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33年3月23日,菲利普·津巴多出生於美國紐約市。1954年,獲得布魯克林學院的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學士學位,並且獲得最優等拉丁文學位榮譽(Summa Cum Laude)。1955年,津巴多獲得耶魯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1959年又獲得該校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並在耶魯大學任教。次年,他被紐約大學聘為心理學教授。1967年,津巴多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次年,他轉往史丹福大學任教。
研究課題及成就
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所扮演的角色,“看守”顯示出虐待狂病態人格,而“囚犯”顯示出極端被動和沮喪。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經常被拿來與米爾格拉姆實驗進行比較,米爾格拉姆實驗是於1961年在耶魯大學,由津巴多中學時代的好友斯坦利·米爾格拉姆進行的。關於害羞的研究
斯坦福監獄實驗之後,津巴多決定尋找利用心理學幫助人們的途徑,於是他在門洛帕克 (加利福尼亞州)設立了害羞診所(The Shyness Clinic),治療成人和兒童的害羞。津巴多將其關於害羞的研究成果寫成了幾本暢銷書出售。
其他研究課題▲他還進行過對於精神控制和邪教行為的研究。
▲津巴多和石溪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理察·格里格(Richard Gerrig)合作編寫了心理學教材《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中文16版、英文17版影印),這本教材被美國許多大學的心理學課程所採用。他還主持美國公共電視網 的“探索心理學”(Discovering Psychology),並被許多大學電視課程所採用。

▲2004年,津巴多出席美國國防部軍事法庭,為阿布格萊布監獄的一名看守伊萬·弗里德里克(Ivan Frederick)中士作證,他認為鑑於弗里德里克的情況,判刑應該從輕,他解釋說很少有人能夠抵禦監獄強大的情境壓力,尤其是在沒有適當的訓練和監督的情況下。顯然法官沒有採信津巴多的證詞,判處弗里德里克最高刑期:8年徒刑。津巴多運用他在弗里德里克案件中獲得的知識寫了一本關於阿布格萊布監獄與監獄實驗之間的聯繫的新書《魔鬼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2006年秋天,津巴多受聘擔任太平洋心理學研究所(Pacific Graduate School of Psychology) 心理學教授,為臨床心理學專業的博士生教授社會心理學。
▲津巴多的著作發表在由伯克利加州大學的Greater Good科學中心出版的Greater Good 雜誌上。津巴多的貢獻包括解釋同情心、利他主義與和平的人類關係的根源的科學研究。他在Greater Good 雜誌上最近發表的文章題為“英雄主義的平凡”("The Banality of Heroism"),探討平凡人如何能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英雄。
▲2007年3月7日,已經在2003年正式退休的津巴多, 又在史丹福大學校園發表其最後的“探究人性”("Exploring Human Nature")演講,宣告他50年教學生涯的結束。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大衛 Spiegel稱津巴多為“一位傳奇的教師”,說“他改變了我們對於社會影響的思考方式”。
▲2008年2月,津巴多受邀參加柯伯特報告(Colbert Report)。
主要著作

The Cognitive Control of Motivation.(動機的認知控制)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69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A simulation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imprisonment(斯坦福監獄實驗:監獄心理學仿真研究),1972年
The psychology of imprisonment: privation, power and pathology,史丹福大學,1972年
Canvassing for Peace: A Manual for Volunteers. 密西根州安娜堡: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學會,1970年
Cults go to high schoo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stage in the recruitment process,美國家庭基金會, 1985
Shyness: What It Is, What to Do About It(害羞) ,Addison Wesley, 1990年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的心理學). 紐約:McGraw-Hill, 1991年
Psychology (心理學),麻薩諸塞州 Reading: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1999年
The Shy Child : Overcoming and Preventing Shyness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Malor Books, 1999年
Violence Workers: Police Torturers and Murderers

Psychology - Core Concepts, (心理學核心概念), Allyn & Bacon Publishing, 2005年
Psychology And Life(心理學與生活),Allyn & Bacon Publishing, 2005年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紐約:Random House,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