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莊亨陽:(公元1686—1746)字元仲,號復齋,靖南(一作南靖)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一年,年六十一歲。康熙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一八年)進士。官至淮徐海道。亨陽著有《元仲集》一卷,《莊氏算學》八卷,《四庫總目》傳於世。莊亨陽與《禁洋私議》人物生平
莊亨陽,福建南靖奎洋鎮人。19歲中秀才,26歲中舉人,33歲中進士,殿試二甲第8名。歷任山東萊州濰縣知縣、國子監助教、吏部檢封司主事、漢陽府同知、湖北內監試、徐州府知府、江南按察使分巡淮安、徐州、海州道。莊亨陽不僅為官清廉剛正,恪盡職守,政績顯著,更是清代著名的清官、學者、治水專家,他以學者、科學家的身份享譽海內外。莊亨陽對數學造詣很深,早年研究《九章算術》,後又研究《幾何原本》等西洋數學著作,並根據學以致用的原則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產實際上,在任分巡淮徐海道時,就運用自己的數學知識來指導修造河防工程,並把研究結果整理成筆記,編成《河防算術》一書,該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名為《莊氏算學》,英國李約瑟博士著《中國科技發展史》、李儼撰《中國算學史》、錢寶瓊寫的《數學史》等著作都高度評價了《莊氏算學》。 莊亨陽所處的時代,正是清政府大力施行海禁政策,閉關鎖國的清朝初期。統治者把福建沿海民眾支持鄭成功抗清鬥爭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對人民出海始終極端疑慮,害怕在自己鞭長莫及的海上結黨聚社,醞釀抗清活動。早在清順治十三年就禁下海貿易,犯禁者不論官民,一律處死,貨物從官,犯人家產賞給告發人,地方文武一律革職,從重治罪,地方保甲不告發,便一律處死。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灣以後,曾有條件地開放海禁,但之後清政府又不斷地下達各種有關海外貿易的禁令,對中國人民出洋經商和外商來華貿易都有種種的防範和限制。康熙皇帝玄燁說:海外如呂宋,噶喇巴(今印尼雅加達)等口岸,多聚漢人,此即“海賊”之根。康熙年間,漳浦人藍鼎元《論海洋彌捕海賊書》中描述了當時情況:“一船下水,必有族鄰鄉保具結,地方官查驗,烙號給予護照牌照,方敢外出貿易。”經過這樣嚴格審查的商船,仍禁止他們攜帶槍炮等自衛武器。中國商船“自度無炮火槍械,不能禦敵,又船多重滯,難以走脫,聞聲落帆,惟恐稍緩,相顧屏息,侯賊登舟捆縶。”清政府還在《大清律》二百二十五章規定:一切官員及軍民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經商,或移往外洋海島者,應照交通反叛律處斬立決。僅屬失察者免死,革職永不敘用,獲準外洋貿易的,如留在外國,則將知情同去之人枷號三月,還要行文國外,將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斬。 清政府的海禁政策,給福建沿海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阻礙了商品流通,限制了人口的自然流動,使福建沿海在東南亞的貿易一落千丈。為此,福建沿海人民對清政府的海禁政策進行反抗及抵制,造成某些社會矛盾激化。