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歷史
菏澤一中始建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曹州知府丁鏜(雲樵)在佩文書院原址創辦曹州第一所新式學堂——曹州官立中學堂。
1904年7月,官立中學堂開始招生,招1班學生60人。
1906年春,留日歸來的學生、同盟會會員張子安、彭青岑、宋紹唐、朱增祺等,在留日學生、興中會會員王朝俊(鴻一)倡導下,在江西會館原址創辦了“曹州公立普通中學堂”。
1907年初,鄭錫民為官立中學堂監督。王鴻一等同盟會員在公立中學堂建立了同盟會組織。
1911年11月5日,王鴻一等為回響武昌起義,組織召開了由曹司11縣代表參加的“龍廳會議”,兩學堂師生大多都到會助威,目的在於促成曹州獨立。惜條件不成熟而失敗。不久,在公立中學堂成立了革命團體“尚志社”。
1913年春,兩學堂合併,改稱山東省立第十一中學。學制由五年改為四年。府署裁撤,公立中學堂(合併後稱“中學北部”)移進府署設校。
1914年1月,官立中學堂移進府署,兩學堂歸一。呈請省府立案,將曹州府署作為永久校址。7月,奉省府令,改稱“山東省立第六中學”。
1926年六中高中部歸入山東大學,成為“山大附設高中部”的一部分。
一九二九年改“三、三”新學制。秋,賴執中為校長。
一九三〇年正式增設高中部,每年每級招1班。開始招收女生1班,在原府學舊址另立分院。1月,《六中月刊》創刊。
一九三一年全省中學會考,六中學生成績名列山東第一,被譽為“江北第一名校”。又招女生1班,並將女生院遷至“重華書院”舊址。
一九三二年8月,六中校友、著名共產黨人田衛東在濟南千佛山下英勇就義。
一九三三年高、國中課程設定均執行部頒計畫。
一九三四年更名為“山東省立菏澤中學"。因教室倒塌,砸傷學生,校長劉丕源自動引咎辭職,由原教務處主任田竹橋任校長,劉丕源改任教務主任。鐘樓建成。
一九三五年禮堂建成。
一九三七年春,全校師生隆重集會,為紀念叢禾生、葛象一、嚴星台、侯功備四先生在校服務20餘年,為之建亭立碑。7月,日寇入侵,抗戰爆發,菏澤發生七級大地震,學校停課。年底,田竹橋率部分師生走上流亡之路。六中歷史在菏澤中斷。冬,菏澤師生流亡到河南南陽東北之賒旗鎮。
一九三八年流亡到湖北鄖陽。山東各流亡學校統一整編,正式成立“國立湖北中學”,總校長為楊鵬飛(展雲),高中部主任為宋還吾,國中部主任為孫東升(此3人皆為六中校友,均成武人,號稱“成武三傑”)。田竹橋任教務主任。
一九三九年元旦,到達四川綿陽。山東各流亡學校在綿陽合編一校,初名“國立綿陽中學”,後改“國立第六中學”。其三分校在綿陽新店子,由菏澤學生組成,校長為田竹橋。
一九四〇年三分校教師熊子明、鞏毓賢以“宣傳赤化”被當局解聘,引起全校罷課。田竹橋校長憤而辭職。呂壽彭繼任校長。秋,中共魯西南地委和行署在鄄城楊屯創辦“鄄北師範班"。
一九四一年三分校進步學生10多名被國民黨特務逮捕。流亡四川的菏澤學生,無論國中、高中均全部畢業離校。5月,魯西區黨委和行署在鄄北楊屯創辦“鄄北抗日中學”,並與“鄄北師範班”合併,仍稱“鄄北抗日中學”。呂謙為名譽校長,張熙亭為校長,儀鼎三為副校長。9月,范縣抗日中學成立。
一九四二年3月,鄄北抗日中學和范縣抗日中學合併,稱冀魯豫邊區運西中學。二專署專員鄒魯風兼任校長。下半年,魯西南地委、專署創辦“齊濱中學”,李節如任校長。
一九四三年7月11日,運西中學與濮范聯中合併,稱“冀魯豫邊區第一中學”,鞏丕鑒為校長。邊區一中成立大會在濮縣唐窪村舉行。湖西中學改稱冀魯豫邊區第二中學。齊濱中學改稱冀魯豫邊區第三中學。秋末,湖西地區的“邊區二中”與“邊區三中"合併,稱“二、三聯中”,劉尹齋為校長。
一九四四年初,王化云為邊區一中校長。夏,邊區二中回湖西,邊區三中校長為農康(兼)。秋,鞏固為邊區一中校長。
一九四五年2月,邊區一中一分校在崑山商老莊建立,宋辛夷為校長。春,曹東南中學併入邊區三中,牛萬里為校長。5月,邊區一中鄄城分校建立,儀鼎三為校長。9月,郭少川為邊區一中校長。
一九四七年春,丁劍橋為邊區一中校長。6月,運西師範併入邊區一中,張訓齋為校長。
一九四八年5月,邊區三中與邊區一中合併,張訓齋為校長。菏澤解放,邊區一中進駐菏澤,在“老六中”舊址立校。
