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梅橋鎮交通便利、資源豐富。人民豪放,幹部素質高,幹群關係融洽。共設有民政、司法、財政、計育、經管、水利、林業、城建環保、農技、農機、畜牧、企業勞管、文化廣播電視13個站辦。梅橋鎮共有乾職工128人,文化程度大專以上的70人。團結務實、開拓進取的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平均年齡41歲,年輕有為,在狠抓經濟發展的同時,以“四五”普法教育為契機,加強公民道德教育,特別是對機關幹部的教育時刻沒有放鬆,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高舉發展大旗,深入實踐“三個代表”,大力弘揚“負重奮進,艱苦創業”的精神,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致力於“後花園”的建設,以人為本,全面推進依法治鎮,以德治鎮,努力營造一個安定團結、健康良好的發展環境。 梅橋鎮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2005年,梅橋鎮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3.9萬千瓦,同比增長41.8%,農用運輸車輛達到527台,同比增長75.7%,農用排灌機械1.72萬千瓦,水稻聯合收割機423台,比上年增加112台,全年機耕面積34千公頃,同比增長33%。農村水利設施、道路等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梅橋鎮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059人,通過各種渠道輸出勞務6萬人次;鄉鎮企業完成總產值4.4億元,同比增長25.7%,完成增加值1.7億元,同比增長15.2%。
鄉鎮建設
梅橋鎮四大工程建設。去年梅橋鎮共投入鄉村道路建設資金1200多萬元,其中村民自籌680多萬元,進行了胡藪公路、龍湖、土橋、楊柳、茶園、坳頭、水潭、高長、江下等村級公路的硬化建設。另外投入各類水利建設資金366萬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641處。星明村農電網改項目已經開始實施,第二批計畫網改村已經申報並得到批准,即將實施。新建通信基站2個,新增固定電話1200多門。
梅橋鎮示範村、扶貧村建設成效顯著。以星明、喜鵲為龍頭的示範村,發揮了示範和引導的作用。一方面是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在修好路的基礎上,修建了高標準水利設施。在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開展了一系列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推廣農業科技,增強農民素質。通過各種項目的實施,以獎代投,帶領民眾致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扶貧村的建設呈現新的特點:一方面加強了班子的建設,樹立了團結髮展的形象,民眾擁護。二方面開展了實實在在的實事工程建設,嬴得了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三方面是村級領導班子考慮了全村的當前和長遠發展大計,正在謀劃符合本村實際的工作藍圖。“五改”工作取得新進展。去年,我們印發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倡議書,今年我們加大了宣傳力度,目的在於引導農戶自覺參與改廁、改欄、改水、改灶、改路。其次,以示範村為龍頭帶動,有組織地開展了文明戶及庭院衛生評比活動,大力整治農村衛生環境,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培養良好衛生習慣,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善。小城鎮建設和中心村建設如火如荼,預計全年新增商用門面近120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縱深發展,新發展農家店6個,全部驗收合格。
梅橋鎮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認真落實移民政策,30個移民登記申報不錯不漏,首批發放移民後扶資金全部發放到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08年參合率達到88.3%;勞動保障和服務部門,組織務工培訓5次,參與農民素質培訓42場次,“三大”保險任務完成100%,全年新增勞動力轉移800人;積極推進村級文化室和衛生室建設,示範村帶頭,加強了村級文化陣地建設;衛生部門加強對村級衛生室的監督和管理,實行鄉村醫師一體化管理,年內對鄉村醫師進行了4次以上的學習培訓,增強了責任感。中心學校嚴格執行一費制和“兩減一免”政策,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千方百計爭取資金改造學校危房,學校食品安全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機關幹部認真學習貫徹“五五”普法精神,學法、懂法、用法,依法行政,強化服務,促進和諧;及時更新各類政務公開資料,推行首問責任制和掛牌上崗制,盡力為民眾提供方便和優質服務;農機部門積極推廣新型農機具,46戶農戶享受各類農機購置補貼19.28萬元;國土部門嚴控耕地建房審批,將基本農田保護精神落到了實處;農業科技部門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技術信息支持;民政部門及時發放社會救濟資金,加強敬老院的建設和管理,使五保戶老有所依,無後顧之憂,全年共發放五保資金31萬多元,已拔付救濟款22.8萬元,其中申報審批農村低保530戶,1158人,低保金髮放達34680元/月;殘聯結合民政部門救助、低保審批等工作,訪貧問苦,解決了6名城鎮戶口殘疾人低保和300多殘疾人農村低保,多名殘疾人得到大病救助。
經濟發展
梅橋鎮農民喜獲豐收
梅橋鎮遇上了40年難遇的特大旱情,梅橋鎮人民負重奮進,堤內損失堤外補,奪取了糧食生產豐收,多方設法增加收入。2007年冬還興起了冬種油菜、畜草等農作物的高潮。全年累計完成農業增加值14374萬元,生豬出欄11.42萬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010元。 加強了農民素質和科技的培訓。今年梅橋鎮組織了多次農民套用技術培訓,大力推廣了科學種田,科學施肥,果木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知識等,為農業增收提供了科學的保障。大力推廣優質水稻等農產品品種的種植,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人民民眾嘗到了甜頭。強化農村財務管理,促進經濟成長。經管部門積極推行村帳鎮代管工作和電算化工作,規範了村級財務,促進了村級幹部隊伍的穩定。同時,大力加強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在原來養豬協會、花卉苗木基地、高長楊梅基地、蔬菜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基礎上,重點規範了龍湖蔬菜協會。2007龍湖蔬菜協會被評為湘潭市級示範協會。協會組織的帶頭人,以實力和技術說話,互通有無,促進了農村經濟朝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梅橋鎮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鞏固和培植好喜鵲花卉苗木基地,高長楊梅基地的基礎上,新發展了特色農產品基地1個(星明村養殖業基地)。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7.76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達3.7萬畝,占總數的48%,高檔優質稻種植1907畝。通過多種辦法引導,促進村民自發調整產業結構,壯大農村經濟發展規模。強化對農民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的培訓,大力推廣先進的實用技術,引導農民學文化、學科技,提高自身素質,增強致富本領。通過農業技術培訓,發放技術資料,利用96318科技服務平台,送科技到村,新技術難題,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動物防疫部門加大了生豬品改力度,積極發展規模養殖,規模養殖戶30多戶。國土部門嚴格保護耕地,珍惜每寸土地,嚴禁耕地拋荒現象的發生。
