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歷史過往
大水鄉華農大石希望國小座落在山清水秀的大水鄉西北角,前身是由村民集資修建的“大石國立國小”,1947-1948年,國家動盪,曾停辦兩年。1949年解放後,當地村民再次集資建成了3間草木結構的教室,學校也正式更名為“大石國小”。2004年至今,學校一直是大石村及周邊村莊國小教育中心。 二層草木結構的房子,冬不避風夏不遮雨,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在那裡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徐本禹,華中農業大學2003屆畢業生,同年在高分考取本校研究生後,他做出了一個“反轉”的決定,前往貴州省大方縣支教,先後在貓場鎮狗吊岩村和大水鄉大石國小支教兩年。
那時的村莊像一座大山深處的孤島,不通公路、不通電話,物質文化生活極度匱乏,晚上只能點油燈照明,寄一封信要跑上18公里山路,吃的只有玉米面、土豆和酸湯。
2004年7月11日,在考察徐本禹支教歸來後,華中農業大學原黨委宣傳部部長彭光芒挑選了部分在大方縣的見聞照片,配以簡要文字,以《兩所鄉村國小和一個支教者》為題發到了網上。
泥濘難行的羊腸小道,破舊不堪的茅草房教室……尤其是在那背後是一雙雙清澈明亮的孩子的眼睛,深深地攫住了人們的心靈, 其迅速成為各大論壇的焦點,他們感動了徐本禹,也感動了中國。
2005年2月17日,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年度人物評選”揭曉,徐本禹入選“感動中國·2004年年度人物”。大石國小,這個承載著烏蒙山深處山村幾代人希望的國小方走出大山,為外界所關注。
後來十多年間,有無數的好心人默默的為大山裡的孩子付出著愛, 如李華芬在罹患白血病的情況下,仍堅持自己的愛心 ,丁潔為學生們的第二課堂奔忙,這些的奉獻讓愛在大山里傳遞。
輝煌發展
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是華農大石希望國小奠基的吉祥日,該校由華中農業大學投資8萬元,貴州省教育廳投資21萬元,地區教育局和縣裡分別投資3萬元、5萬元。總計37萬元建成華農大石希望國小,於二零零五年六月竣工投入使用。
操場後面是一座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教學樓,兩邊分別是圖書館、洗澡間、食堂和教職工辦公及居住的宿舍。
2004年7月,徐本禹來大石國小支教,後當選“感動中國人物”,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資37萬,為學校籌建新校舍。
2005年“六一”節,二層新教學樓正式落成,大石國小告別透風漏雨、陰暗潮濕的木板房,迎來了明亮的新校舍。
2006年,華中農業大學的第一批接力支教志願者曹建強、田庚,利用一個擴音器,開辦了大石國小歷史上第一個廣播電台,帶領孩子們每天播報大石新聞和小故事。用泥瓦、土坯搭建了一座簡易的愛心食堂,結束了孩子們沒有午餐吃的窘境。
2007年,支教老師和學校老師共同籌資4萬元,修建了兩間房屋,建起了大石國小的“圖書館”。
2013年至今,大石國小組建了舞龍隊、籃球隊、足球隊,並在愛心企業的捐資下建成了國小的微機室和洗澡堂。志願者利用網際網路為學生開設了計算機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實現了與在外打工親人之間的視頻通話。
2014年5月28日,華農大石希望國小第二課堂實踐基地在該校啟動。河仁慈善基金會、百里杜鵑管委會、百里杜鵑團工委、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等相關負責人及華農大石希望國小全體師生參加啟動儀式。華農大石希望國小陽光家園,第二課堂實踐基地建設,源於2012年丁潔為了給貴州山區的孩子建“陽光樂園”發起的項目,她參加中央電視台“社區英雄”欄目,頂住壓力,在雨中組織志願者進行千人舞蹈的排練。目前、第二課堂實踐基地由藝術第二課堂、體育第二課堂、紅領巾的夢想、兒童夢想課堂三部分組成;藝術第二課堂包含中國傳統書法、美術課、大山裡的最美童聲童歌和手工實踐課;體育第二課堂有足球隊、籃球隊和最具特色的舞龍隊;紅領巾的夢想、兒童夢想課堂,則利用多種形式記錄每一個學生在華農大石希望國小的成長過程和每一階段的夢想變化,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2014年7月6日畢節市百里杜鵑區華農大石國小舉行建校10周年活動。華中農業大學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名家,宣傳部部長程華東,校團委書記張擁軍,省志願者行動指揮中心副主任鄧永軍,百里杜鵑區黨工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徐書雲等出席活動。