此時在漳州一帶的士大夫階層中,也湧現了一批主張解除海禁,對外開放的開明人士,如藍鼎元、蔡新、蔡世遠等,莊亨陽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五月,閩中督撫大臣奉命巡視海疆,莊亨陽“以職守從”,之后庄亨陽以他的實際見識,在《禁洋私議》中指出了與南洋發展貿易的好處及海禁的弊端:“福建僻在海隅,人滿財乏,惟恃販洋。番銀上以輸正供,下以濟民用。如交留吧(噶喇吧,即今印尼雅加達),我民興販到彼,多得厚利以歸,以未歸者,或在彼處為甲必丹轉徙貿易,每歲獲利千百不等,寄回贍家。其族戚空手往者,鹹資衣食給本錢為生,多效巨富。故有久而未歸者,利之所存,不能遽舍也,去來自便,人各安其生。自海禁嚴,(下轉第42頁)(上接第40頁)年久不聽歸,於是獲利者既多,徒望故鄉而隕涕者,又有在限內歸,而齎金過多,為官吏垂涎,肆行勒索無所控告者,皆其閉也。夫不聽其歸,不可。若必促使盡歸,令島夷生疑惑,盡逐吾民,則自絕利源,奪民生而虧國計,尤不可也。” 莊亨陽論駁海禁與主張南洋貿易,並批評了一些大臣不恤民情的做法:“又設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島夷以窺中土,不知交留吧者不過荷蘭一小屬國,去荷蘭尚數千里,相隔千里,相隔既遠,無從生心。又吾民在彼此,貧則仍留,富則思返,懷土顧家,亦無心引彼窺我之事,此皆前任督撫不恤民瘼,張大其說,以見己之留心海邦,而厲階之生,遂至今為梗矣。” 莊亨陽敢於衝破陳規俗律,大膽闡述了解放思想,開放海禁,發展海外貿易的外交理念,此外他還建議在開放的同時加強海關管理。他認為:“為今之計,莫如聽其自便,不給照,不掛號,永馳前禁,令海船得以及時往返,不遭惡風,無覆破之患,此上策。其次於出口時,取具船戶甘結,不得將奸人載回,違者罪之。再則於入口之時,嚴加議察,異服異言不得入港,其年久在限外回者,令自供籍貫,造冊報官存察,到家安插後,陸續取其族長或鄰居甘結,地方官不得藉端矇騙。”莊亨陽的這些主張深得蔡新、方苞等人的支持,並受到朝廷的重視。正是莊亨陽等一批開明的封建士大夫的努力,雍正五年,經福建總督高其卓的奏請,清廷批准恢復對南洋的貿易。 莊亨陽一生博學多才,文理斐然,這一點從他的遺作《秋水堂集》(包括文集6卷、余集1卷、詩集6卷、莊氏算學8卷、曆法問答1卷)即可管窺一斑。從他的遺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與前清一般讀書人只把精力用在研習八股,為一旦中試可以皓首窮經,鄙視自然科學的封建士大夫不同,他大膽學習西方科學知識,並提出對外開放的思想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的主張和做法比起鴉片戰爭後魏源等人要早了整整一個世紀。為官清正
人們把閩南第一大人工湖——“南一水庫”稱為“亨陽湖”,是因為那裡是清代著名數學家、水利專家、清官莊亨陽先生的故鄉。遊人來到“亨陽湖”旅遊休閒,不僅可以湖上泛舟,觀賞旖旎的湖光山色,垂釣湖邊,怡然自得,而且可以瞻仰亨陽公墓,尋訪先生當年的足跡。 莊亨陽生於清康熙丙寅年(1686年),南靖縣奎洋人。他19歲中秀才,26歲中舉人,33歲中進士,殿試二甲第八(全國第11名)。歷任山東萊州濰縣知縣、國子監助教、吏部驗封司主事、漢陽府同知、德安府同知、徐州府知府、江南按察副使。 莊亨陽任徐州知府和江南按察副使期間,淮河屢發洪災。他深入災區,帶領官員與兵民一起抗洪搶險。一次,沛縣洪災告急,縣城有被沖毀的危險。他乘坐小船到沛縣,組織抗洪,安定民心,經過7天奮戰,終於保住了沛縣。 他親自勘察山川湖澤形勢,提出治理河防工程的方案,把數學理論運用於河防工程,並總結河防治理的實踐經驗,編寫出《河防算法書》。 