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族[指中華民族]

華族[指中華民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華族”,中華民族的簡稱,指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也是國際上對華僑(Overseas Chinese)、華人(某國籍-Chinese)、及華裔(Chinese descendants或Chinese-某國人)的統稱,國內習慣稱之為“華人”,其所指為廣義的華人。

含義

民國時代編纂出版的《國語辭典》收有“華族”,解釋為: 猶言中華民族。海峽對岸的《大辭典》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都明確解釋為 “中華民族的簡稱”。前者明確“華族”是“族名”,後者則還把“ 華族”和“ 漢族”等同起來:“ 中華民族構成中華民國各民族的總稱。依體形、語系、宗教信仰等因素,約可分為十五系、五十多族,而以漢族為主幹。經過幾千年血緣、文化、思想等的融合,而成為中華民族。亦稱為‘漢族’、‘華族’。”

近年有人認為:“華族”,也是國際上對華僑(Overseas Chinese)、華人(某國籍-Chinese)、及華裔(Chinese descendants或Chinese-某國人)的統稱,國內習慣稱之為“華人”,其所指為廣義的華人。

引申

“國”字頭詞語代表了“國家”的認同,“漢”字頭詞語代表的是民族的認同(一種文化上的認同),“中”字頭詞語代表的則是“國別”上的認同。而“華”字頭詞語似乎可以因“華”的模糊性,集“國家”、“文化”和“國別”於一身,具體含義視場合而定,各取所需,不可謂不妙。

從共時的角度看,在一些詞語的使用上,今天的“華”已經不是歷史上的“華”,它既不等於“中國”,也不等於“漢”。儘管一些工具書仍然把“華族”說成“漢族”,儘管一般情況下我們仍然把“華文”等於“中文”。它使我們看到了“意識形態”對語言使用的影響。以東南亞為例。當地的華人族群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逐漸形成的,其前身是作為中華民族組成部分的東南亞華僑社會。從華僑社會到華人族群,東南亞華人經歷了從僑民社會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蛻變過程,其根本標誌是從全面認同於中國到全面認同於當地社會。(莊國土2002)

歷史

民國時代的“華族”

1937年的《國語辭典》已經出現了“華族”一詞,解釋為: 猶言中華民族,有意識地在建構一種新的民族認同

1949年後大陸的“華族”

1949年後,中國大陸“中華民族”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從未見用“華族”作為其簡稱。汪惠迪(1999)則把“華族”限定在東南亞的範圍:“東南亞國家華人指自己所屬的民族。”作者還特意加了說明:“在新加坡,‘華族’是跟馬來族、印度族或歐亞裔相對而言的,它和‘漢族’不是同一概念。新加坡人在提到自己的民族類別時,不用漢族。據新加坡學者崔貴強先生研究,戰後初期,一篇題為《南洋華族的政治危機》的署名文章(作者:屈哲夫)首次提出‘華族’這個概念,作者認為應當用‘華族’來替代‘華僑’。”

在中國大陸,“華”意識也正在喚醒。除了“華語”“華文”、“華人”等以外,新造的華字頭詞如“華劇”也開始出現了。它和“中劇”顯然是在和日劇、韓劇的對舉中浮出水面的。

1949年後台灣的“華族”

《重編國語詞典》(2005)的“漢語”條目和“華族”相呼應,即“漢族”等於“華族”:“以華夏為主幹的族稱,為我國五大民族之一。漢時包括華夏系、東夷系、荊吳系﹑百越系及其它種族;漢代以後,因兩漢國勢強盛,遂稱為‘漢族’。亦稱為‘華族’、‘中華民族’。”

“華”字頭詞就來源上來說是“ 華夏”,用其來指稱中國是自然的。然而,“從一個國家來到另一個國家,需要把分類系統加以修訂,而有關的人在兩部詞典中都保證要有一席之地。”(巴勃羅·比拉2000)“華”字頭詞語或許就是這樣的結果。

新加坡的“華族”

在新加坡 “恐‘中’時代”,連“中文”都很忌諱,所以一定要改成“華文”。近年來因為“中文信息處理”的頻繁使用,同時也帶有更為濃厚的科技色彩,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在我們看來,用“華”應該是雙重考慮的結果。一方面在自己所在的國家和地區與其它群體區分開,國內強調同一性,形成內聚力;另一方面,也同意識形態嚴重分歧的中國切割開。李光耀就多次強調,我們是華人,不是中國人。(吳元華,1999:141-142)他又強調新加坡華族文化不等於中國文化。台灣一些人似在有意無意之間減少“國”字頭,代之以“華”,值得關注。

1967年 11月15日,當時擔任新加坡總理的內閣資政李光耀在新加坡美國人協會的宴會上發表演說時指出:“我是新加坡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正如愛爾蘭後裔的甘迺迪總統不是愛爾蘭人、艾森豪總統不是日耳曼人或羅斯福總統不是愛爾蘭人一樣。假以時日,世人將知道,新加坡姓李、姓杜、姓吳、姓王、姓楊、姓林的華人雖然外貌像中國人,並且說華族語言,但是他們都不同於中國人。他們是華族,並且不會因此而感到不好意思。最重要的是:他們心裡想的是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利益,並非中國和漢人的利益。”

趨勢

“華”字頭詞語歷史悠久,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使用量激增。從發展趨勢上看,在中國大陸,很可能“國”會大興其道。目前“國”字頭詞語有“復興”的趨向,這大概跟人們國家認同意識增強有關。另一方面,“華”字頭也會進一步“輝煌”,因為中國的發展,漢語傳播的範圍越來越廣泛,需要有更多的跨國跨境的概念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事實上,就歷史上看,即使是過去,越是國際化的,越傾向於用“華”。至於“中”隨著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作為中國的簡稱,自然會有更多的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