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屍

荊屍

“荊屍”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jīnɡ shī。一說是春秋時楚國陣法名。

出處

該詞最早出現於《左傳·莊公四年》的“楚武王伐隨”篇:“四年春,王三月, 楚武王荊屍,授師孑焉,以伐隨 ”。後來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也有記載:“荊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

古籍釋義

杜預集解:“屍,陳也。荊亦楚也,更為楚陳兵之法。”“ 楚武王始更為此陳法,遂以為名。”

孔穎達疏:“楚本小國,地狹民少,雖時復出師,未自為法式。今始言‘荊屍’,則武王初為此楚國陳兵之法,名曰‘荊屍’,使後人用之。”

晉代杜預和唐代孔穎達均認為“荊屍”是春秋時楚軍陣法名。

其他說法

一、政法說

李宗侗先生將“楚武王荊屍”解釋為“楚王所做的政法” 。這裡是將“荊屍”理解作“政法”的, 稱之為“政法說”。

二、月名說

曾憲通先生將《左傳》中的“荊屍”與秦簡的“刑夷”相聯繫, 認為“荊屍”就是秦簡之“刑夷”, 都是指代楚的月名。曾先生還指出, “周曆建子, 比夏曆早兩個月, ‘王三月’正是夏曆正月, 與‘秦楚月名對照表’所示歷數相合。

三、軍事說

楊伯峻先生在1981年版的《春秋左傳注》支持杜預的觀點, 認為“荊屍”是“楚國陳兵之法, 楚武王初為之, 此作動詞用。宣十二年‘荊屍而舉’, 用與此同”。 後來楊先生放棄了這一說法, 誠如上文所言, 既引用“月名說”, 卻又懷疑“荊屍”用作動詞指“軍事”。

四、祭祀說

《楚國歷史文化辭典》將“荊屍”解釋為楚國行軍之祭。認為“荊屍”應為兵祭, “將齊”的“齊”同“齋”, 指祭祀齋戒, 並引《禮記·坊記》“祭祀之有屍也, 宗廟之有主也, 示民有事也”注“屍”即木主為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