梅橋鎮森林總蓄積量達32.34萬方,林業部門與相關單位簽訂了森林防火責任狀,進行了森林防火的宣傳工作,成立了應急分隊,準備了各種防火工具,保證了全年梅橋鎮未出現大火災。林業站在完善退耕還林工作的基礎上,加強了對亂砍濫伐的整治和打擊力度,全年共查處了多起違法事件,有效地發展了林業生產,保護了森林資源。財政收入穩步增長,招商引資全新突破財政部門加強稅收征管,嚴格控制非生產性支出,積極培植財源稅源,實現了收支基本平衡,確保了各項事業順利開展。去年鎮黨委政府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充實了工作力量,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不斷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給項目建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社會事業
梅橋鎮敬老院
梅橋鎮梅橋中學梯形教室內愛心涌動,梅橋鎮2008年度關工委扶貧助學金髮放儀式在此舉行。彭家偉、張見榮等21名小學生和龍歡、周映青等23箇中學生分別從梅橋鎮關工委負責人手中接過200元和300元不等的愛心助學金。發放儀式上,梅橋鎮負責人希望廣大受資助的學生一定要努力學習,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長大後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懷著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受助學生表示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社會對他們的希望。 梅橋鎮計畫生育齊抓共管,安全司法綜治成效顯著充實計生隊伍,完善工作機制,嚴格考核辦法,堅持“一票否決”和“村為主”,加強部門配合和計畫生育綜合治理,有效地扭轉梅橋鎮計生秩序。梅橋鎮始終把安全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大了宣傳力度,健全了辦事機構,落實了經費,調整充實了安全消防領導小組成員,並制訂了安全事故應急救工作方案,與48個村,19家企業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狀,以公安、安監、綜治辦為主,對梅橋鎮的加油站、液化氣站、煙花鞭炮、森林防火、水庫保全、交通運輸、農網線路、學校危房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詳細檢查,排查了主要隱患,重大節假日實行領導值班制度,確保了全年無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司法綜治部門認真貫徹上級有關會議精神,層層簽訂責任狀,實現責任追究制度,增強了責任感。其次是開展了一系列以“打黑除惡”為重點的專項整治行動,加大了打擊力度。
搖石洞
一塊重約七、八十噸的大石,懸在回龍山的半山腰上,它有十幾頭牛那么大,卻只有兩塊半露在外面,而不太大的石頭給它做鋪墊。奇怪的是,它只需三、五個人輕輕將它推一推,就會頻頻擺動,並發出咣當咣當的音響。若兩個人隔石頭對面而站,共牽一根細繩從大石的屁股下拉網,就會奇蹟般的通過,而線繩卻不會被碾斷。一大兩小的石頭構成一個洞穴,可供四、五個牧童在裡面避雨遮風,這就是湘鄉市梅橋鎮龍湖村老鄉們所稱的搖石洞。
這塊搖石僅僅是這一帶千百顆巨石中的一員,當地人熟悉它的脾氣,用竹塊、木塊一撬,便聽到咣當一聲響,巨石就晃動一下,緊接著便用力氣將它抬推,然後讓它自動復位,這樣的動作按一定的頻率搖下去,巨石就會均勻的抖動起來,這是一種低幅擺動,擺幅只有幾厘米。搖時千萬不要性急。用力過猛,搖速過快,都會使巨石一動不動。
回龍山的這群大石從何而來,無從查考,留下的只有多種版本的民間傳說。當地村民有的說是神仙降下的玩物,是供仙女嬉玩的,他們的祖先曾從朦朧的霧氣中,見過眾仙女搖石歡樂的場面。話說不知哪個年代的某一天深夜,雷鳴電閃,風雨大作,突然一聲天崩地裂的大爆炸,使幾十里外的人目睹了一簇簇火龍向回龍山方向襲來,幾天后就有人奔走相告,說回龍山腰從天降下一大批仙石。每當月色朦朧之時,就可遙聽和遠眺到仙女們的歡歌細語和婀娜舞姿,有牧羊人甚至說他見過一對仙女夫妻飄然落在搖石之上,此石蕩漾有聲,仙子仙女翩翩起舞在這搖石頂上,還能清晰的聽到:仙女搖石兮,你酣睡;歡歌細語兮,我已醉。牧羊人本想見見美得什麼樣,不料走到搖石跟前頓起藍霧,美人早已鑽入洞穴,不一會又在仙人聚會堂發出笑聲,輾轉反覆,有如捉迷藏。
回龍山的大石群雖是以搖石為奇,但也有一些錯落嶙峋的怪石,可供攀登欣賞,比如幾塊巨石構成一兩平方米的斗室,斗室並未封頂,卻無雜草荊棘染室,唯有一根細竹成為獨秀,挺拔其中,像囚籠把它關了起來,它的瘦枯面貌肯定與它的孤獨鬱悶有關聯。有一組疊石拾架形成洞穴,寬而矮,深邃而幽暗,這洞應是仙人聚會的要塞,覽勝者必須折腰而入,匍匐而行,大有泰山壓頂之勢。穿越此洞有一種從困境中換來樂趣的喜悅,能體察出一種“日出林霖開,雲歸岩穴暝”的意境和美感。另一組鏡頭卻給人以恐怖感:上面提到的仙洞之下由巨石壘起了圍牆,覽勝者有看墜入深井,石牆下有半弧形溝壑,蜿蜒如龍蛇,大雨傾盆時,有流水的低聲訴語,雨停斷流後,很可能是鼠蛇之輩的交通網路,那時,你的神經一定繃得很緊,會不由自主地說:“太恐怖了,趕快離開!”看完搖石洞,你便突然發現,身在半山腰,卻像上了二重天,拭且近觀,怎么會出現田園、住戶?為何會出現一馬平川呢?古人云:“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人際罕見之處確有好景可攬。
歷史名人
釋虛雲
(1840~1959),法名古岩、演徹,法字德清,法號幼游,谷姓蕭,今湘鄉市梅橋鎮橫鋪人。幼時厭棄常課,獨愛佛書。
虛雲是獨生子,兼祧兩房,很早就娶了兩個妻子。光緒十七年(1891)他突然離家,投福州湧泉寺,拜妙蓮和尚為師,又轉天台山龍泉庵從融鏡攻佛經。二十六年雲遊北京,遇八國聯軍殺掠,智脫。輾轉逃往西安,結茅終南山,敷揚教義。復遍訪東南、中原、西南諸省、南洋群島及印度、錫蘭、緬甸、泰國、日本等國名剎高僧,研討佛學,積數十年成禪宗大法師。累傳北子數十萬。光緒三十二年,詔封“佛慈洪法大師”。至民國19年(1930),先後向海內外各階層信士勸募,修葺雲南雞足山道場、昆明華亭寺、興雲寺、太華寺、新招提寺、海會塔、廣東乳源雲門大覺寺等。20年住持福建湧泉寺,重葺寺院並增建平楚、西林、雲臥三庵,整理大批宋、明、清《藏經》。23年移錫韶關南華寺,翻新殿、堂、房、宇、庵、塔243座(處),新塑大小佛像690尊,改善六祖惠能傳存真身和唐千佛袈裟等珍貴文物的保藏設施,使成廣東最大叢林。32年應國民政府邀請,赴重慶主持息災法會,超度抗日死難軍民,蔣介石、林森、戴季陶、何應欽等恭迎問法並設齋款待。
1950年10月聲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上海發起祝願世界和平法會,統領十經壇十大法師圓瑛、應慈、靜權、持松、妙真、大悲、如山、守培、清定、葦舫,建水陸道場49天。虛云為國內有數高僧,備受欽敬。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贈譽“中國佛教最傑出的高僧。”1953年,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晚年立志修復被日軍燒毀的千年古道場江西雲居山真如寺,經多年化緣,以年邁高齡昂然登山建設,1957年竣工,寺貌合華亭、雲門、南華之優勝而自成特色,為江西寺院之冠。
1959年10月13日因久患噎膈慢性消化不良症在真如寺圓寂,享年120歲,葬雲居山趙州關外。北子釋寬靜,在美國紐約建有虛雲法師紀念堂。
蕭三
(1896~1983),現代詩人。1896年10月生於湖南省湘鄉市梅橋鎮橫鋪村桃塢人。原名蕭子嶂,蕭子升之弟,又名·蕭、愛梅等筆名。他就讀長沙湖南第一師範,曾與毛澤東同學。他和哥哥蕭瑜以及毛澤東、蔡和森一起創建了“新民學會”,並在《湘江評論》上發表過小品散文和詩歌。
蕭三與毛澤東1918 年在長沙參與創建新民學會,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參加工學世界社、少年共產黨。1922年加入法共。同年轉為中共黨員。次年入莫斯科學習。1924年回國,先後擔任中共湘區區委委員、共青團湖南省委書記、共青團北方區委書記、中共張家口地委書記、共青團中央組織部長和代理書記等職。
1927年曾以中國“左聯”常駐莫斯科代表身份出席國際作家會議,並加入國際革命作家聯盟,主編《世界革命文學》中文版,同時開始詩歌創作,出版詩集10本,被譯為英、法等多種文字。1939年回國,曾任“魯藝”編譯部主任,中央宣傳部文委委員、邊區和延安文協常委、《大眾文藝》主編、曾出席中共“七大”,全國首屆政協會議。1949年後任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委員等職。
