結構。學生宿舍、教工宿舍、師生食堂等構成的建築群體,依山就勢,排列有序,花木環抱,四季如春。

加速發展

萍師在加速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不斷更新教學設備和手段。80年代中後期,建立了語音實驗室,閉路電視和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各班教室配備了彩電接收機。裝備了微機室、多媒體電教室、心理測試室,擁有鋼琴50台,風琴110架,電腦120台,中西樂器300餘件。圖書館近十年內增添了包括集成型珍貴圖書在內的圖書10萬餘冊,每年訂閱報刊300餘種。萍師被列入全省首批建成標準化的中師學校之一,萍師基本實現了校園建設標準化,教育管理科學化,教學科研現代化,在1996年省教委、1997年國家教委的評估檢查中均獲好評。

1991年,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委託,萍師參加全國中師語文教育改革試驗。同年,萍師的語文教改項目被列為全國11所試點學校之一。2001年,江西省教育廳把萍師列入全省13所重點辦好並嘗試“3+2”辦學模式的師範學校之一。

師資力量

萍師擁有一支素質強的隊伍:在崗教職工139人,其中專任教師72人(高級講師23人,講師30人),本科學歷達標率為97%;有10位青年教師已進修完成或正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教師能力和科研水平居全省前列。每學期至少有20人次獲得省級以上“論文獎”、“指導獎”、“創作獎”。學校承辦的《師範語文報》倍受省內外行家稱道。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410人(其中866人不包分配),分兩大類(師範類、非師範類)九個專業(國小教育、學前教育、英語、音樂、體育、美術、電腦文秘、計算機套用、信息技術)。除了完成本市計畫內補充國小、幼稚園師資外,還為外地市乃至廣東、江蘇輸送出700餘名畢業生。

不論是包分配還是推薦就業,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反饋意見是:“基本功好,留得住,事業心強”。學校已練就成“三種模式”(即中師+特長;中師+高考;中師+大專)、“一個基地”(全省國小教師音樂培訓基地)的辦學優勢,具有多種選擇:一是可以升為師院;二是可以“3+2”辦學,三是可以參加高考。

學校目標

學校的目標是:通過“市場經濟模式”加“教育教學規律”,構建師範教育發展的新平台,按照“多元、聯動、雙贏”的辦學思路,以“滲透、包容、升華”為辦學理念,最佳化資源配置,外“引”內“增”,謀求發展。

針對學校出入之路路況極差、校園範圍偏小的現狀,我們擬向東征地擴展,校門移到沿河路邊。按照這個計畫,3至5年內可實現在校生達3000人的師範專科學校辦學規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