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荷斯坦牛原產於荷蘭北部的北荷蘭省(North Holland)和西弗
里生省(West Friesland),其後代分布到荷蘭全國乃至法國北部以及德國的荷斯坦省(Holstein)。荷斯坦牛引入美國後,最初成立兩個奶牛協會,即美國荷斯坦育種協會(HolsteinBreeders,Association)和美國荷蘭弗里生牛登記協會(Dutch Friesian Herd Book Association),1885年該兩協會合併成美國荷斯坦—弗里生協會(Holstein-Friesian Association of America),從而得荷斯坦—弗里生牛之名(Holstein-Friesian)。在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則稱之為弗里生牛(Friesian)。因被毛為黑白相間的斑塊,因此又稱之為黑白花牛(Black and White Dairy Cattle)。
荷斯坦牛的起源已不可考,據對其頭骨的研究,認為是歐洲原牛的後裔。品種的形成與原產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荷蘭地勢低洼,全國有1/3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全年氣溫在2~17℃之間,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550—580毫米,牧草生長茂盛,草地面積大,且溝渠縱橫貫穿,形成了天然的放牧欄界,是放牧養奶牛的天然寶地。同時,歷史上荷蘭曾是歐洲一個重要的海陸交通樞紐,商業發達,乾酪和奶油隨著發達的海路交通輸往世界各地。由於荷斯坦牛及其乳製品出口銷量大,促進了奶牛的選育及品質的提高。
荷斯坦牛的培育歷史十分悠久,早在15世紀荷斯坦牛就以產奶量高而聞名於世,但在原產地荷斯坦牛的選育過程中,曾經走過彎路。由於過分強調產奶量而忽視了體質結實及乳脂含量等性狀,導致出現乳脂率低、體質過於細緻、抗病力弱,尤其易患結核病等缺點。後經育種家們的長期糾偏,重視體質和乳脂率的選育,才克服了以往的缺陷。
中國品種
中國黑白花牛,1992年更名為“中國荷斯坦牛”,是中國奶牛的主要品種,分布全國各地。中國荷斯坦牛是從國外引進的荷蘭牛在中國不斷馴化和培育,或與中國黃牛進行雜交並經長期選充而逐漸形成。
由於各地引進的荷斯坦公牛就本地母牛類型不一,以及飼養環境條件的差別,中國荷期坦牛的體格有大、 小、三個類型。大型奶牛主要含有美國荷斯坦牛血統,成牛母牛體高135cm,體重600kg左右;中型奶牛主要引進歐洲部分國家中等體型
的荷斯坦公牛培育而成,成年母牛體高133cm以上;小型奶牛主要是引用一些國家的荷斯坦牛與中國體型小的本地母牛雜交培育而成,成年母牛體高130cm左右。
中國荷斯坦牛體型外貌多為乳用體型,華南地區的偏兼用型,毛色多呈現黑白花,花色分明,黑白相間,額部多有白斑,腹部低,四肢膝關節以下及尾端呈白色,體質細緻結實,體軀結構勻稱,有角,多數由兩側向前向內彎曲,色蠟黃,角塵黑色。尻部平、方、寬,乳房發育良好,質地柔軟,乳靜脈明顯,乳頭大小分布適中。
中國荷斯坦奶牛生產性能
重點育種場的乳牛,全群年平均產乳量已達到7000kg以上,現一個泌乳期(305d)產乳量達到1萬公斤以上乳牛的數量已經很多。質量較好的乳牛,&127;其第三泌乳期平均崐產乳量達6000噸以上。
2.產肉性能據少數地區測定,未經肥育的母牛和去勢公牛,屠宰率平均可達50%以上,淨肉率在40%以上。據黑龍江省測定,14頭成年母牛,屠宰率平均為53.3%,淨肉率平均為41.4%。
中國荷斯坦奶牛繁殖性能