蕭三著《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1951)和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及續編,都廣泛流傳。他主張:“詩歌可比子彈和刺刀”,新詩“要向民歌學習,向古典詩歌學習”(《蕭三詩選·自序》)。他的詩感情強烈,語言流暢、通俗,在創作風格上力求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他的主要詩集有《和平之路》(1952)、《友誼之路》(1959)、《蕭三詩選》(1960)和《伏櫪集》(1963)等。他在蘇聯用俄文寫作出版的詩集有《湘笛集》、《我們的命運是這樣的》、《埃彌·蕭詩集》和《蕭三詩選》等。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了多種文字。
蕭三是《國際歌》歌詞的主要中文譯者之一。他還翻譯了《列寧論文化與藝術》以及一些俄國和蘇聯的文學作品。
三農工作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必須固本強基,始終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統籌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著力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三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全面確立重中之重、統籌城鄉、“四化同步”等戰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構建農業生產經營、農業支持保護、農村社會保障、城鄉協調發展的制度框架,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農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農民民眾得到很大實惠,農業農村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台階。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農村貧困人口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農村民生加速改善,辦了許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農村綜合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加快破除。農村黨群幹群關係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農業農村形勢好,為我國綜合國力在國際風雲變幻中大幅提升,為現代化建設在重重風險挑戰中昂首邁進,為黨和國家事業在各種困難考驗中興旺發達,注入了強勁動力,增添了應對底氣,贏得了戰略主動。實踐證明,中央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大政方針完全正確,出台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卓有成效。
伴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在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農業綜合生產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態勢。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劇,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業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任務艱巨;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農民利益訴求多元,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勢在必行;國民經濟與農村發展的關聯度顯著增強,農業資源要素流失加快,建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機制的要求更為迫切,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遠。我們必須順應階段變化,遵循發展規律,增強憂患意識,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恆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
2013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落實“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標,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驅動力度,圍繞現代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
一、建立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機制,努力夯實現代農業物質基礎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必須毫不放鬆糧食生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強化農業物質技術支撐。
1.穩定發展農業生產。糧食生產要堅持穩定面積、最佳化結構、主攻單產的總要求,確保豐產豐收。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著力加強800個產糧大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支持優勢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基地建設。擴大糧棉油糖高產創建規模,在重點產區實行整建制推進,集成推廣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模式。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加強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與聯防聯控能力建設。加大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實施力度,擴大園藝作物標準園和畜禽水產品標準化養殖示範場創建規模。以獎代補支持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試點。推進種養業良種工程,加快農作物制種基地和新品種引進示範場建設。加強漁船升級改造、漁政執法船艇建造和避風港建設,支持發展遠洋漁業。
2.強化農業物質技術裝備。落實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大力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擴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覆蓋範圍,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設力度,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加大財政對小型水庫建設和除險加固支持力度。及時足額計提並管好用好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加快落實農業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的政策。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繼續實施種業發展等重點科技專項,加快糧棉油糖等農機裝備、高效安全肥料農藥獸藥研發。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
