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和盧國華提刑

菩薩蠻·和盧國華提刑詞的上片寫送別。起句寫送別的地點。上片餞別,下片勸勉,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合乎一般常規;然中間嵌入妓女脫籍事,且不露痕跡,那就非大手筆莫辦了,此詞奇異之處正在這裡。

作品原文

菩薩蠻·和盧國華提刑
旌旗依舊長亭路[1]。尊前試點鶯花數。何處捧心顰[2]。人間別樣春。
功名君自許。少日聞雞舞[3]。詩句到梅花。春風十萬家。

作品注釋

[1]旌旗:旗幟的總稱。
[2]捧心顰:喻指仿效弄巧成拙,或喻美女病態。
[3]聞雞舞:志士仁人及時奮發。

作品鑑賞

詞的上片寫送別。起句寫送別的地點。旌旗,以盧國華的儀衛代指盧國華,言其雖為地方高級行政長官,依舊要變換任職地點,和友人在長亭作別。“尊前”句寫餞別。鶯花有二義,一指鶯與花,指春日可資玩賞之景物,一指妓女,這裡大約指後者。古代官員有攜妓宴飲的習俗,而妓女也有借宴飲之便請求地方長官允其脫籍的事例。蘇軾守杭州時,就曾碰到妓女請他幫助脫籍的事,他寫了一首藏頭詩讓那個妓女交給她所在地的行政長官,幫他辦了脫籍之事。作者在本詞篇末自注說:“時籍中有放自便者。”因知所謂“尊前試點營花數”,主要是說餞別宴上有歌兒舞女唱歌跳舞以佐清歡,同時也暗示讓那些脫籍之人聽點而去之意。“何處”二句化用西施病心而顰的典故,言這些脫籍的妓女雖不知來自何處,但其人像西施一樣美麗,真可說是“人間別樣春”,他們是社會上另一類美人,也是可資餞別之人,繳足了餞別之意。詞的下片寫勸勉。前兩句寫盧國華的壯志。盧國華少年時期即聞雞起舞,以功名自許,有志於建功立業,所以受到朝廷重用,如今又從福州調到建安去。“詩句到梅花”關照題中的“和”字,宕開一筆,言其喜詠梅花,以梅之冰清玉潔激勵自己;“春風”句收合,言其到任之後,也將惠及民眾,使他們如沐浴在春風化雨之中,“不言而飲人以和,與人並立而使人化”(《宋史·李侗傳》),惠及萬物,使地方大治,隱含勸勉之意。要之,上片餞別,下片勸勉,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合乎一般常規;然中間嵌入妓女脫籍事,且不露痕跡,那就非大手筆莫辦了,此詞奇異之處正在這裡。

作者簡介

辛棄疾,生於1140年5月28日,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愛國詞人。他出生時家鄉已被金所占領,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起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轉江陰簽判,他不顧官職低微,進《九議》、《美芹十論》等奏疏,具體分析南北政治軍事形勢,提出加強實力、適時進兵、恢復中原、統一中國的大計,均未被採納。後任司農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湖北轉運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等,任職期間,都採取積極措施召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以利國便民。後被誣落職,先後在信州上饒、鉛山兩地閒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