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門源仙米、珠固兩鄉境內居民以藏族為主體,門源的藏族自稱為華熱巴,意為英雄部落,直譯為祁連山人。他們勤勞勇敢,淳樸豪放,誠信友善。門源屬"華熱三堂中的德欽堂",即上堂。對這裡的山峰藏族史料中有這樣的描述,"西面的峰如明月,當作耳環秀麗壯觀;南面的峰如群龍飛舞,蜒蜒起伏;北面的峰如天宮白玉,璀璨奪目;東面的峰如水晶玻璃與藍天賽碧;中間的峰如帝釋天鎮立在世間。""華熱巴"視白色為吉祥,白氂牛、白山羊是獨有特產,白色的民居、白色的服飾是建築和服裝的特色。他們粗獷豪放,能歌善舞,"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是他們生活的寫照。他們尚禮好客,家中來客全家到門前迎接,並請上席,雙手敬茶、敬酒,他們遵老愛幼,走路時要讓老人先行,路途遇長者要下馬問候,對幼兒不分男女精心撫育。 "華熱巴"的方言別具一格,說唱藝術獨具風采,他們創造的華熱藏戲主要演藝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歌舞、工藝服飾等民俗文化,被譽為藏戲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祭俄博"是華熱巴的一個重要節慶,仙米部落七月十五日祭雪龍紅山俄博,珠固部落七月初三祭抓卡啞豁俄博,點燈詠經,禮拜、賽馬、射箭等獨特的民間藝術一覽無餘。
服飾
華熱藏族的穿著,保留著遊牧者袒露一臂、長寬大的特點,追求精美、華貴的古風。高級藏袍是用錦緞掛麵的牡羊羔皮衣,藏語稱為"擦日"。這種藏袍以起花緞或團花緞為上品,以純黑、紫青、墨綠、碧藍、咖啡等色為上乘。貼身的內衣叫"晚裘",是一種通寬領、短身、長袖的布衫或綢衫,使用金、銀、銅等金屬鈕扣。袖子往往長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長出部分平時捲起,在跳舞時放下。男人們最時興的內衣是白色的;年輕婦女們時髦的款式,是粉紅內衣配以翻著寬厚牡羊羔皮領的黑面緞袍。 藏袍非常講究邊飾。男女"擦日"的衣邊和袖口,用橙、黃、綠、藍、靛五色氆氌鑲成一寸寬的花邊,這種依次遞增的豎立色塊,宛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間,給人以一種跳躍的感覺,構成了明快而和諧的美的效果。有的"擦日"則用豹皮作領用水獺皮作邊飾。鑲邊的水獺皮最寬的要達二尺。 以寬、長、大為結構特徵的藏袍,行走很不方便,緊身束袍的腰帶就成了不可少的附加裝束。 腰帶用絲綢裁製,通常是天藍或淺綠色的,年輕婦女有時也用粉紅色的。束腰後的彩帶兩端,長長地垂於身後,在臀部飄曳。 腰帶是懸掛各種飾物的一個重要部位。 垂在男人腰間一側的,除了精緻的火鐮盒、銅製裝針筒外,是一把四到七寸長的藏刀。藏刀是男人們必不可少的佩物。藏刀的柄常用獸骨、牛角、黃銅或白銀製成,刀鞘用優質木料製做,再以鐵皮箍緊,或用牛皮裹面。有的還在銅或銀質的刀柄上鏤刻龍、鳳、虎、獅、花卉等各種圖案,並點綴著珊瑚、翡翠、松耳石等珍寶,使刀更加玲瓏剔透,精巧美觀。男人們如果出門遠行,往往還要在前身的腰帶上斜插一把兩尺長的鑲寶鯊鞘長刀,以顯示他們的古樸威武。這種刀被看成是男性美的象徵。 垂在婦女腰間一側的,是一隻用黃銅或白銀制的飾物,它的形狀宛如一隻鐵錨。華熱藏語把這件飾物稱為"喔斯兒",漢語的譯意是"牛奶的光輝"。