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伯桑

莫伯桑

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母親醉心文藝。。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後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第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母親醉心文藝。。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後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準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在福樓拜的親自指導下練習寫作,參加了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作家集團的活動。

人物作品

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

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兩個朋友》(1883)、《項鍊》(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莫伯桑的思想滲透了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在哲學上,他深受叔本華的影響,他認為叔本華是“人間出現過的最偉大的夢想破壞者。”他接受叔本華關於事物永無休止地消逝、時間不斷在分裂的觀點,認為人類永遠無法達到目的。

作為短篇小說大師,他的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有重大突破。有以下幾個題材:1)普法戰爭2)小資產階級和公務員3)農村生活4)怪誕故事5)關於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讚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盼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在這裡我就挑選了以下兩篇,從我個人的角度,進行一些簡要的分析。

《羊脂球》:我想這篇小說之所以能夠從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的原因就在於作者對生活的提煉別具慧眼。他選取了一個處於社會最底層、受人歧視的妓女作為正面人物進行描繪,已是與眾不同;更將這位妓女同形形色色、道貌岸然的資產階級人物作對比,後者為了自身利益,不但連普通的愛國之心都沒有,甚至在人格和禮儀上也相形見絀。這樣的描繪就更是別出心裁了,怎能不讓人被之吸引、為之著迷?

《兩個朋友》:這篇小說很能體現莫伯桑現實主義的藝術特色。開首隻有三句話,沒有羅列材料的描寫。幾句簡潔的說明,便勾畫出當時的背景。然後人物出場,三言兩語就刻畫除了他們的身影和愛好。讓讀者即使便領會到他們揶揄加親密的語氣中的激動和憤慨。不料,他們在釣魚時碰到了德國士兵,被當作間諜槍斃了。他們釣到的鱸魚成了德國人的盤中餐。作者五一字點評,但通過對兩個普通法國人和平生活受到侵擾,並慘遭殺害的經過,對侵略者的控訴力透紙背,這種譴責盡在不言中……

由此可見,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