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博大精深的儺文化,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傳統文化。萍鄉歷史上為儺文化發達之域,素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之稱。儺文化三寶(儺廟、儺面具、儺舞)遺存極為豐富:48座宋元明清遺存下來的古儺廟,經過整修,展示著昔日的風彩;一千多枚形態各異(包括佛、道、儒、俗各種神面具)的古儺面具,為我們展示著萍鄉儺從商周到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被譽為戲劇舞蹈“活化石”的(120折)萍鄉儺舞,淋漓盡致地展示著“剪惡除凶”、“護士安邦”、“降吉納福”等古儺意蘊 。
儺鄉
上栗縣赤山鎮豐泉村石洞口,是著名的儺鄉,中國儺文化“三寶”聖地,該村儺舞曾參加廣州中國文化百絕博覽會,連續演出200餘場,獲良好讚譽。還赴港赴台表演並製成了古典儺舞藝術片播放,產生過很好影響。石洞口遺存的古儺廟建於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29年,距今已673年),歷史久遠。
儺(音nuo)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象。儺文化包括儺廟、儺神面具、儺舞、儺戲、儺符、儺服飾、儺兵器等組成的一個複雜整體,包含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
江西儺
(俗稱“贛儺”)是中國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歷史久遠,形態原始,品類豐富,且自成文化體系而飲譽海內外,被稱為研究中國,乃至人類文明發展的“活化石”。江西傳儺,豐富厚實,始於漢初,兩千多年來,儺風不絕。娛神娛人的儺舞,脫胎於古代儺祭,在許多農村較為普遍,尤以南豐、上栗兩縣為盛,堪稱中國儺文化的活化石。據統計,清末至今,南豐縣有儺班150多個,不僅留存明代儺神廟,保留古老的儺祭儀式,而且流傳80餘個傳統節目和儺面具百餘種2000餘只,現有儺藝人2000餘名。上栗縣自古素有“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之稱,現保存明清時期古儺廟二十多座,承襲古典儺舞50餘折,有古儺面具400餘種,面具雕刻藝人20餘名。
萍鄉儺
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據萍鄉縣誌記:“先春三月,鄉人乃儺,魅 面朱衣,執戈揚盾,驅疫癘,以達陽氣”。鼎盛時期這裡“五里一將軍,十里一儺神”。儺面、儺舞、儺廟被公認為萍鄉歷史文化的“三寶”,其中以儺面具最有特色。萍鄉擁有中國最多的古儺面具,現存七百餘枚。其中一枚出自宋代石儺面具,據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考證,它是“迄今全國所獨有的文物面具”。現今萍鄉農村仍有不少會雕刻繪製儺面具的工藝師。湘東區排上鄉毛園村村民陳團法家世代傳承這門手藝,傳到他這裡已是第九代。陳團法不僅會雕刻,還諳熟儺藝表演程式。他珍藏了一套“儺儀請神全科手抄本”。他有時參加村裡的儺藝活動,更多的時候是雕刻面具,他為製成的面具舉行的“開光儀式”,成為當地一景。就儺舞而言,萍鄉各地的儺舞有《頭陣》、《太子》、《關公》等。萍鄉現存的儺廟有52座,其中,保存完好的17座。
萍鄉儺文化比較典型地體現了中國湘贛之間長江流域以蚩尤為首領的三苗九黎部族文化發源地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國內外一大批著名的專家學者和遊客紛至沓來,到這裡尋找中華遠古文化的蹤跡。國家文化部、省人民政府授予上栗縣、湘東區“中國儺藝術之鄉”、“儺文化之鄉”的稱號。隨著經濟的發展,萍鄉對這一古老文化的搶救發掘、修復、整理工作愈來愈重視,成立了專門機構——萍鄉儺文化研究會,為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留下了翔實的文字圖片資料。攝製的電視片《夢幻之神——古老的萍鄉儺》,以它巨大的藝術魅力獲得中國民間藝術“山花”大獎,這是迄今為止儺文化題材電視片獲得的最高獎項。他們還組織儺面具、儺舞隊到北京、廣東、台灣、杭州等地展覽、表演。儺獨特古樸、神秘悠遠的藝術意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每到一處都引起轟動,被譽為“中華一絕”、“民族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