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傑趕

莊傑趕(1901~1958年7月27日),字漢新,綽號“源和堂趕”,福建晉江人。中國老字號“源和堂“創始人。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早年經歷

莊傑趕,字漢新,綽號“源和堂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出生於晉江縣青陽鎮。父親莊材蹺以“看風水”、修理墳墓為業,因曾開過棺材店,人稱“棺材蹺”。有子4人,傑趕居其長。
傑趕童年家庭貧困,只念過兩年私塾。9歲時就在青陽一家竹篾店當學徒,一年後和二弟傑茂做水果提籃小販,白天到煙館、妓女間叫賣,晚上到迎神演戲的鄰近村落兜售。
16歲時以歷年積蓄為資本,在青陽開辦一間水果攤,他對日常賣剩水果不忍丟棄,用食鹽、糖淹漬起來,然後曬乾製成“鹽酸甜”,再行出售,頗受民眾喜愛。
1918年傑趕把水果攤交給傑茂管理,自己到廈門堂親開設的一家行郊當出納。不久,轉到立興公司的福泉號遠洋貨輪當總務。從此開始走南闖北,到過上海天津溫州廣州汕頭香港台灣等商埠,並曾遠渡日本新加坡
傑趕從小就有興辦實業的志向,經過海內外奔走,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學習到製作蜜餞的技術及包裝常識,也積累不少經營管理經驗。

創辦“源和堂”

1930年,他辭去海員職務,回到家鄉,和傑茂計畫開辦蜜餞廠,並著手進行籌備。1932年,他們在青陽董厝崎頂購買土地興建廠房,購置生產設備,開始生產蜜餞。又在青陽宮后街開設門市部,以“源水成甘,和末配製”的冠頭字“源和”為招牌,“源和堂”的名稱便由此誕生。
由於經營有方,善於用人和能抓住本地資源優勢,企業很快發展起來。幾年後,企業資金達到5萬銀元,僱工20多人,年產量150多噸。產品遠銷國內外。
抗日戰爭期間,僑匯中斷,源和堂業務受到嚴重影響,生產發展緩慢。抗日勝利後,僑鄉經濟復甦,源和堂進入全盛時期,內外銷售兩旺,生產直線上升,又在龍海縣石碼鎮開設分廠,在廈門開設門市部。並乘青陽擴建新街道之機,在青陽再建源和堂門市部和開設源生布店、建新藥房等3座樓房,這時他的資本已達10多萬銀元,僱工200多人,年產量500多噸。
新中國成立初期,因外銷停業,營業額曾一度下降。1952年後,產量逐年上升,利潤不斷增加。
1954年,國家實行對私改造,傑趕積極回響,率先提出申請,要求公私合營。源和堂成為晉江縣第一家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合營時清財核資為16萬元人民幣,並定名為“晉江專區公私合營源和堂果子食品加工廠”,傑趕任經理。他盡責盡職,運用原有的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經驗,使源和堂蜜餞既保有傳統名牌產品質量,又不斷創新創優,因而企業不斷發展擴大,業務蒸蒸日上,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
1956年由福建華僑投資公司投款在泉州籌建源和堂新廠,改名為“福建華僑投資公司源和堂蜜餞廠”,轉為國營。傑趕始終不渝地在國營企業中發揮作用,得到黨和政府的讚許。

公益事業

他熱心家鄉教育及其他公益事業,長期資助青陽國小辦學,並任該校董事長,親自參與建設校舍樓房工作。還資助安海養正中學,被該校選為董事。抗日勝利後,參與籌建大道中學校舍,擔任過青陽壁立公益社董事長等。

擔任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傑趕被推選為福建省第一屆政協委員,泉州市人大代表、晉江縣人大代表。
1958年7月27日,傑趕在泉州市病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