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莊浪人耍社火具有悠久的歷史,每年的正月十二莊浪全縣人民都要聚集在縣城所在地——水洛城鬧社火,來紀念北宋期間護築水洛城的名將劉滬將軍。如今,這項活動已經演變發展為莊浪人歡度新春的重要形式。莊浪社火也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天,四面八方的莊浪人潮湧般趕到莊浪縣城看社火。到了正月十二的凌晨1點鐘,農村裡的高音喇叭就開始吆喝著裝社火。還在夢鄉中的人們也早早起來,穿上新衣服,打扮一番,吃過早飯,或騎機車,或坐公交,或乘自駕車,像潮水一樣從東西南北匯聚到莊浪縣城看社火。每年春節,正值農閒,老百姓集結起來耍社火,喜慶新春佳節,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無病無災、生活美滿,久而久之,即成習俗。莊浪社火按演出時間可分白天社火和夜間社火兩種,其中以每年縣城舉辦的正月十二社火最為隆重。基本類型
白社火
白天社火主要有高抬、馬社火、高拐子、春牛、跑社火等。莊浪高抬是一種立體空間造型藝術,它是在木台上安裝鐵柱,取一神話傳說或歷史典故中的凝固情節,用彩條、綢布扎造山水、花木、禽獸或器物,偽裝鐵柱,再扎綁裝扮角色的兒童,執道具亮相扎勢,把人物烘托起來,用誇張的手法構成藝術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馬社火又叫"馬故事",圓實的騾馬披上艷麗的被褥,裝扮後的山裡娃雄赳赳端坐其上,隆隆的鼓聲在前開路。裝扮者化妝歷史故事人物,馬背造型,憑臉譜、裝扮及手中道具辨識情節。莊浪縣朱店、陽川一帶喜文,以身架挺俏為優,穿長袍、套馬掛、腰系彩帶、恭手或執茶酒具,不穿戲裝。其他地方武士居多,裝扮者手執道具,甚至繡球、鏡子滿身,人馬掛彩,富麗堂皇。高拐子即高蹺,又叫"木拐子""柳木腿"。有一米多高,也有兩米高的,演出時亦化裝成各種歷史故事人物,手中甩動拂塵或武器保持平衡,也有個別人玩翻身之類的特技。走高蹺的有50多歲的老人,十幾歲的孩子,也有年輕媳婦。跑社火裝扮比較隨意,演員步行前進,形式不一,多是唐僧師徒在前開路,農人拉著木犁緊跟其後,身後跟著幾個用鍋墨塗的黑臉人,胸前掛一隻糞斗,裡面裝著草木灰,專往姑娘家臉上撒。最後是一群載歌載舞的姑娘小伙,吵吵嚷嚷,唱唱說說。白天社火規模最大的是正月十二水洛城開集日,屆時,來自全縣各地的彩車、馬社火、秧歌隊、腰鼓隊等雲集水洛城,排成一條長龍,自西向東浩浩蕩蕩一路緩緩開過,場面頗為壯觀。
夜社火
“夜社火”也稱“夜故事”“地攤”,流行全縣,莊浪縣人習慣叫“耍地毯”。從農曆正月初一開始,農曆二月二日收場,也有演至清明節的。內容有跑旱船、唱小曲、笑攤、快板、戲曲、舞獅子等。唱小曲是夜社火的主要內容。形式以四男四女表演,或多名女子演唱。每人手執蠅刷(拂塵)或錢鞭子(霸拉鞭),身後尾隨小旦一人,鑼鼓音樂伴奏相繼出場;唱一節,鼓樂伴奏繞場一周,直至曲終。莊浪小曲曲牌豐富,莊浪文化館現整理出162首,有反映男女愛情、歷史故事、勸善行孝等多種內容。笑攤是獨角或多角的說唱節目,內容以歷史古人、抑惡揚善、針砭時弊者居多。語言詼諧,形式自由,動作隨意,故事不求完整,亦說亦唱,演停隨意,一沒腳本,二不定例,全憑口傳心授,臨場發揮。莊浪文化館整理成冊的有30個節目。旱船以夜間行船形式出現,船頭船尾點燈,艄翁前引,小旦坐於船艙,船婆(丑旦)後追,詼諧表演。有的兩隻船穿插,有碰撞擱淺等,動作巧妙配合,並有船歌伴唱,跑一程唱一段,鑼鼓伴奏,熱鬧異常。
耍獅子是夜社火的收場節目,舞獅人武士打扮,一般都學過武術,跳上桌子先念四句古語:"青鬃獅子是毛團,菩薩派它下了凡,新年頭上耍一耍,耍個富貴萬萬年。"手中舞一燈籠,指揮獅子跳桌子、打滾、瞅燈籠等多種表演,並配以武術拳腳制服獅子,最後騎獅子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