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銀行

華中銀行

解放戰爭時期設立的解放區銀行之一。

基本信息

銀行簡介

華中銀行 華中銀行

1945年8月由1941-1945年先後設立的淮南銀行、淮北地方銀號、江淮銀行、鹽阜銀行、淮海銀行五個地區性銀行合併組成。總行設於江蘇淮陰。1947年總行及部分分行隨新四軍主力北撤至山東後合併於北海銀行。1948年遷回蘇北敵後根據地,恢復各項業務。1949年5月改組為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

機構設定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蘇皖兩省各根據地已經連成一片,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政治部決定,成立華中銀行,發行華中地區統一的貨幣—— 華中銀行幣,新四軍政治部發布命令說:“當茲抗戰進入最後階段,對敵經濟鬥爭日益激烈,而各項生產建設事業,亦需努力推進。為此,在華中必須建立鞏固之金融堡壘,負此任務,著即成立華中銀行,並授權發行華中券,適應各地金融鬥爭及經濟建設之需要。該項貨幣,以實物為基金,準備充實,通行華中各解放區,與鹽埠、江淮、淮南、淮北、蘇南等地方券等價使用。凡一切買賣交易、公私款項收付及完糧納稅等一律通用”。華中銀行總行於民國34 年8 月1 日在盱眙縣張公埔成立,行長陳穆、副行長徐雪寒,9、10 月間遷到淮陰,開始發行華中幣。同年12 月9 日,蘇皖邊區政府成立、華中銀行遂成為蘇皖邊區政府的組成部分。原華中地區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銀行改為華中銀行的轄屬機構。經過改組和新設,共轄6 個分行、13 個支行、38 個辦事處。安徽境內的淮南銀行改為華中銀行三分行、淮北地方銀號改為華中銀行七分行,原大江銀行因皖江地區黨政機關北撤,不復設行。華中銀行三分行,行長周濟之,副行長董筱川,行址天長縣。轄六合、大儀兩個支行以及銅城、汊澗、來安、嘉山、盱眙、天長6 個辦事處。民國35 年6 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發動全面內戰,淮南區黨委指示,精減人員,婦女和體弱者及金庫的鈔幣全部撤運蘇北,年輕精幹者則留下堅持敵後鬥爭。三分行及其所屬各級機構隨之停止業務活動。華中銀行七分行,行長陳醒,副行長趙正燦,行址泗縣縣城。內設會計、業務、出納、總務4 個科和1 個秘書室。下轄泗陽、泗宿、泗南、五河、睢寧、淮寶6 個支行及泗縣、盱鳳嘉、靈璧、宿縣、銅睢、邳睢、蕭銅、洪澤、淮安、淮陰(在城內)等10 個辦事處。民國35年6 月分行及其轄屬機構全部停業。11 月底隨軍北撤,人員回華中銀行總行。

華中銀行成立後,對各根據地原金融機構發行的貨幣允許與華中幣並行流通不受區域限制,並逐步以華中幣收回,建立以華中幣為本位的統一貨幣。據華中銀行民國35 年下半年統計,共收回各類抗幣132576610.28 元。其中:淮北幣27065128.35 元,淮南幣26985893.20 元,大江幣5047778.25 元。民國36 年10 月,解放戰爭轉入反攻階段,堅持敵後鬥爭的蘇皖邊區於同年11 月22 日宣布成立華中行政辦事處,曹荻秋為主任,賀希明、陳國棟為副主任。同時復建華中銀行,財經處副處長龔意農兼任行長,鄧克生、孫更舵任副行長,總行設於江蘇射陽縣境內,繼續發行華中幣。其他分支機構隨著解放戰爭勝利推進陸續恢復。安徽境內,首先建立了江淮分行。民國37 年7 月,華中江淮一分區在總金庫基礎上成立了江淮一支行,行址設於江蘇省寶應縣塗溝鎮。同年12 月,增設炳輝(今天長縣)、儀陽兩個辦事處(不久儀陽劃歸江蘇)。民國38 年3 月,該支行遷移滁縣城,並增設六合辦事處。國38 年1 月21 日,江淮分行進駐蚌埠。同年2 月10 日,成立華中銀行合肥分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