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蒲蘭

1980年底,該大隊共有耕地938畝,1,110人。 該村一直附屬荊蒲蘭,1960年劃入礦區。 1980年底,全村有133人,均為漢族,以農為主。

歷史發展

荊蒲蘭(Jǐng pǔ lán)位於井陘礦三礦六採區北面,屬井陘礦區的飛地。西南濱綿河,西濱綿左乾渠,東與井陘縣翟水茲為鄰。
相傳該村因濱臨綿河,水土濕潤,水草豐美,盛產蒲草、荊條和蘭草,故名。雍正八年《井陘縣誌》上記為"荊蒲欄",似有"荊條蒲草似欄桿"之意。
該村1960年3月由井陘縣劃入石家莊市井陘煤礦人民公社(時為井陘礦區和礦務局政企合一)。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荊蒲蘭大隊,轄荊蒲蘭、校場兩個自然村,5個生產隊。大隊駐荊蒲蘭。1980年底,該大隊共有耕地938畝,1,110人。其中荊蒲蘭村有977(內有回族5人)。村民分散居住在一條大溝中,民宅多磚石砌築。村落地勢周圍高,中間低,耕地多為坡地梯田,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

校場

校場(Xiào chǎng)位於井陘礦務局三礦六採區(原四礦)東南,西濱綿河,南靠公路。
該村原為回星城。清雍正八年《井陘縣誌》卷一載:"回星城,在縣西三里回星河(即今綿河回彎處--編者注),今校場是"。古代為教演軍士的場所,故名校場。現存明降慶三年(公元1569年)龍王廟碑上已有"校場"之名。
該村一直附屬荊蒲蘭,1960年劃入礦區。1980年底,全村有133人,均為漢族,以農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