一九四九年春,宋辛夷為邊區一中校長。夏,邊區一中團委和學生會建立。8月,平原省建立,邊區一中改稱平原省立菏澤中學,宋辛夷為校長。開始重組教師隊伍,大批原“老六中”師生被吸收到一中,參加教育工作。
建國初期,學校被確定為全國百所重點中學之一,後為省級重點中學,現為省級規範化學校。
一九五〇年教師參加鎮反運動,進行思想改造。學校建立工會。暑假,開始招收高中,學校成為完中。9月,宋辛夷校長隨平原省教育參觀團赴東北參觀學習,返校後一個按蘇聯經驗建設正規化學校的熱潮隨之興起。開始建立教研組,各組開展政治學習、教育理論學習和自製教學器材的活動。
一九五一年9月,國中7級和高中3級入校,從此學校完全進入暑期始業的軌道。田竹橋先生將私人藏書萬餘冊捐贈學校。
一九五二年田景韓為校長,繼續推動學校正規化建設。成立政治教研組。推行“五級分”制。冬,平原省撤銷,學校改稱山東省立菏澤中學。
一九五三年初,田景韓校長離校。劉瑞呈繼任校長。7月,高中一級、二級同時畢業,於8月23日參加高考,升學率為100%,且多考取全國名牌大學,其中清華8人、北大3人。高考成績全國第二名。受到教育部通令嘉獎,被確定為全國百所重點中學之一,並獎勵大批理化儀器。《光明日報》發表專訊報導菏澤中學。
一九五四年學校改稱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7月,高三畢業,100%考取大學,有清華4人、北大5人、天大7人、交大2人。教育部批准一中可直接與蘇聯專家通信請教,也可與蘇聯師生交友。從此開始與蘇聯的國際聯誼。
一九五五年暑假,高4級兩個班畢業,100%考取大學。其中,清華1人,北大15人,文科成績全國第一。年底,劉瑞呈調離,王吉人以副校長主持工作。
一九五六年高5級畢業,90%以上考取大學,其中,北大4人,清華1人。生物教師楊永執代表學校出席全國社會主義建設青年積極分子大會,受到毛主席接見。
一九五七年8月,王吉人調離,梁兆華任校長。教職工開始整風反右。高六級畢業,升學率在90%以上。其中,北大4人,清華3人。
一九五八年“反右”補課,全校11人被錯劃右派,校長梁兆華也是其一。教育開始“大躍進”。停招國中,擴大高中招生,辦二年制“大改班”。土法上馬,大煉鋼鐵,師生勞動,晝夜不息。
一九五九年校長梁兆華在麥收勞動中中暑身亡。8月,董士才為校長。生活陷入極度困難,為求一飽,師生種地、種菜、養豬、採集、復收。教學不能正常開展。
一九六〇年4月,高9級學生董廣印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民兵代表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恢復招收國中。上半年,華鎮五到校任支部書記。12月,開始“整校運動”。
一九六一年繼續整校。分管後勤校長李佩韜、總務主任王梅庵等一批幹部被隔離審查,停止工作。8月,董士才調離。華鎮五兼任校長。高10級三年制高考遭到重大失利,驟跌低谷,受到余修副省長批評。9月,葉正杰副校長傳達全省煙臺會議精神,動員全校師生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打“翻身仗”。各科教學“狠抓雙基,精雕細刻”。
一九六二年高11級高考,全省折桂。師專“下馬”,由師專調進大批教師。
一九六三年高12級高考,成績全省領先,理科頭三名皆該校學生。全校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
一九六四年高13級高考全省奪冠被評為“全省先進集體”。葉正杰副校長代表全校出席全省“群英會”和省重點中學校長會議,並作典型發言。學校被定為“面上四清試點”,開始“四清”。
一九六五年“面上四清”結束,一批老教師調出。下半年,開始遷校,遷往師專舊址。
一九六六年全校團結奮鬥,勵精圖治,準備讓高15級在高考中放一個“大衛星”。5月,全面停課,教職工集中參加“文教系統四清運動”歷時3個多月;後來被稱為“百日黑會”。8月,“黑會”結束,“文革”興起,學校組建“紅衛兵營”,“破四舊,立四新”。9月,全校第一個“造反”組織“八一八戰鬥隊”成立。11月,全校造反組織林立。