初情期在6~9月齡,隨飼養和環境條件不同而有差異,發情周期15~24d,平均21d崐妊娠天數,母犢為277.5d,公犢為278.7d。 自1972年開始套用冷凍精液人工授精以來,到1982年全國大中城市及郊區的黑白花崐奶牛均己普遍套用。
中國荷斯坦奶牛雜交效果
套用中國黑白花奶公牛雜交改良當地母牛,其產乳性能的工作已在全國各地進行。據初步資料,在貴州、甘肅、山西、四川、內蒙古等省、自治區,已獲得明顯的效果。
據貴州省對本地黃母牛進行級進雜交的結果,體尺、體重和產乳量隨級迸代數明顯提高,而含脂率隨級進代數而降低,發病率隨級進代數而增加。
故在貴州的條件下,級迸雜交以不超過四代為宜。在役用性能上,一代雜種的挽力和功率各崐超過本地黃牛的25.3%和26.5%。據耕地測定,在6h內,雜種牛完成2.46畝,本地崐黃牛為1.5畝,雜種牛比本地牛提高64%。
內蒙古套用黑白花奶公牛與三河母牛雜交,提高產乳量更為明顯,在第三胎時一個泌乳期產乳量,一代、二代和三代雜種分別可達到4024、5160和6515kg,比三河牛崐分別提高25.8%、61.3%和103.6%。 甘肅省用黑白花奶公牛與秦川牛雜交,也取得顯著效果。
概述
荷斯坦牛 主要分布在全區城鎮工礦郊區和呼、包二市,數量已發展到50萬頭以上。1987年,中國黑白花奶牛鑑定委員會驗收命名為“中國黑白花奶牛”新品種,1992年國家農業部更名為“中國荷斯坦牛”。該品種是目前國內外最優良的奶牛品種,母牛體高13.7厘米,體重達562.6公斤,年產奶量6000—8000公斤以上,乳脂率3.4—3.6%。內蒙古自治區家畜改良工作站引進了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奶牛品種的種公牛和種母牛,平均年產奶量10000公斤以上,乳脂率3.5%以上。年生產奶牛胚胎2000枚以上,凍精40萬劑以上。
各種類型
荷斯坦牛風土馴化能力強,世界大多數國家均能飼養。經各國長期的馴化及系統選育,育成了各具特徵的荷斯坦牛,並冠以該國的國名,如美國荷斯坦牛、加拿大荷斯坦
牛、日本荷斯坦牛、中國荷斯坦牛等。
近一個世紀以來,由於各國對荷斯坦牛選育方向不同,分別育成了以美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國為代表的乳用型和以荷蘭、德國、丹麥、瑞典、挪威等歐洲國家為代表的乳肉兼用兩大類型。現將不同類型的荷斯坦牛分述如下:
(一)乳用型荷斯坦牛
1.外貌特徵體格高大(表2—1),結構勻稱,皮薄骨細,皮下脂肪少,乳房特別龐大,乳靜脈明顯,後軀較前軀發達,側望呈楔形,具有典型的乳用型外貌。
被毛細短,毛色呈黑白斑塊,界線分明,額部有白星,腹下、四肢下部(腕、跗關節以下)及尾帚為白色。犢牛初生重為40~50千克。
表2-1 成年荷斯坦牛體尺和體重
性別 體重(kg) 體高(cm) 體長(cm) 胸圍(cm) 管圍(cm)
公 900-1200
145
190
226
23
母 650-750
135
170
195
19
⒉生產性能乳用型荷斯坦牛的產奶量為各奶牛品種之冠。1999年荷蘭全國荷斯坦牛平均年產奶量為8 016千克,乳脂率為4.4%、乳蛋白率為3.42%;美國2000年登記的荷斯坦牛平均產奶量達9777千克,乳脂率為3.66%、乳蛋白率為3.23%。創世界個體最高記錄者,是美國一頭名叫牛,於1997年365天兩次擠奶產奶量高達30833千克。至今美國已有37頭以上的荷斯坦牛年產奶量超過18000千克,創終身產奶量最高記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頭奶牛,在泌乳的4796天內共產奶189000千克。
荷斯坦牛的缺點是乳脂率較低,不耐熱,高溫時產奶量明顯下降。因此,夏季飼養,尤其南方要注意防暑降溫。
(二)兼用型荷斯坦牛