3.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統籌規劃農產品市場流通網路布局,重點支持重要農產品集散地、優勢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適時增加新的農產品期貨品種,培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進以城市標準化菜市場、生鮮超市、城鄉集貿市場為主體的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加強糧油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發展農產品冷凍貯藏、分級包裝、電子結算。健全覆蓋農產品收集、加工、運輸、銷售各環節的冷鏈物流體系。大力培育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發展農產品網上交易、連鎖分銷和農民網店。繼續實施“北糧南運”、“南菜北運”、“西果東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啟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示範區創建。支持供銷合作社、大型商貿集團、郵政系統開展農產品流通。深入實施商標富農工程,強化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商標保護。
4.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充分發揮價格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激勵作用,按照生產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繼續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農產品臨時收儲。最佳化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儲備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完善糧棉油糖進口轉儲制度。健全重要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機制,認真執行生豬市場價格調控預案,改善鮮活農產品調控辦法。完善農產品進出口稅收調控政策,加強進口關稅配額管理,健全大宗品種進口報告制度,強化敏感品種進口監測。推動進口來源多元化,規範進出口秩序,打擊走私行為。加強和完善農產品信息統計發布制度,建立市場調控效果評估制度。擴大農資產品儲備品種。
5.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加強綜合協調聯動,落實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責任,加快形成符合國情、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環境監測,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檢測室(站)建設,補助檢驗檢測費用。健全基層食品安全工作體系,加大監管機構建設投入,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適應農業進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風險發展時期的客觀要求,必須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要在穩定完善強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礎上,著力構建“三農”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確保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
1.加大農業補貼力度。按照增加總量、最佳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強監管的要求,不斷強化農業補貼政策,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辦法,加快讓農業獲得合理利潤、讓主產區財力逐步達到全國或全省平均水平。繼續增加農業補貼資金規模,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落實好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推進農機以舊換新試點。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擴大種糧大戶補貼試點範圍。繼續實施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助,支持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啟動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緩釋肥料使用補助試點。完善畜牧業生產扶持政策,支持發展肉牛肉羊,落實遠洋漁業補貼及稅收減免政策。增加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實施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研究制定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投入。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重點支持糧食及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
2.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強國家對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扶持和引導,切實加大商業性金融支農力度,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確保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先滿足農戶信貸需求,加大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信貸支持力度。加強財稅槓桿與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農戶貸款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穩定縣(市)農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探索農業銀行服務“三農”新模式,強化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職能定位,鼓勵國家開發銀行推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改善農村支付服務條件,暢通支付結算渠道。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協作配合,創新符合農村特點的抵(質)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完善林業貸款貼息政策。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生產大縣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適當提高部分險種的保費補貼比例。開展農作物制種、漁業、農機、農房保險和重點國有林區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推進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相關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