一九六七年1月15日,“八一八”派奪取地委、專署大權,成立接管委員會。2月12日,“八一八”被鎮壓,7、8名學生等被捕。3月18日,菏澤地區第一個革命委員會建立。4月12日,“八一八”民眾在地區公安處門前絕食請願。7月中旬,“造反派”摧垮“地革委",建立第二個革委會,一中學生馬鐵軍為地革委副主任。6057部隊派“軍宣隊”進校,組織學生“複課鬧革命”。
一九六八年工宣隊進校。開始大規模“清理階級隊伍”。建立學校革命委員會,張鳳霄為主任,彭太禮為副主任。開始招生,實行就近推薦入學。8月,高中15、1 6、17三級和國中17、1 8、19三級之學生,全部離校。改名為“菏澤柴油機廠五七紅校"。
一九六九年在於窪開闢“學農基地”。年底,開始遷校,由師專舊址遷回一中原址。開始建立校辦工廠。
一九七〇年一批家在外地的教師相繼調走。張鳳霄調離,葉正杰任校革委主任。學校下放到菏澤縣教育組管理五月,教職工集中開展“一打三反”。
一九七一年暑假,教職工集中開展“清查五·一六”。校革委副主任趙川雨被誣為“五·一六”分子,被審查達1年之久。
一九七二年葉正杰調出,李文昌任校革委主任。不久李文昌調出,曲彭太禮主持工作。
一九七三年柳永茂任校革委主任,曹丹雪任副主任。
一九七四年開始辦“專業班"。
一九七五年解決了北關大操場的遺留問題。建防空洞。8月,蔣斌任支部書記,兼副主任。
一九七六年暑假,曹丹雪任校革委主任,李露湛、高景飛、王本魁任副主任。9月,全校師生沉痛悼念毛澤東主席逝世。10月,全校師生慶祝粉碎“四人幫”。
一九七七年十月,恢復高考。高75級參加高考,考取6名,其一為浙大。教職工開始提薪。
一九七八年改為校長制,曹丹雪為校長。高中開始面向全地區招生。被定為“全省首批辦好的十九所重點中學”之一。教職工中被錯劃的“右派分子”全部改正。郝繼冉、高明軒評為特級教師。
一九七九年聘已退教師到校任教,解決教師“青黃不接”問題。3月12日《大眾日報》對此作了報導,並附發“短評”。國中改三年制。高77級學生高考成功,僅十二班就考取45名,且多是名牌大學。戴立意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
一九八〇年復歸地區領導。高中改三年制。
一九八一年始招複課生,單獨編班。
一九八二年秋,原教育部長張承先到校視察。改為全縣招生。複課生參加高考,考取88名,升學率55%。陳國光獲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
一九八三年畢德朋獲全國數學競賽二等獎。王世學獲華東六省一市作文比賽一等獎,張俊青、劉永祥、徐延波獲二等獎。又改為分片招生,就近入學。
一九八四年八月,領導機構改革,劉家起被任命為校長,聶焱為副校長。此次改革共10名教師提拔到領導崗位。高考成功,考取292人,升學率為74%。白學政獲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學校獲“數學競賽優勝單位”稱號。
一九八五年開始實行“教育經費包乾制”。學校制定“目標量化管理方案”。始招收“計畫外學生”。申玉仁捐款3萬。整黨,在教師中發展黨員。9月,師生歡度第一個教師節。召開第一次教代會。開始建設家屬院。高4級校友畢業30周年,返校聚首。
一九八六年校開始經營運輸、木材交易。一中升格為副縣級單位。高15級校友劉成卜獲博士學位,返校回報,受到母校熱烈歡迎。劉成卜贈母校“寸草春暉”的匾額1方。
一九八七年王宏偉獲華東六省一市作文比賽一等獎,郭勇獲三等獎。成為全省“軍訓試點”。大規模墊東操場。停招國中。
一九八八年徐培榮任校長,鄧朝海任書記。全校首次評職稱,有34人被評為高級教師。召開第二次教代會。與莊砦合辦木板場。建立勤工儉學辦公室。發出“致新老校友和社會人士公開信”,爭取捐資助學。何茲全等百餘名校友紛紛捐資。高13級返校與師生共度教師節,並立“教澤碑”1方。
一九八九年建成實驗樓,設立第一個微機室和語音室,揭開現代化教學序幕。新甫捐資3萬,建立“丁新甫獎學金”。高考人數回升,連續在全區領先。
一九九〇年莫忠慶評為特級教師。學校升格為正縣級單位。
一九九一年收回被六完小所占之地。高15級校友返校,贈送老教師每人1塊“桃李滿天下”的匾額。
一九九二年駐台校友捐資11萬元,建成學校大門。
一九九三年九月,聶焱、單衍倫調出,劉德進調入任副校長。