李名家說,10年前,華中農業大學徐本禹在這片厚重的熱土上生根,在烏蒙山間彎彎小路上成長,在延綿百里的杜鵑花叢中默然綻放。徐本禹為大石希望國小奔走呼號,大石國小的建成,承載著無限的期許、無盡的希望。10年來,華中農業大學向大石希望國小派出33名志願者,他們用青春和良心鑄就了今天的成就與輝煌。
校園環境
百里杜鵑天然的杜鵑林帶綿延50多公里,最為難得的是一樹不同花,即一棵樹上開出不同顏色的花朵,最多的達7 種之多,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園”,有“世界級的國寶精品”之美稱。華農大石希望國小就座位於百里杜鵑的普底景區和金坡景區交界處的大水鄉。
該校占地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平方米,擁有課桌登150套,電腦等教學設施,目前該校有學生218人,教師10人,其中支教志願者5人,該校生源除本村外,還有來自鄰近的高潮村,後壩村及沙廠鄉興隆村,服務半徑3公里。
校訓
誠實勇敢,樂學多思。
學校口號
我們走得正,我們在大方;
我們心地善,我們在大水;
我們骨頭硬,我們在大石。
支教史
2005年,徐本禹結束支教後,他的母校華中農業大學做出決定,每年在應屆畢業生中招募志願者,延續支教行動。
支教第一棒2005年07月12日: 曹建強(徐本禹點亮了希望,我們會義無反顧地接過愛的火把,相信這一年支教生活也會影響我的一生,我不會放棄。), 田庚(在這裡,不為名,也不為利,為了一種志願者的使命和責任,我學會了堅守,明白了“站的更高,看的更遠”的真正含義。)
支教第二棒2006年: 董橋鋒(董橋峰為給孩子們買雨鞋,差點連人帶車翻下懸崖。那天,董橋峰滿身泥漿,擠在破三輪車後廂里,寒風呼呼直往脖子裡灌,五個小時回到學校後,身體已僵硬,在火爐旁邊加四床被子烤,才慢慢有了知覺。), 秦麗(秦麗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為學生慶祝的第一個生日。在一大盆米飯上,插著三根白色粗壯的蠟燭,關上燈,在這樣的燭光中唱著《生日歌》。), 張進。
支教第三棒2007年: 張青林(“不管到哪都得走山路,陰雨天滿地泥濘,回來天黑了,沒這兩件寶貝可不成。”張青林在日記中寫道,“這樣走村串戶,是支教團的家常便飯。”), 周宏(周宏說,這裡的學生都是這么堅強懂事,“特別是羅敏給我拉衣領的情景,已經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我將永遠不會忘記。”), 石曉欣。
支教第四棒2008年: 周磊, 丁記峰(丁記峰在日記中寫道,“每個人只能獻出一份微小的力量,但當眾多微力量匯聚時,改變或許就會發生。”每年聖誕節,周磊就會想起一個叫杜敏的女孩。離開大石的時候,杜敏寫了一張紙條給他,“你照亮了我前進的方向。為什麼只能讓我們相處一年?”這張紙條周磊至今珍藏著。”), 丁潔, 史東偉,施世明。
支教第五棒2009年: 田甜(從徐本禹開始,支教老師們都是自己動手買菜做飯。“一周外出買一次菜,我們吃得很省,菜里放一點點肉,捨不得敞開吃。”田甜說。), 張春麗(張春麗對支教的艱苦早有心理準備。到大石的第一天,她就走了6個小時的山路去買菜。當晚,學校突然停水,她和同事打著手電,上山疏通水源。水來了,電又停了。如此幾次折磨,這個堅強的女孩快撐不住了。), 俞芳 ,陳立,張剛仁,姬勝玫,徐小偉。
支教第六棒2010年: 嚴文高(“老師”,這個稱呼有多重,嚴文高在大山裡有了切身之感。在這裡,他度過了一生難忘的教師節。女孩們自製精美的信封,貼上小花小草,悄悄放到他桌上。), 張威威(對於在青山和泥土裡長大的孩子來說,一個水泥和白灰修建的希望國小可不就是荒野的城市嗎?於是,張威威的課堂偏題了,在圖畫課上描述了中國的地理概況。), 崔魯寧,宗明緒,葛俊,趙峰,周豪。
支教還在繼續,愛還在傳遞。
教師成員
王成范,校長 1992年參加工作,徐本禹支教時便在學校教書,見證了大石國小的10年變遷。
徐本禹,名譽校長 2003年考取該校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公費研究生,但沒有立即就讀,到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岩洞國小與大水鄉大石村大石國小支教。徐本禹因天涯社區的文章《兩所山村國小和一個支教者》而被中國人所熟知,後獲選中國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現為共青團湖北省委學校部部長,省學聯副秘書長。中共十七大代表,貴州省大方縣大水鄉華農大石希望國小名譽校長,2008年1月10日榮獲“中國第18屆十大傑出青年”。
雷勇,李進,堅持十多年在校教學,和支教老師們,擔負著學校各科目授課,學生午餐等,為學校付出巨大的努力,送出了一批批優秀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