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北海保護工程

荷蘭北海保護工程

中國的萬里長城築在高山之巔,而荷蘭的圍海大堤則在大海之濱;萬里長城為防禦外敵入侵而築,圍海大堤是為保衛和“擴張”國土而建。

荷蘭北海保護工程荷蘭北海保護工程

地理特徵

荷蘭又叫尼德蘭,即“低洼之國”,西、北兩側瀕臨北海,萊茵河在這裡入海。境內地勢非常低平,在4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中,約有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在那裡,東南部海拔—二百米的地方就算“高原”了。生活在這樣的國土環境裡,如果沒有海堤和河堤的保護,許多人將失去家園。在歷史上,荷蘭人民深受北海之苦,海水內侵使千里沃野變成澤國。1282年,海水突破海堤,北海與伏列沃湖連成一片,形成了須德海。據統計,從13世紀至今,荷蘭的國土被北海侵吞了56萬多公頃。但是,荷蘭人並未就此屈服。荷蘭這個國家有近四分之一的國土在海平面以下。荷蘭人與水抗爭了幾百年,努力捍衛自己的土地。可是,土地開始緩慢下沉。與此同時,海平面漸漸上升。於是,荷蘭人採取了極端的應對措施——修建巨型屏障,把海擋住。

填海造田

修建屏障是為了活下去。但是這樣阻擋海水能堅持多久呢?有證據顯示,這一系列宏偉的屏障或許還不足以拯救荷蘭。水災的威脅無時不在。馴服河流、阻攔海水,世世代代的荷蘭人都在為此而努力。每一場水災,都是對創造力的一次考驗,讓人們將科技的力量發揮到極限。上個世紀的洶湧洪水,促使荷蘭克服萬難,生生依靠人力建起了一道 30公里的攔海大壩。消除了洪水的威脅,荷蘭人在大壩完工後的36年裡,填海造田竟達到了1600平方公里。可是,他們錯了。1953年1月底,一股強勁的海潮,直撲荷蘭海岸,海水長驅直入,有20多萬頭牲畜被席捲鄉間的大浪淹死,1835人遇難——或是因為被困家中,或是在冰冷的洪水中溺死。7萬2千人被疏散,成千上萬人無家可歸。
被大水蹂躪的荷蘭不肯認輸,一項龐大的防洪新計畫在這時誕生,被命名為三角洲工程。但是,浩大的工程開工 14年後,出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在新的堤壩後面,各種生物相繼滅絕。由於海洋被隔絕在外,海洋生物全數死亡。利潤豐厚的捕魚業和海產業也陷入了危機。當局放棄了現行的方案,同時給設計者出了一個新的難題—— 建造一種活動的屏障,既能隨時關閉、阻擋風暴潮,又能在每次漲潮落潮時,讓11億立方米的水通過河口。解決的辦法很特別,但也很簡單。放棄固定不動的傳統堤壩,採用一個獨創的新方案,可升降的風暴潮防護閘。一般情況下,閘門是打開的,海水可以自由進出。一旦受到風暴潮威脅,只需按下按鈕,就可以把閘門放下,為後方的陸地和居民擋住洪水。

巨型浮動閘門

1979年,複雜的建造工程開始。完成後的海上屏障既阻擋了海水,又方便了交通,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防潮堤壩。屏障完工後,三角洲地區得到了完善的保護。在荷蘭的防護體系中,只剩下最後一個關鍵缺口——在這個地方,絕不能設定任何障礙。新水道是鹿特丹的門戶通道。作為荷蘭的超級港口,鹿特丹為3億5千萬歐洲人服務,每年有超過1億噸的貨物從這裡被運往美洲和亞洲。這條水道必須保持暢通。可是,如果洪水湧入開放的水道,就會威脅到一百多萬人的生命。致命的風暴潮隨時可能襲來,這道難題的答案,是整個防洪體系中最不尋常的一個組成部分。
怎樣才能攔住從北海湧入的風暴潮,又不會妨礙船隻航行呢?荷蘭人為此設計的巨型設施,又一次讓工程界讚嘆不已。打造兩個巨型浮動閘門——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新理念。平時打開讓船舶通行;如果洪水來襲,空心的閘門可以馬上鏇轉到位。這座外觀獨特的設施,是荷蘭最新的巨型建築。展望未來,設計師正在開發新的浮動世界。水上住家,或者叫‘船屋',並沒有什麼新鮮。但是,荷蘭人照例要嘗試突破極限。房子隨意系在系留樁上,會隨著水位的變化上升下降。
失去土地和親人的慘痛經歷,促使荷蘭人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海洋防衛系統。現在,他們已馴服了狂暴的北海。奮鬥過程中,他們展現了勇氣和創意,也記住了至關重要的一條教訓: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獲勝的並不總是人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