1.外貌特徵兼用型荷斯坦牛體格略小於乳用型,體軀低矮寬深,皮膚柔軟而稍厚,尻部方正,四肢短而開張,肢勢端正,側望略偏矩形,乳房發育均稱,前伸後展,附著好,多呈方圓形;毛色與乳用型相同,但花片更加整齊美觀。成年公牛體重900-1 100千克,母牛550-700千克。犢牛初生重35-45千克。
2.生產性能兼用型荷斯坦牛的平均產奶量較乳用型低,年產奶量一般為4 500-6 000千克,乳脂率為3.9%~4.5%。個體高產者可達10 000千克以上。
兼用型荷斯坦牛的肉用性能較好,經肥育的公牛,500日齡平均活重為556千克,屠宰率為62.8%。該牛在肉用方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肥育期日增重高,據丹麥1967~1970年測定517頭荷斯坦小公牛,平均日增重為1 195克,淘汰的母牛經100~150天肥育後屠宰,其平均日增重為900~1 000克。
常見病
一、奶牛乳房炎
二、牛子宮炎
三、牛蹄葉炎
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疾病。在家畜中牛、羊最易發生,而且極易使接觸病牛、羊的人發生布氏桿菌病,遭受疾病的痛苦折磨。在臨床上,雖然豬等其他家畜也可感染髮病,但是與牛、羊相比卻輕的多。
流行特點母牛較公牛易感,犢牛對本病具有抵抗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抵抗力逐漸減弱,性成熟後,對本病最為敏感。病畜可成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尤其是受感染的母畜,它們在流產和分娩時,將大量布氏桿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體外,流產後的陰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氏桿菌。易感牛主要是由於攝入了被布氏桿菌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而感染。也可通過皮膚創傷感染。布氏桿菌進入牛體後,很快在所適應的組織或臟器中定居下來。病牛將終生帶菌,不能治癒,並且不定期地隨乳汁、精液、膿汁,特別是母畜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子宮和陰道分泌物等排出體外,擴大感染。人的感染主要是由於手部接觸到病菌後再經口腔進入體內而發生感染。由於市場經濟活躍,牛、羊買賣頻繁,使牛、羊布氏桿菌病的發生出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而且人患此病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目前此病已成為最重要的人獸共患病。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主要感染豬,牛、羊每駱駝、鹿等家畜和其他野生偶蹄動物。此病的危害極大,國際獸疫局(OIE)將此病列為A類動物疫病之首。是世界範圍內重點控制的動物疫病。
本病是由雙芽焦蟲、巴貝西焦蟲和泰勒焦蟲引起的,病原體為多種無色素的血孢子蟲,通常寄生於紅細胞內。焦蟲病是一種傳播病,但不能接觸感染,必須通過適宜的蜱來傳播。一種焦蟲多由一定種屬的蜱來傳播。也就是說,某一地區存在某種蜱,就預示著可能會有某種焦蟲存在。蜱的種類和分布是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的,所以焦蟲病的存在和發生也有地區性和季節性。
流行特點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常呈地方性流行,多發於夏秋季節和蜱類活躍地區。由雙芽焦蟲致發本病的一歲齡小牛發病率較高,症狀輕微,死亡率低。成年牛與其相反,死亡率較高;由巴貝西焦蟲致發本病的3月齡至一歲內小牛病情較重,死亡率較高。成年牛死亡率較低。良種肉牛易發本病。