一九九四年十月,地委書記林廷生到校視察,並捐圖書一宗。
一九九五年辦公樓建成。3月,創辦《校園生活》報。4月,校友山東菏澤旅台同鄉會會長高秉涵到校探視,贈“永懷教益”錦旗一面。7月,學生李立參加“選飛”高考,以622分的優秀成績,被譽為“九五全國飛行學員狀元”。10月,濟南軍區空軍招收飛行員中心和省招委聯合授予該校“招飛先進單位”稱號,並發獎狀1幀。
一九九六年六月,學校建黨委,鄧朝海為書記;儀忠民出任校長;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徐啟俊為紀檢書記。9月,菏澤地區行署專員李明先、秘書長韓廣潔到校現場辦公,撥學校80萬元,籌建餐廳。12月11日,駐菏全國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蒞校視察。主要領導同志有專員李明先,地區人大主任畢可文,副主任許修堂、劉文君。
一九九七年春,投資350萬元,動工興建學生餐廳伙房。5月6日,“老六中”時校友、全國著名劇作家岳野到校探視,並題詞。暑假,加寬加長操場,鋪設了300米跑道。11月2日,高5級校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袁良駿到校探視。
一九九八年1月12日,地區各界知名人士聯誼會教育組蒞校視察。2月,為40個教學班安裝了閉路電視,新建了演播台、語音室、微機室,初步實現了教學手段現代化。7月至11月,建教室23間和兩排學生宿舍。並改造學生宿舍30間,建成了一中分院。12月14日,山東教委主任滕昭慶到校視察。
一九九九年3月,鄧朝海調出,趙銀良為黨委書記;試行校長負責制。6月16日至8月20日,完成全員競爭上崗、最佳化組合。7月8日,台灣祖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名譽會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陳立夫在台北家中為該校題詞:“尊師重道,教育功成”。7月,學生常偉以標準分898分榮膺“全區高考理科狀元”。
二〇〇〇年1月31日,該校高13級1班校友、酒泉火箭發射基地司令員張建啟少將拜訪母校。3月,多媒體教室正式啟用。7月,學生閆建昌以標準分900分(滿分)的優異成績榮膺“全省高考理科狀元”。9月26日,經省教育廳驗收,該校達到省級規範化學校標準,命名為“省級規範化高中”。學校被評為省電化教育示範學校、省科普教育示範學校、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並晉升為省級規範化學校。
二〇〇一年2月,配備電腦,初步實現辦公手段現代化。4月至5月,開始創辦菏澤一中分校。9月,在美國肯塔基州任研究員的該校高17級校友石卜昌到校探視。10月12日,繼1985年返校後,菏澤一中高四級部分校友再次聚首母校。12月,該校再次榮獲“全國中學生生物學奧賽山東賽區優勝學校”稱號,其中孫穩獲本年度全國聯賽一等獎。菏澤一中成功地與北京世紀佳聯教育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創辦菏澤一中--佳聯合作學校的協定並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屆招生。
二〇〇二年二月,菏澤市政府夏魯青副市長蒞校視察。8月2日,菏澤市十一屆政協教育組駐城委員在市政協主席楊成訓,副主席黃愛菊、潘建榮,秘書長趙文嶺等帶領下,蒞校調研。8月,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該校趙婧、張慧同學獲國家級優勝獎。8月28日,來自中、美、法、德、羅、土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28位藝術家蒞校參觀講學。
二〇〇三年三月,菏澤一中被菏澤市和山東省授予 “綠色學校”的稱號。
二〇〇四年三月,王可正出任校長,實行校長負責制,新的百年育人征程開啟。
二〇一六年五月,李志獻出任菏澤一中校長。
二〇一七年九月,菏澤一中老校區翻新完工,正式投入使用,迎來了第一批應屆高一新生。