3.鼓勵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各行各業制定發展規劃、安排項目、增加投資要主動向農村傾斜。引導國有企業參與和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採取投資籌資、捐款捐助、人才和技術支持等方式在農村興辦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社會福利、社會服務、文化旅遊體育等各類事業,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管護費用補助等政策。落實公益性捐贈農村公益事業項目支出所得稅前扣除政策。鼓勵企業以多種投資方式建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
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穩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
1.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抓緊研究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的具體實現形式,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採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土地流轉不得搞強迫命令,確保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草原)準入和監管制度。規範土地流轉程式,逐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路,強化信息溝通、政策諮詢、契約簽訂、價格評估等流轉服務。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深化國有農墾管理體制改革,擴大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示範試點。
2.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引導農戶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採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制定專門計畫,對符合條件的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務農創業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
3.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範、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發展農民合作社,切實提高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實行部門聯合評定示範社機制,分級建立示範社名錄,把示範社作為政策扶持重點。安排部分財政投資項目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引導國家補助項目形成的資產移交合作社管護,指導合作社建立健全項目資產管護機制。增加農民合作社發展資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產經營條件、增強發展能力。逐步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技推廣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對示範社建設鮮活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興辦農產品加工業給予補助。在信用評定基礎上對示範社開展聯合授信,有條件的地方予以貸款貼息,規範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把合作社納入國民經濟統計並作為單獨納稅主體列入稅務登記,做好合作社發票領用等工作。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建立合作社帶頭人人才庫和培訓基地,廣泛開展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和輔導員培訓,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實設施農用地政策,合作社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按農用地管理。引導農民合作社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合作與聯合,積極探索合作社聯社登記管理辦法。抓緊研究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4.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農戶更多分享加工銷售收益。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增加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原料基地、節能減排、培育品牌。逐步擴大農產品加工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範圍。適當擴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試點範圍。
四、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大力培育發展多元服務主體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必須建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充分發揮公共服務機構作用,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強化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不斷提升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繼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建立補助經費與服務績效掛鈎的激勵機制。繼續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條件建設項目,不斷改善推廣條件。支持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通過建設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農業綜合服務示範基地等方式,面向農村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加強鄉鎮或小流域水利、基層林業公共服務機構和抗旱服務組織、防汛機動搶險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農村氣象信息服務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與能力建設,提高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水平。
2.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等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發揮經營性服務組織的生力軍作用。採取政府訂購、定向委託、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大力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動物疫病防控、農田灌排、地膜覆蓋和回收等生產性服務。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培育會計審計、資產評估、政策法律諮詢等涉農中介服務組織。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經營性服務業務免徵營業稅。
