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橋

菜市橋

菜市橋位於慶春路東段,跨東河,在萬安橋北、太平橋南。南宋時在東青門(菜市門)外,以菜市門名橋。

概述

淳?《臨安志》:“城東菜市橋,菜市門外。”元末張士誠擴城始圈入城內。明志以慶春門名之,故菜市橋亦稱慶春橋。橋東西兩側為船埠,運載城鄉物資,橋邊米行、貨棧、果鋪、雜館眾多,遂成菜市橋市。

菜市橋在太平橋南,跨東河,始建之年已不可考,鹹淳《臨安志》載有菜市橋,可知年代久遠。宋時,杭州有“東菜、西水、南柴、北米”之謠,蓋門外地宜菜,在橋東形成菜市,故有此橋名。橋南今瓦子巷一帶,有菜市瓦子,百戲競演,觀者如雲。橋西今東清巷口為東青門,附近駐親事營。寒食節祭掃,婦人淚妝素衣,提攜兒女,酒壺餚罍,出東青門姿意縱游,為杭人一大習俗。明初,橋從門名更稱慶春橋。清中葉,橋東一帶形成東園十景之“花燈弦管”、“東門菜市”、“宮壇霽雪”、“紅亭夕照”四景。橋南原頭髮巷內有晚清藏書家丁丙所建的八千卷樓,丁與兄長申搶救並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功績斐然。歷代對菜市橋均有修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民國九年(1920)改石拱橋為平橋,1992年慶春路改建時又重建,2005年在橋東麓增樹菜市與百戲群塑,再現了歷史片斷。為使後人明瞭變遷史實,立石

念。

歷史

菜市橋位於慶春路東段,跨東河,在萬安橋北,太平橋南。菜市橋按區片名,泛指慶春路與建國北路交會處一帶地域。《淳祐志》:“城東,菜市橋,菜市門外。”南宋杭城有“東菜、西水、南柴、北米”之謠。其“東菜”者,即城東東青門(今東清巷口)外,一眼皆是菜圃,東有菜(集)市,橋跨菜市河,故稱菜市橋。元末張士誠擴城東時把菜市河攬入城內。明代城東置慶春門(慶春路與環城東路交會處),故菜市橋又名慶春橋,在慶春門內。系仁和、錢塘兩縣的交界地。菜市河開鑿於唐,稱沙河,宋稱菜市河,元襲稱之,明稱東運河,清以後稱東河,又稱上河。自古漕運、水運繁忙。攬入城後更成百姓生息之處,兩岸成市,橋頭有埠,各類物資集散交流。民國時,菜市橋堍米行、貨棧、商店、菜館眾多,商賈輻輳,百貨駢陳,為居民密集居住之地。1919年建慶春大街時,菜市橋橋面鋪設瀝青。1953年、1958年均有修復,1992年拓寬慶春路時拆建為平橋通途。

清同治八年(1869)重修菜市橋,俞樾撰碑記事中有“宋嘉熙年間(1237—1240),江流失道,徑奔菜市,吞吐沃野,日數百尺”之語,說明宋時潮水曾浸入菜市橋一帶,這和宋高宗(趙構)夜宿僧寺聞潮聲而驚疑金兵追至一事相合。即使天籟寂靜,能夜聞濤聲,焉知那時錢塘江河道離菜市橋(潮鳴寺)不過數里罷了。

據清何兆瀛《老學後庵憶語》載:蓮池大師與其配沈夫人同修道,而夫人得道較早。考杭州菜市橋河下向有寺,沈夫人木主供其中,招尼僧常住司香火。州人皆稱為沈庵。自經亂後,尼僧主持不得其人,又經官葺庵屋,逐尼去,改為東城講舍。大師及夫人木主仍然供奉香火,至今不斷。詩云:“儒門仙眷佛因緣,證果由來有後先。遙睇五雲山下路,千秋不壞此青蓮。”

王青翰,字香印,錢塘人。清乾隆年間居慶春橋側,為一盲女,排行居三,人稱王三姑。姿性明慧,儀態娟楚。小時即工三弦,間為小詩,稍長名益躁,豪貴爭招致。然青翰親近文士,視錢物如糞土,不甚愛惜,酒闌興到,起演張紫煙放秦、楊玉環馬嵬故事,轉喉引聲,摹英雄悲憤,兒女纏綿,令聽者忽喜、忽怒、忽悲,泣不能仰,其技之入神如此。王夢樓太守書“青翰舟”額其居,一時群屐名流,酒地花天,樂幾忘死。新篇投贈,佳句夥頤。

明虞淳熙《務山館集》載《勸人弗食田雞說》一文,今解讀如下:青蛙,杭名田雞,衢名白蛤,惟紹興惰民釣而食之,北人笑焉,如廣人之食蛇也。杭人捕蛙不用釣,而放誘餌於瓦缶至田澤,蛙貪食不得出瓦缶,日得數萬頭。先折其股納於竹籠,賣時截項剝皮。刳腸斷趾,刑慘於凌遲。皮名錦襖子,脫下襖子,形若嬰兒,而截殺時以目看人,剝皮時以足彈人,入釜尚能掙扎,其慘痛如是。慶春門捕蛙人王立,忽病,呻吟如蛙吠,同行提瓦缶去探病,見其人聞其吠蛙聲駭逃,王立聲絕而死。《錢塘志》載月宮有蟾,信非虛語。食之自遠桂闕,不食應步蟾宮,杭人日殺天使數萬,寧無惡報乎?

菜市橋北河下棚屋至海螄溝棚屋,長90米。1986年治理東河時拆除,辟成綠化地。所謂棚屋,乃沿(東)河濱搭制能避風雨的簡陋棲身之所。流民來自江北,洪澇成災或青黃不接時,攜兒挈婦劃小船來杭求乞討飯或變戲法做小生意,拱宸橋、賣魚橋、橫河橋、菜市橋、太平橋堍都是他們歸宿之地,一般春分時節划船返歸蘇北、皖南老家耕作。但亦有年輕力壯或乞討有術的不願返鄉,於是少聚竹木建材,臨河搭棚居住,逐成棚屋地名和杭州戶籍。

菜市橋東北昔有光浴里,相傳清雍正年間大將軍年羹堯連降十八級,罰落管太平門時曾居住於此。

清陳曉春《東門菜市》詩:“園蔬風味憶橋東,壓擔依然聚晚菘。地號青門曾結市,人來白叟慣為傭。一文錢買還求益,七石缸醃幸不空。且喜蒼生無此色,年年雪圃甲開紅。”

諸璧發《髮菜市河》:“長河緣雉堞,水色綠於藍。岸柳迎風弱,汀蒲戰雨酣。浣紗溪女稚,結網罟師貪。野景平橋外,孤舟系石南。”

清蔣士鈴《杭州》:“長笛淒清不可聞,慶春橋北欲黃昏。越娘休笑青衫舊,初向杭州著酒痕。”

清吳錫麟《菜市瓦》:“瀟瀟暮雨碧雲寒,冶夢煙花夢已闌。至竟東青橋下水,居人識作武陵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