起初,婦女們在擠奶時,為了防範乳牛驚動把奶桶碰倒,用它來勾住奶桶,後來,它漸漸失去了工具的功能,成了藏族婦女必不可少的佩物。"喔斯兒"上雕有象徵吉祥的海螺、蝴蝶、琵琶、蓮花等各式精美圖案,還鑲嵌上珊瑚、翡翠、松耳石之類的珍寶。那象徵著潔白的牛奶的光輝,是美好感情和理想的寄託,隨著婦女婀娜步態,在她們的腰際閃閃發光。 藏族男女都戴帽,帽子的品種多樣,最古老的帽子是用白氈製成的帶沿高尖帽,圓錐形的帽頂高有一尺左右,帽沿圓周綴以黑色布邊。在嚴寒季節多戴用狐皮或牡羊羔皮做成的筒形大帽,以各色彩緞掛麵,和身穿的"擦日"爭相映輝。這種帽可正戴也可反戴,正戴時皮毛朝外,反戴時皮毛朝里。還有一種比較高級的細呢圓頂小帽,以咖啡色為底色,鑲滿了金銀絲織錦花條。它有兩大兩小的四片帽耳,能夠張開,也可合閉。這種富麗堂皇的帽叫作錦邊帽,俗稱"四片瓦"。具有典型的藏族風格。最受藏族牧民歡迎的是呢制禮帽,由於它擋風遮雨,美觀大方,藏族男女老少人人皆愛。草原上的小伙子戴上它,策馬賓士更顯英俊瀟灑;草原上的姑娘戴上它,婆娑起舞時更為優美多姿。在眾多的帽型之間,禮帽成了藏族牧民愛不釋手的必備用品。 牧民喜歡穿著傳統的牛皮藏靴。這種長及膝蓋的厚底靴,夏天可以防雨,冬天可以踏雪,騎在馬上便於踩蹬,十分適應牧區的自然環境和遊牧生活的特點。 有一種被稱為"格洛"的花藏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種靴子用牛皮作底和幫,鞋尖向上高高翹起,靴筒用彩色氆氌製成。有的靴筒以強烈的對比色條相配置,具有粗獷明快的格調;有的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具有嫻雅溫柔的色彩。在這些彩條中,又夾雜著十字紋作為裝飾,用各種色條把它們分成單元,構成一組組美麗的圖案,給人以雅麗、柔美的快感。充分顯示出藏族民間工藝美術的藝術傑作,牧民們特別是婦女們最愛之物,她們常常在靴子後跟掛上一對小銀鈴,以便為她們那搖曳的步伐增添一番音響的效果。 藏族婦女以長發為美,髮型頗有特色。她們把滿頭烏髮從額頂分開,以頂中為分發線,緊貼頭皮編成幾十條乃至上百條小辮。其中,左右兩組掩耳披肩,腦後的一組向背部飄垂舒展,條條髮辮排比等距地披撒在背後。連結辮梢的是一片滿背拖地的飾帶,帶上綴滿了銀元、象牙製品、貝殼和玉石,還有大大小小反扣著的銀碗。藏語稱"銀敦"。每逢喜慶節日,婦女們把這片很有份量的"銀敦"背在身後,微微地弓著身子走路,懸掛著銀器鏗鏘作聲。 一片令人矚目的背飾,它的價值要在四五千元甚至萬元以上。你若想推測某個牧民家庭是否富有,靠觀察帳房內部的擺設可能無法如願,但在主婦的烏髮上,卻為你做出了十分明確的答案。 將要出嫁的姑娘的頭頂,有兩排纖細的排辮掩耳披向身後。就在這兩組細色的臘貝上,又鑲有一粒橙色的珊瑚,像是高山上的一朵雪蓮在她頭頂吐艷。在這兩組細辮上,掛著顆顆綠色的松耳石,像是寥落的晨星在她的發上眨眼。鑲嵌著瑪瑙、翡翠 耳墜垂著七根細小的銀鏈,在她的兩腮微微顫動,把她羞紅了的面龐交映得更加嬌媚。在她的頂間,圍著幾串潔白的念珠,又懸掛著幾串夾雜著彩石、珊瑚、瑪瑙的長項鍊。她的雙腕滿繞著鐫紋的銀鐲,手上套著寬厚的指環。她,背負著"引敦"亭亭玉立。在這一片珠光釵影中,閃動著一雙楚楚動人的明亮的眼睛,顯得那么地端莊嫻靜。 具有獨特風格的藏族服飾藝術,就像精美古典的詞章,閃射著迷人的光芒。它必將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發出更加瑰麗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