學校規模
基礎設施
菏澤一中現占地1000餘畝。在編教職工300餘人,在校生近萬人,設150餘個教學班。為拓展百年育人業績,2001年5月,又成功創建了菏澤一中南校區。菏澤一中南校區占地460畝,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投資1.2億元,招生規模8000人,在校生6200人。2014年菏澤一中校本部遷往南校區,同時東校區建成投入使用。
學校圖書館藏書12萬冊。儀器設備齊全,設有高標準的理化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演播室、多媒體教室,基本上實現了教學、管理手段的現代化。
師資力量
全校在職教工529人,其中高級職稱者72人,中級職稱者96人,特級教師2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省級優秀教師2人,省教學能手4人,市級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56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學力者29人。
學校實現了“教育思想現代化、辦學條件標準化、學校管理現代化、學生素質優良化”的基礎教育發展目標。
教學建設
學校基本實現了“教育思想現代化、辦學條件標準化、學校管理現代化、學生素質優良化”的基礎教育發展目標。近幾年學校先後被命名為“省級規範化學校”、“省科普示範學校”、“省電化教學示範學校”、“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等榮譽稱號。
學校獲得“山東省素質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高中教學示範學校”“山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山東省平安和諧校園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教學成果
學生成績
100年來,菏澤一中共為祖國培養畢業生計800餘班500000餘。以何思源、何茲全、佟振合代表的眾多校友走出了一條“六中--中國科技大學--哥倫比亞”的成才之路,其中,據2012年估測,年校中,直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者逾百人,著名專家學者、博導、副廳級以上領導幹部、少將銜以上部隊首長和其他著名人士就在600人以上。百年中,一中建結了令世人讚嘆、使菏澤人民驕傲的卓著業績。
1935年省立六中編寫了《山東省立六中一覽》,時為省教育廳長的何思源先生在序言中寫道:“在長江北能與之相頡頏學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學,北京的師大附中。以學校為單位,每年每次升學人數與考取人數之比率在長江以北各中學中,我們的學校占第一位。”翻開六中的校史,1919年畢業兩個班56人考入大學者33人,而考取北京大學者高達18人,占升人數的三分之一。因此,有“江北第一”的美譽。
解放後,1953年曾列全國高考第二名,1955年14名畢業生同時考入北京大學,“文革”前升學率一直超過80%,在全省名列前茅,是山東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被教育部明確為全國百所重點中學之一,留有“進了菏一中,半個大學生”的口諺。
教師成績
如今,菏澤一中在編教職工500餘人,在校生過萬人,設155個教學班。為拓展百年育人業績,擴大辦學規模,2001年5月,又成功創建了菏澤一中分校,開創了“名校辦民校”的新路子。招生規模8000人。在中學生各科奧賽中,獲國家級獎勵者58人,獲獎總人數超過全市的1/2,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6年淨增百人以上,尤其2005年高考本科錄取人數突破千人大關,創歷史新高。2006年,高考人數達1506人。創造了百年名校的再度輝煌!
