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菩提只向心覓

《菩提偈·菩提只向心覓》是唐代的文學作品,作者是慧能,這一首詩偈,見於《大正藏·壇經》,著重講修行方法。《壇經》第三十五節,惠能引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反覆申明向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

基本信息

【名稱】《菩提偈·菩提只向心覓》

【年代】初唐

【作者】慧能

【體裁】詩偈

作品原文

菩提偈①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②?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③!

作品注釋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②玄,佛教術語,這裡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銘》曰:“不識玄者,徒勞念佛。”可見,對於佛教徒來說,通曉玄機,是至關重要的。

③西方:佛教術語,指淨土所在的極樂世界。過去,佛教徒認為:東方日出,是萬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萬物終歸之處。因此,傳統的教義都認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稱西天)為其歸宿。惠能的這個觀點,實是對西方“淨土”的否定,為“頓悟”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

作品簡析

這一首詩偈,見於《大正藏·壇經》,著重講修行方法。《壇經》第三十五節,惠能引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接著說:“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壇經》第三十六節說:“若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二節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五十三節又說:“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反覆申明向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

作者簡介

慧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眾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徵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入滅。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