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少受業於從叔述祖,日從講論,盡通方耕《公羊春秋》、《毛詩》、《周官》之學,而於《尚書》尤精。以為讀書必先審文字,乃可進求義理,乃為《尚書考異》,舟車所至,隨時纂撰。伏、鄭兼題虞夏則更之,《太誓》晚出則削之;於清儒純疵互見者博稽慎取,一用己意剖析其是非,使歸於一定,無滋學者之惑。
惜遺稿脫佚,僅存十四篇。《大誥》而下,有錄無書。其子潤編成三卷。於《周官》,有《周官禮鄭氏注箋》十卷,傳本復勘。於國小,得之述祖者最深;雖只成《釋書名》一卷,首論河圖洛書八卦為造字之始,次及六書八體及魏晉以來字書,末詳簡策之屬;自為注,詳其出處。亦賅博古雅,初學必讀之書也。
既負敏達之資,每期兼綜素業,通匯條流;又承師論交,博訪孤指,與同郡張皋聞、丁若士、劉申受等朝夕研詠,上下其議論,蓋庶幾好學不倦,篤行不困者焉。於經義無不窺,有所得輒札記之,往往具精詣。以附監生考取州吏目。宗伯所著書,多未刊布;乃研精校尋,於未刻者,次第付梓;已刻者,補續未備。
每一書竟,即探求旨趣,附記簡末,條理秩然可觀。惜乎僅竟三書,遽屬疾不起。珍藝之歿也,古文甲乙篇尚未脫稿,君方思理其綸緒,就所思條其大端,使來者可繼,此志亦竟不遂!卒年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