臨床症狀病牛病情迅速惡化,高熱、反芻停止、精神沉鬱、脈搏增數、呼吸困難、有的有血尿。
剖檢變化體表淋巴結腫大。可視黏膜黃染、皮下結締組織發黃、水腫、血凝不全,膀胱內積有血色尿液。
診斷根據病牛的臨床症狀、剖檢變化、流行特點、蜱類特徵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采病牛耳尖血塗片,奶姬氏鏡檢,在紅細胞內尋找特徵性蟲體。
七、牛皮蠅蛆病
牛皮蠅蛆病,是由寄生於牛的背部皮下組織內南牛皮蠅和紋皮蠅的幼蟲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本病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甚廣,危害嚴重。由於皮蠅幼蟲的寄生,可使患牛消瘦,皮革的質量降低,幼畜發育受阻。
病原及流行特點 兩類皮蠅的成蟲形態相似,長為13~15毫米,體表密生絨毛,呈黃綠色至深棕色。紋皮蠅出現的季節比牛皮蠅為早。紋皮蠅一般在每年的4~6月之間出現,而牛皮蠅則通常在6—8月間出現。牛隻的感染多發生有夏季炎熱,成蠅飛翔的季節里。成蠅交配後,雄蠅死亡,雌蠅在晴朗無風的天氣里,向牛體皮薄處的被毛上產卵,產卵後雌蟲死亡。蠅卵經4~7天孵出第一期幼蟲,爬到毛根部鑽進皮膚內。幼蟲在皮下組織內經過長時間的移行和發育,最後達到背部皮下。紋皮蠅的幼蟲在移行過程中,還要經過食道。在次年的早春季節,發育成第三期幼蟲。第三期幼蟲在背部皮下停留2~2.5個月,幼蟲成熟後,由皮膚內鑽出落地變成蛹,約經1~2個月,蛹再孵出成蟲。
八、新生犢牛下痢
犢牛下痢是一種發病率高、病因複雜、難以治癒、死亡率高的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伴有腹瀉症狀的胃腸炎,全身中毒和機體脫水。研究表明,輪狀病毒和冠狀病毒在生後初期的犢牛腹瀉發生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病毒可能是最初的致病因子。雖然它並不能直接引起犢牛死亡,但這兩種病毒的存在,能使犢牛腸道功能減退,極易繼發細菌感染,尤其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嚴重的腹瀉。另外,母乳過濃、氣溫突變、飼養管理失誤,衛生條件差等對本病的發生,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犢牛下痢尤其多發於集約化飼養的犢牛群中。
臨床症狀本病多發於生後第2—5天的犢牛。病程約2~3天,呈急性經過。病犢牛突然表現精神沉鬱,食慾廢絕,體溫高達39.5~40.5℃,病後不久,即排灰白、黃白色水樣或粥樣稀便,糞中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後期糞便中含有粘液、血液、偽膜等,糞色由灰色變為褐色或血樣,具有酸臭或惡臭氣味,尾根和肛門周圍被稀糞污染,尿量減少。約一天后,病犢背腰拱起,肛門外翻,常見里急後重,張口伸舌,哞叫,病程後期牛常因脫水衰竭而死。本病可分為敗血型、腸毒血型和腸型。敗血型:主要見於7日齡內未吃過初乳的犢牛,為致病菌由腸道進入血液而致發的,常見突然死亡。腸毒血型:主要見於生後7日齡吃過初乳的犢牛,致病性大腸桿菌在腸道內大量增殖並產生腸毒素,腸毒素吸收入血所致。腸型(白痢):最為常發,見於7—10日齡吃過初乳的犢牛。
病理變化病死犢牛由於腹瀉,而使機體脫水消瘦。病變主要在消化道,呈現嚴重的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有的還可見到脾腫大,肝臟與腎臟被膜下出血,心內膜有點狀出血。腸內容物如血水樣,混有氣泡。