3.創新服務方式和手段。鼓勵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台。發展專家大院、院縣共建、農村科技服務超市、莊稼醫院、專業服務公司加合作社加農戶、涉農企業加專家加農戶等服務模式,積極推行技物結合、技術承包、全程託管服務,促進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到田到戶。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範縣創建。整合資源建設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啟動金農工程二期,推動國家農村信息化試點省建設。發展農業信息服務,重點開發信息採集、精準作業、農村遠程數位化和可視化、氣象預測預報、災害預警等技術。
五、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有效保障農民財產權利
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是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內在要求。必須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1.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強化對農村耕地、林地等各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加快包括農村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地籍調查,儘快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中央財政予以補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確保按時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高林權證發證率和到戶率。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探索國有林區改革。加快推進牧區草原承包工作,啟動牧區草原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
2.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要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加快修訂土地管理法,儘快出台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徵收補償條例。完善征地補償辦法,合理確定補償標準,嚴格征地程式,約束征地行為,補償資金不落實的不得批准和實施征地。改革和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加強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使用權。依法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嚴格規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農村集體非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得進入市場。
3.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多種有效實現形式,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為主要內容,加快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信息化。健全農村集體財務預決算、收入管理、開支審批、資產台賬和資源登記等制度,嚴格農村集體資產承包、租賃、處置和資源開發利用的民主程式,支持建設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化監管平台。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的具體辦法。
六、改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積極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機制、逐步並軌的要求,大力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加快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覆蓋力度,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運行管護機制。“十二五”期間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要注重改善農村居民用電和農業生產經營供電設施,中央投資繼續支持農村水電供電區電網改造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推進西部地區、連片特困地區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和東中部地區縣鄉公路改造、連通工程建設,加大農村公路橋樑、安保工程建設和渡口改造力度,繼續推進農村鄉鎮客運站網建設。加快寬頻網路等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沼氣可持續發展,最佳化項目結構,創新管理方式,鼓勵新技術研發套用。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國有林區(場)棚戶區、國有墾區危房改造,加快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積極推進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試點。科學規劃村莊建設,嚴格規劃管理,合理控制建設強度,注重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保持鄉村功能和特色。制定專門規劃,啟動專項工程,加大力度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傳統村落和民居。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併,必須尊重農民意願,經村民會議同意。不提倡、不鼓勵在城鎮規劃區外拆並村莊、建設大規模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上樓居住。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加大避災移民搬遷投入。
2.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完善農村中國小校舍建設改造長效機制。辦好村國小和教學點,改善辦學條件,配強師資力量,方便農村學生就近上學。設立專項資金,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深入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繼續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府補助標準,積極推進異地結算。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保障水平調整機制,研究探索與其他養老保險制度銜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規範管理,有條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相對統一的標準。完善農村優撫制度,加快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全面實施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搞好農村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