2012年菏澤一中在以王可正為中心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工作態度。按要求,講路線。 以三個代表為中心,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紮實努力,為開創菏澤一中新的輝煌而頑強奮鬥。
學校榮譽
菏澤基礎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菏澤市教育局 2004.9
山東省教學示範學校 山東省教育廳 2006.12 省級
山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 中共山東省委高校工委山東省教育廳 2007.9 省級
山東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 山東省教育廳 2009.12 省級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 2010.10
2010網路文化工作先進單位 菏澤網路文化辦公室 2011.3
第11屆山東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優秀組織單位 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2011.5 省級
第31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牌學校 山東省物理學會 山東賽區委員會 2014.9
省級菏澤市教育教學工作先進集體 菏澤市政府 2014.9 市級
學科網競賽年度500強高中山東省最佳學校獎 學科競賽網 2017.3
知名校友
何思源(1896年-1982年4月),字仙槎,中國著名的教育家,愛國民主人士。山東省教育廳長、省政府主席、北平市市長、北平和談首席代表。1982年4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張含英,著名水利專家,我國近代水利事業的開拓者之一。2002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高秉涵,律師,台灣菏澤同鄉會會長,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張廣學(1921年1月31日——2010年2月24日),中科院院士,昆蟲學家2010年2月24日21時整,張廣學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中關村醫院逝世,享年89歲。
于天仁,中科院院士,著名土壤學家。2004年5月22日,于天仁在南京逝世,享年84歲。
佟振合,中科院院士,中國著名有機化學家,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光化學委員會主任,亞洲光化學會副主席,山東大學教授。
何茲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後改名茲全,山東菏澤人。著名歷史學家。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是我國魏晉封建說的創始者和代表者。因病於2011年2月15日 20時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歲。
韋統泰(1917~2013.06.27),山東省曹縣人,原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昆明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獨立功勳榮譽章。2013年6月27日,韋統泰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6歲。
王名高,1937年畢業於省立六中,正軍職高級顧問。
田紀雲,邊區三中校友,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侯固,邊區一中十二級校友,原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
程相清,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原全人大政策研究室主任。
孫啟祥,1960年7月高中畢業後留蘇。少將,中央軍委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副主任。
張建啟,1964年考入哈爾濱軍工大學,少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司令員。
李文朝,1968年離校參加中國人解放軍,少將,解放軍電視中心主任。
王鵬恩,1945年離校參加革命,16軍副軍長。
袁良駿,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文學專家。
魯森,原中共遼寧省委書記。
張會若,著名礦冶學家。
蕭之楚,抗日將領。
徐鵬翥,魯西南黨創始人。
王大魯,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咨鑒委員會副主席。
史錫恩,台灣九大法官之一。
王傑,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王存信,黑龍江商學院黨委書記,瀋陽軍區副司令員。
常傑民,紫金山天文台台長趙晉美。
周韶華,許評知名作家。
德顯,著名導演。
段存華,輕工部副部長。
劉德玉,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侯萬歧,社科院現代文學專家袁良駿駐舊金山總領事。
徐啟憲,著名宮廷史專。
楊洪立,少將美國肯州研究院博導史卜昌安徽省軍區副政委。
學校校址
校本部地址:菏澤市人民路907號
東校區地址:南京路與錢江路路口向南1200米路西
老校區地址:菏澤市牡丹區八一路299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