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
菏澤因古澤而名。歷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歷史悠久遐邇聞名。遠古屬九州之兗州,夏商為三zhong(傻換為月旁)地;周隸曹與成(右添雙耳旁)伯國;後隸宋,兼屬衛、魯,為孔丘弟子冉雍故里,有夢(左加雙耳旁)、鹿城二邑;戰國屬齊,有莊周為吏只所漆園、孫臏龐涓戰地桂林、暨葭密、谷丘諸城;秦為冤句、成陽地;漢增呂都、句陽、離狐縣;魏晉仍然;南北朝今城置乘氏縣,屬曹州;隋改城陽為雷澤、唐以南華代離狐,末年黃巢起義冤句;宋為乘氏、冤句、南華、雷澤縣地;金諸縣廢,曹州、濟*縣治徙今城;元未變。明初,黃河泛濫,殃及域內,村毀人亡者眾,縣廢如州,州徙安陵,又磐石鎮,;時晉民遷入,洪洞來者最;正統十一年,曹州回遷,畫方隅,定民居,立廄舍,復建城池;嘉靖元年,距城三里,築堤護城,始為為今城貌。清雍正十三年,昇州為府,附廓置菏澤縣,域掛昂廣九十里,袤一百里;同治四年,捻軍戰清軍於葭密,置盅親王僧格林沁死地。中華民國二年,曹州府裁,縣屬山東濟寧道,又第二專員督察公署;二十一年改稱實驗縣;抗*戰爭時期,中國共產*在周界次第建巨菏、菏澤、南華、臨澤、鄆巨諸縣,一九四五年*降,冀魯豫行署進駐今城,次年二月縣改市,九月,國民*軍進占,一九四八年全境解放,重建菏澤縣,改屬平原省,一九五二年改屬山東省,一九六0年再改市,一九六三年復為縣,一九八三年三改市,是為今名;現域一千四百平方公里,轄二十一鄉十一鎮五辦事處,一千七百五十三村,一百一十萬人。本境為 我國牡丹之鄉,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佳于海內;所產耿餅曾為貢品,山楂、木瓜省內稱著。今國泰民安經濟振興,舊貌改觀,人民稱頌。命予撰文立碑記之。
一九八八年歲在戊辰
菏澤市碑正面-舒同書丹
菏澤市碑背面-劉庚三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