3.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推進人口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加快改革戶籍制度,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社會保障、權益保護,推動農民工平等享有勞動報酬、子女教育、公共衛生、計畫生育、住房租購、文化服務等基本權益,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加強生產扶持、社會救助、人文關懷,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和人身安全。
4.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加大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力度,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統籌安排新的退耕還林任務。探索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試點工作。加強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和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中央財政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增加濕地保護投入,完善林木良種、造林、森林撫育等林業補貼政策,積極發展林下經濟。繼續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搞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土壤環境治理,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加快農村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發展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創建生態文明示範縣和示範村鎮。開展宜居村鎮建設綜合技術集成示範。
七、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切實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城鄉利益格局、農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不斷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國情、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1.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擴大農村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強化村幹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級組織運轉和基本公共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提升推動農村發展、服務農民民眾能力。加強農民合作社黨建工作,完善組織設定,理順隸屬關係,探索功能定位。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強化農村基層幹部教育、管理和監督,開展集中查辦和預防涉農惠農領域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專項工作,堅決查處發生在農民身邊的腐敗問題。
2.加強農村基層民主管理。進一步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繼續推廣“四議兩公開”等工作法。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逐步建立責權明晰、銜接配套、運轉有效的村級民主監督機制。不斷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以縣(市、區)為單位統一公開目錄和時間,豐富公開內容,規範公開程式,實現村務公開由事後公開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進鄉鎮政務公開,推行鄉鎮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社會公益事業等領域的信息公開。有序發展民事調解、文化娛樂、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社區性社會組織,發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作用。
3.維護農民民眾合法權益。堅持黨和政府主導,依法維護、統籌兼顧廣大農民民眾多種利益,暢通和規範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加強農村信訪工作,引導民眾依法理性維護自身權益。通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有效途徑,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糾紛。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來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權利和物質利益。推進和諧礦區建設。建立減輕農民負擔長效機制。鞏固鄉鎮機構改革成果,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動鄉鎮幹部直接聯繫服務民眾。
4.保障農村社會公共安全。加強農村抗災救災、警務消防、疫病防控等設施建設,嚴格執行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標準,增強農村突發公共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應對處置能力。深化農村平安建設,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落實在農村警務室連續工作一定年限人員的有關激勵政策。加強農村交通安全管理,創建平安暢通縣市。依法打擊鄉村黑惡勢力、黃賭毒和各種刑事犯罪。切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落實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樹立健康文明、遵紀守法的社會新風尚。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加強和改善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確保勁頭不鬆懈、力度不減弱、力量有加強。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把熟悉黨的“三農”政策和國情農情作為必修課,把善於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當作基本功,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不斷提高“三農”工作水平。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地推動“三農”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要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監督檢查,實施績效評價,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執行情況“回頭看”,確保不折不扣落到實處。尊重農民首創精神,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勇於改革、大膽創新,做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及時總結推廣各地成功經驗。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意義重大、任務繁重。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奮力拚搏,銳意進取,求真務實,再創農村改革發展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