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蠻

荊州蠻

中原地區古人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古代學者對四方異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他們的異同也沒有深入調查,認真識別。往往用蠻、夷、戎、狄、胡、越等來泛指四方異族。南,東,西,北分別是蠻、夷、戎、狄。 先秦時期,“蠻荊”則是指南方民族。南北朝時期蠻族與其它民族開始與相互融合。南朝在荊州置南蠻校尉﹑雍州置寧蠻校尉﹐統管蠻事。歸附的蠻人﹐一戶輸谷數斛﹐其餘無雜調。而漢人賦役嚴苦﹐貧者多逃亡入蠻﹐有的還成了首領﹐如桓誕。其後宋時也曾在荊州置南蠻校尉以領之。但各地蠻人仍不免於官府的迫害﹐他們反抗官府的起義鬥爭史不絕書。 現在網民用“荊州蠻”來稱呼荊州人,形容其野蠻無理,有貶義。古代華夏族群居於中原,為文明中心,因此逐漸產生了以華夏禮義為標準進行族群分辨的觀念,區分人群以禮儀,而不以種族,合於華夏禮俗者並與諸夏親昵者為華夏、中國人,不合者為蠻夷、化外之民。雖然僅是表現為文化上的優越感,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自古的“夷夏觀”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宋書

荊州蠻,盤瓠之後也。分建種落,布在諸郡縣。荊州置南蠻校尉以領之。世祖初,罷南蠻並大府,而寧蠻如故。蠻民順附者,一戶輸谷數斛,其餘無雜調,而宋民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結黨連群,動有數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為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險,居武陵者有雄溪、褭溪、辰溪、酉溪、舞溪,謂之五溪蠻。而宜都、天門、巴東、建平、江北諸郡蠻,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跡罕至焉。前世以來,屢為民患。

少帝景平二年,宜都蠻帥石寧等一百一十三人詣闕上獻。太祖元嘉六年,建平蠻張雍之等五十人,七年,宜都蠻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並詣闕獻見。其後沔中蠻大動,行旅殆絕。天門漊中令宗僑之徭賦過重,蠻不堪命。十八年,蠻田向求等為寇,破漊中,虜略百姓。荊州刺史衡陽王義季遣行參軍曹孫念討破之,獲生口五百餘人,免僑之官。二十四年,南郡臨沮當陽蠻反,縛臨沮令傅僧驥。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遣中兵參軍王諶討破之。

先是,蠻帥魯奴子擄龍山,屢為邊患。魯軌在長社,奴子歸之,軌言於虜主,以為四山王。軌子爽歸國,奴子亦求內附,隨王誕又遣軍討沔北諸蠻,襲濁山、如口、蜀松三柴,克之,又圍升錢、柏義諸柴,蠻悉力距戰。軍以具裝馬夾射,大破之,斬首二百級,獲生蠻千口,牛馬八十頭。

世祖大明中,建平蠻向光侯寇暴峽川,巴東太守王濟、荊州刺史朱修之遣軍討之,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東千餘里。時巴東、建平、宜都、天門四郡蠻為寇,諸郡民戶流散,百不存一。太宗、順帝世尤甚,雖遣攻伐,終不能禁,荊州為之虛敝。

大明中,桂陽蠻反,殺荔令晏珍之,臨賀蠻反,殺關建令邢伯兒,振武將軍蕭沖之討之,獲少費多,抵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