雜交改良
荷
蘭牛改良我國黃牛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城市工礦區、交通沿線、沿海以及內地的許多省市的國營農牧場和集體農場養乳牛者為數很多,改良的效果也很突出,改良後的雜種較本地牛的體重約提高80%~100%,雜種一代的年產奶量約為2 000~2 500kg,二代為2 700~3 200kg,三代以上接近荷蘭牛的產奶量,約在4000kg以上,雜種牛比較耐粗飼,而且也可使役,三四代雜種牛經過橫交,自群繁育已育成中國荷斯坦牛。
養殖技術
一、乳牛的飼養管理
生產上,把出生後以乳為食的階段牛叫做犢牛,奶牛犢一般從生後3-4月齡就停止吃乳,所以犢牛期是3-4月齡之內的小牛,剛生下到7日齡之內的小牛,叫作新生犢牛,些時期稱為“新生期”。犢牛在此時期,生理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初幾天,它的組織器官機能尚未充分發育,對於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力較低,適應能力較弱,消化道黏膜容易被細菌穿過,皮膚的保護機能很差,神經系統的反應性也不足。因此初生犢牛容易受各種病菌的侵害,因此要格外注意對小牛新生期的護理。
1、臨產母牛前2-3天進入產房,產房提前必須消毒並鋪乾草,並有專人看護。
2、剛出生的小牛,要用淨乾草或淨布片把小牛口、鼻端的粘液擦淨,地面上要鋪上乾草,讓母牛把小牛身上的胎水自然舔乾。
3、如生後的臍帶未斷裂,就要用消過毒的剪刀在離小牛臍孔20-25厘米處剪斷臍帶(先經2-5%碘酒消毒後再剪斷),然後將臍帶裡面的血污物擠出一些,再在斷口處以碘酒消毒。產雙胎時第一個犢牛的臍帶應該結兩道繩結,然後從中間剪斷。
4、最好在小牛出生後半小時以內就能吃到初乳,初乳中含有豐富的養分,抗體和溶菌酶,食後可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和成活率。
二、小奶牛的飼養管理要點
〔1)為了節省犢牛育成的成本,犢牛一般60天斷奶
⑵出生後5-7天內開始投給開食料和優質柔軟乾草。
⑶經常觀察犢牛的精神狀態、食慾、糞便等情況,若出現稀便時,適當減少餵奶量和在奶中加1-2倍溫開水。
⑷犢牛料和水要按1:1的比例攪拌均勻後,加入等量優質乾草或4-5倍青貯料攪攔均勻後飼喂,當每日每頭特牛進食精料量達500克時, 犢牛可以斷奶,精料進量達2千克後,保持水平直到6月齡。斷奶後要保證供應充足的飲水,斷奶後犢牛對流體食物仍特別喜愛,這是本能和哺乳行為的延續。冬季、早春、晚秋要給犢牛溫水。
精料參考配方:玉米50%,豆餅25%,魚粉3%,麩皮18.5%,石粉1%,食鹽0.5%,骨粉1%,預混料1%。
早期斷奶的母犢雖然從出生到6月齡期間稍有生長受阻現象,但是在後期可得以補償。
三、7-18月齡育成牛的飼養管理
在此階段即7-12月齡的牛,其粗蛋白質為14%,產奶淨能應為5.86-6.69兆焦;13-18月齡,全價日糧的粗蛋白質應為12%左右,產奶淨能應為5.44-5.86兆焦;鈣磷分別為0.41%和0.3%。其飼餵方案如下表:單位:千克/頭、日
月齡 | 精料 | 玉米青貯 | 羊草 |
7-8 | 2 | 10.8 | 0.5 |
9-10 | 2.3 | 11 | 1.4 |
11-12 | 2.5 | 12 | 2 |
13-14 | 2.5 | 12 | 3 |
15-16 | 2.5 | 12 | 4 |
17-18 | 2.5 | 13.5 | 4.5 |
此階段精料配方可按如下比例配合:玉米55%,環山奶牛濃縮料40%,豆餅5%。
除此之外,生長發育中的母牛,要注意充分運動,增強體質,冬季和雨季晴天接受戶外照射,使皮下脫氫膽固醇轉化成VD以促進鈣磷的吸收和沉積。