莊亨陽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一次,保和殿大學士訥親到江南巡視,地方官員都行跪拜大禮迎接,唯獨莊亨陽不行大禮。訥親責問他,他正色地說,我不是捨不得下跪,只是朝廷沒有這樣的規章。他對上不阿諛奉承,對下卻寬宏大度。一次,他到沭陽縣巡視,發現兵丁射箭和燃放火器技術很差,縣令袁枚十分惶恐。他卻安慰說,你是文人,不熟悉兵藝,但能把政事辦好就很不錯了。我會派武官來幫你訓練兵丁。 莊亨陽在京任職時,常與宰相李光地探討學問。李光地很欣賞莊亨陽的才學,送給莊亨陽許多西方翻譯過來的數學書籍,使他能精研中西數學,編寫了“莊氏算書”等書,成為當時著名的數學家。他編的數學題:“錢百文果百顆,梨一顆錢三文,柑一顆錢二文,橄欖七顆錢一文”。(問買梨、柑、橄欖各多少?)如今,依然被中國小老師當作數學趣味題讓學生練習。 莊亨陽一生勤政愛民。治理河防,監察賑災,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但終因勞累過度,病逝於乾隆丙寅年(1746年),終年61歲。逝世後,同僚才發現他蓋的只是一條破棉被,衣箱裡沒有一件新衣服。官員百姓無不沉痛哀悼。當時,大學士蔡新為他書寫了墓碑,禮部侍郎、著名的文學家方苞為他作了墓志銘,文中讚揚說,“君之生不怍於人,死不愧於天”! 如果想了解莊亨陽先生的生平事跡和他的詩文著述,可以尋找《清史稿》和他的專著《秋水堂集》來觀閱。而到先生的故鄉奎洋,則可以聽到亨陽公的一個個感人的傳說和故事。 莊亨陽幼時家境貧寒,卻很好學。一年春節,他跟母親回娘家。他一連幾天都呆在舅舅的書房裡看書。舅舅要送紅包給他,小亨陽說,我不要紅包,我要那本書。舅舅只好把那本書送給小外甥。 莊亨陽任山東萊州濰縣知縣時,母親去世了。他回到故鄉為母親守孝三年。後應邀到漳州芝山書院任教授。從他作的一首《雜詩》中,可以看出,他雖然辭官歸鄉,卻仍懷著憂國憂民之心。詩云:“耽隱聊藏拙,原非高尚人。曾為三月吏,重憫一方民。驅虎無仁政,聞鴻但愴神。不知花下坐,頭裹小烏巾”。 上世紀50年代末,奎洋修建公路,規劃路線正好經過莊亨陽墓。當時,來自莆田的修路工見到亨陽墓,說,他們家鄉的廟裡供奉著莊亨陽公。說什麼也不能把亨陽公的墓挖掉。於是,叫工程設計人員改變線路,公路才從亨陽公墓旁邊繞過去。 幾百年來,在奎洋就流傳著莊亨陽寫的一首預言詩:“水淹龜山寺,撞破蜘蛛絲。相傳廿四世,子孫要遷移”。直到“南一水庫”修建後,大家才恍然大悟,亨陽公早就預見到故鄉將來會修建水庫,子孫要遷移他鄉的事了。 編者按: 莊亨陽是南靖清代初期一名知識淵博、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的歷史名人,我從小就從前輩口中聽到很多關於他的傳說和故事。今有南靖韓君寫來此文,文章不長,只對莊亨陽一生做了簡要的說明,但我們還是決定在此期“文化走廊”刊登。因為,清官、好官都是值得我們懷念的,特別是作為一名漳州人更應該記住莊亨陽,了解莊亨陽。意識開放
漳州地區歷代學人,著述浩瀚,其中莊亨陽是清代著名的數學家、水利專家。他歷任山東濰縣知縣、國子監助教、吏部僉封司、湖廣德安府同知、徐州知府、淮徐海道按察副使。任上,他是一個敢於向西方學習,具有相當開放思想的士大夫,《秋水堂集》中有他關於實際政務的奏疏和議論文章,如《上德制台》、《上陳中堂》、《河防說》、《上訥公》、《天然湖略節》、《序海圖說》、《禁洋私議》等篇章,閃爍著積極進步的經濟思想的光芒,在當時乃至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濃厚的重農思想莊亨陽不論在山東濰縣或淮徐地區任上,他都把辦賑救災、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放在一切實務的首位和中心,用農業收成的好壞作為衡量治績的標準。