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儺舞

萍鄉儺舞

儺舞又稱鬼戲,是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傳統娛神舞蹈。萍鄉俗稱仰儺神(仰,方言為舞跳之意),“耍儺神”、“耍儺案”、“蹍儺神”,有的地方因舞步必須踩在鑼點上而稱為“踩儺”、“踩儺案”。 萍鄉儺舞一直沿襲“逐疫於衙署中及各民戶”所謂“沿門舞”的習俗。

表演

萍鄉儺舞表演 萍鄉儺舞表演

一是索室。按舊制,在索室之前,先要到縣城集結,在“官迎”後 才正式開始。乾隆年間的萍鄉知縣胥繩武(山西人),用萍鄉方言寫了一首《竹枝詞》,記載當時舞儺的盛況:“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中城外人,說道太平毛(沒)個事,頏(我)隨衡(你)去跳儺神”。

二是夜場演出。儺隊住哪村,就在哪村表演兩三個小時的節目。

三是封洞儀式,即儺隊回儺廟將面具擱置神龕上和神龕下密封 [圖2]。封洞是跳儺中最大的活動,當天在儺廟要通宵達旦表演儺舞。

節目

舞蹈節目依據面具名稱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類推。舞蹈的特點大體可分三類:一是以古樸莊重,典雅文靜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對峙而舞為特色;三是以雄壯剽悍、風趣詼諧為特點。舞蹈節目有:《頭陣》、《太子》、《關公》、《三將軍》、《趙公》、《鍾馗捉小鬼》,《雷公電母》、《瘟神下界》、《先鋒祭將》、《功曹奏本》、《歐陽將軍》、《小鬼戲判官》、《關公觀南北二斗》、《關公戰顏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