四、18月齡---頭胎分娩
預產前2-3個月,視其原來的膘情確定日增重,通過精料比例及日餵量控制膘情,加強運動,每天行走1-2公里,以防難產。飼餵方案可如下表:
月齡 | 精料量 | 乾草 | 玉米青貯 |
19 | 2.5 | 2.5 | 15 |
20 | 2.5 | 2.5 | 17 |
21 | 4.5 | 3 | 10 |
22 | 4.5 | 3 | 11 |
23 | 4.5 | 5.5 | 5 |
24 | 4.5 | 6 | 5 |
此階段的精料配方可按如下比例配合:玉米50%,奶牛濃縮料40%,玉米50%,奶牛濃縮料40%,豆餅5%,麩皮5%。
五、泌乳牛的飼養管理
⑴泌乳初期奶牛從產犢開始直到70天,為泌乳初期在此階段,奶牛的乾物質進食量因食慾未完全恢復而比泌乳後還低15%,因此此階段應該注意飼料的適口性及飼料的品質。最高日產奶量一般出現在產後4-8周,最高幹物質則在產後10-14周,因而出現了泌乳初期母牛體內能量的負平衡。
當泌乳牛日糧中精料過多,其粗纖維為13-14.5%時,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環境和消化機能,防止前胃弛緩和和乳脂含量下降,應另加氧化鎂與碳酸氫鈉。這些物質對瘤胃內容物的酸度有緩衝作用。其用量,碳酸氫鈉為精料的1-1.5%,氧化鎂為精料的0.5-0.8%。
母牛產犢後,應讓其自由採食優質乾草,儘量避免餵過多的玉米青貯,餵精料後要觀察當日進食量,若不剩精料,且吃了大量乾草,精神,排糞,反芻等正常,奶量也在增加,則可每天增餵0.5-1千克精料,若有剩料,且採食粗料較少,進食過慢,食慾明顯不良,則不能加料。
每日精料量分3次餵給,一般每次投料精量不超過3千克,並應與粗料拌好後再餵。規模化奶牛場每3天測1次產奶量,每10天測1次乳脂率。用來指導生產。
⑵泌乳中期此階段為母牛產後71-140天,有人稱之為泌乳平穩期。高產牛此階段泌曲線穩定或每個月小於6%速度下降,一般生產牛降幅為10%左右。
此階段對於日產奶量高於35千克的高產奶牛,不論是平日還是夏季,均應添加緩衝劑.夏季還應加氯化鉀,以利於高產奶牛熱應激。夏季為防治炎熱對母牛食慾的影響,可在凌晨3-5時日出之前氣溫最低時飼餵1次,以提高進食量,防治泌乳旺盛的母牛出現動用體脂產奶的現象.
⑶泌乳後期產犢後141-305天時泌乳後期.此時母牛已進入妊娠中後期,對營養的需要包括維持、泌乳、修補體組織、胎兒生長和妊娠沉積等5個方面,故母牛對養分需求仍在增加.泌乳初期減去的36-50千克體重,要儘量在泌乳中期和後期恢復,但要注意不能使母牛過肥,要禁止餵給帶冰或發霉變質飼料。
六、乾奶期的飼養管理
乾乳期是指泌乳奶牛在下次產犢泌乳前一段不泌乳的時間,一般為2個月左右。
母牛在乾乳後7-10天,乳房內乳汁已被乳房所吸收,乳房已萎縮,就可逐漸增加精料和多汁飼料,5-7天內達到妊娠乾乳牛的飼料標準。
⑴乾乳前期:營養狀況不良的高產母牛,要提高其營養水平,使它在產前具有中上等體況,即體重比產乳盛期要提高10-15%。對營養良好的乾乳母牛,從乾乳期到產前最後幾周,一般只給優質粗糧即可。對營養不良的乾乳母牛,在泌乳以前,除給粗糧以外,還要飼餵幾公斤精飼料,以提高營養水平,一般可按每天產乳10-15公斤的飼養標準飼喂,日給8-10公斤左右優質乾草和15-20公斤多汁飼料,精料3-4公斤。粗糧及多汁料不宜餵的過多,以免壓迫胎兒,引起早產。
⑵乾乳後期:乾乳期的最後2-3周,在母牛的日糧中應提高精料水分,以準備即將來臨泌乳。這對初次泌乳的育成牛也是適用的。尤其對於高產母牛餵給精料的水平更高一些。產犢前兩周,除粗糧外,每天約餵1.8公斤精料,每天增加0.45公斤,直到100公斤體重吃到1-1.5公斤精料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