乾隆七年,莊亨陽一到徐州就把解除水患對民生的威脅作為自己施政急務,他說“興利貴在因時,除患務求探本”,用了近半年的時間,“遍歷河乾,審察形勢,訪耆碩而咨官僚,早夜講求,頗得其所以水患之由,及所以御水之法。”在徐州三年,莊亨陽每次遇到水災,都能盡全力地動員百姓抗災救災,黃河水衝決石林,沛縣城危在旦夕,百姓人心惶恐,爭相逃竄,莊亨陽駕起小船,親率百姓堵築堤壩,連續七天七夜,終於保住沛縣縣城。莊亨陽認為要解除水患“宜導而疏之”,主張“蓄匯兼籌”,在上游建水庫蓄水,下游開渠泄洪,中游綜合治理,因而必須開毛城鋪天然減水閘,使黃河水南泄洪澤湖,徐州水患才能平息,開天然壩使徐州上游的淮河水入注高、寶諸湖,使上江的水患平息,開范公堤而注之海,則興、鹽、泰諸州的水患才能平息。莊亨陽在淮徐期間組織百姓修築南四湖,黃淮堤防,擴大中小庫容和修建金溝、境山等數十座水閘,以提高泄洪能力,同時,清理了黃、沭、睢、汴等河道的沙障,拓寬了運河狹窄地段,解除了長年困擾徐州的水患問題。主張放洋開禁發展國際貿易莊亨陽所處的時代,清政府大力施行海禁政策,閉關鎖國。清政府的海禁政策,給福建沿海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阻礙了商品流通,限制了人口的自然流動,使福建沿海在東南亞的貿易一落千丈。此時在漳州一帶的士大夫階層中,也湧現了一批主張解除海禁,對外開放的開明人士,莊亨陽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夏五月,閩中督撫大臣奉命巡視海疆,莊亨陽“以職守從”。他在《序海圖說》一文中,指出“獨是洋商海賈,艘舶往來,貨利所叢,甘心者眾。”他在《禁洋私議》中直指與南洋發展貿易的好處及海禁的弊端:“福建僻在海隅,人滿財乏,惟恃販洋。番銀上以輸正供,下以濟民用。如交留吧(即今印尼雅加達),我民興販到彼,多得厚利以歸,以未歸者,或在彼處為甲必丹轉徙貿易,每歲獲利千百不等,寄回贍家。其族戚空手往者,鹹資衣食給本錢為生,多效巨富。故有久而未歸者,利之所存,不能遽舍也,去來自便,人各安其生。自海禁嚴,年久不聽歸,於是獲利者既多,徒望故鄉而隕涕者,又有在限內歸,而齎金過多,為官吏垂涎,肆行勒索無所控告者,皆其閉也。夫不聽其歸,不可。若必促使盡歸,令島夷生疑惑,盡逐吾民,則自絕利源,奪民生而虧國計,尤不可也。”莊亨陽敢於衝破陳規俗律,大膽闡述解放思想、開放海禁、發展海外貿易的外交理念,還建議在開放的同時加強海關管理。他認為:“大抵防海之策,不外乎嚴島、澳之巡徼,密口岸之防閒。”“為今之計,莫如聽其自便,不給照,不掛號,永馳前禁,令海船得以及時往返,不遭惡風,無覆破之患,此上策。其次於出口時,取具船戶甘結,不得將奸人載回,違者罪之。再則於入口之時,嚴加議察,異服異言不得入港,其年久在限外回者,令自供籍貫,造冊報官存察,到家安插後,陸續取其族長或領居甘結,地方官不得藉端矇騙。”正是莊亨陽等一批開明的封建士大夫的努力,雍正五年(1727年),經福建總督高其卓的奏請,清廷批准恢復對南洋的貿易。
莊亨陽的經濟思想體現在他實際政務中,是樸素的、直觀的。然而,正是因為有了像莊亨陽這樣一批有開放意識和眼光的封建士大夫在前面作下鋪墊,才有一百年後林則徐等人向西方學習,放眼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形成,從這一點上看,莊亨陽的經濟思想對當時的社會乃至後世今天都是有十分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