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攔海大壩

荷蘭攔海大壩

荷蘭須德海海造地大壩是荷蘭近代最大的圍海工程。須德海原是一個深入內陸的海灣。灣內岸線長達300公里,灣口寬僅30公里。1932年,荷蘭人民築起寬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攔海大堤,把須德海灣與北海大洋隔開。此後,不斷地把灣內的海水抽出,到1980年,造地260000公頃(2600平方公里)。剩下的大約一半面積也改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淡水湖。

上帝造海凡人造陸

攔海大壩建設者雕像 攔海大壩建設者雕像
攔海大壩停車觀光區 攔海大壩停車觀光區
攔海大壩內湖一側 攔海大壩內湖一側
攔海大壩觀景塔 攔海大壩觀景塔
攔海大壩觀景天橋 攔海大壩觀景天橋
攔海大壩高速公路掉頭區 攔海大壩高速公路掉頭區
攔海大壩高速公路 攔海大壩高速公路
荷蘭水利工程師萊利雕像 荷蘭水利工程師萊利雕像
荷蘭攔海大壩 荷蘭攔海大壩

“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思是“低地之國”,因為它的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于海平面.從十三世紀開始,荷蘭土地面積因海水侵蝕減少了56萬公頃。為此,荷蘭一直在同大海進行鬥爭,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建成堤壩的總長度已達1800公里,向大海索回了70萬公頃的土地。

意義成就

它是地球上兩處可從衛星上看到的建築物之一。要在長達幾十公里的海面上築起攔海大壩,石頭是不可或缺的。但荷蘭全境均為平原低地,根本沒有石頭。為解決這一難題,荷蘭政府在全國動員了500餘艘船隻,不惜耗巨資從法國和葡萄牙等國進口石頭來滿足工程的需要。

位於

攔海大壩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以北60公里,從北海進入須德海的入口處。大壩1927年開工,1932年完工。壩基寬220米,高10餘米,全長32.5公里,壩頂為高速公路,並留有鐵路路基。大壩建成後,荷蘭的海岸線縮短了300公里,大大減輕了海水對內陸的侵襲,須德海亦逐漸變成了淡水湖。

作用

圍海造地面積達22.5萬公頃,設立了5個圍墾區,分別為農業區,新興工業區和住宅區。據介紹,人們先在第一塊墾區周圍築起堤壩,用6個月的時間排出了6億多平方米海水,海底露出後,形成墾區的雛形。而後,經過撒播蘆葦和茅草,兩三年後海底變乾。在此基礎上,人們再翻地輪種,促進土壤的熟化,將其改造為農田。新田的開墾從排水、燒荒、開溝、挖運河等一系列的過程,到土地能正常使用一般需10年以上的時間。荷蘭人獲得了相當於國土面積1/5的千萬頃良田。

設計師

“須德海工程計畫”是由荷蘭著名水利工程師萊利設計的。荷蘭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大壩的西端建有他的塑像,並將在圍墾地上建成的新省省會命名為萊利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