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狀黃芪

草木樨狀黃芪

草木樨狀黃芪為豆科黃芪屬多年生草本,常用做優質牧草。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地區,從東北到西北各省區均有野生分布。在山西西部、河北、河南、山東也有,國外分布於前蘇聯和蒙古。

基本信息

北方地區,從東北西北各省區均有野生分布。在山西西部、河北、河南、山東也有,國外分布於前蘇聯和蒙古。

多年生草本,高60~100(150)厘米。根深。莖直立,多分枝,葉較稀少,單數羽狀複葉,具小葉3~7,長圓形或條狀長圓形,長5~15毫米,寬1~5毫米,先端截形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兩面被短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小,多數而疏生,花冠蝶形,粉紅或白色,旗瓣近圓形,翼瓣比旗瓣稍短,龍骨瓣帶紫色,莢果近圓形,長2~3毫米,表面有橫紋無毛。

旱生植物。從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帶到荒漠草原帶都有分布。常作為伴生種出現在寧夏中部的花針茅、戈壁針茅荒漠草原區,也見於黃土高原丘陵、低山坡地的長芒草(Stipabungeana)、大針茅(Stipagrandis)乾草原群落內;在蒙古高原東部近草甸草原地帶,草木樨狀黃芪散生在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nse)、大針茅草原刈草場中,也可見於碎石質、礫質輕砂或沙壤質的山坡、山麓、丘陵坡地及河谷衝擊平原鹽漬化的沙質土上或固定、半固定沙丘間的低地。在內蒙古東部沙地、可混生在榆樹(Ulmuspumila)、黃柳(Salixgordejevii)、冷蒿(Artemisiafrigida),或叉分蓼(Polygonumdivarcatum)、黑沙蒿(Artemisiadrdosica)群落中,形成草原帶的沙地草場,在伊克昭盟西南部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陝北,甘肅河西沙漠地區,則與檸條錦雞兒(Caraganakorshinskii)、黑沙蒿、沙鞭(Psammochloavillosa)、老瓜頭(Cynanchumkomarovii)及一年生沙生植物組成沙地放牧草場,較少見於礫質的草原化荒漠帶。耐旱、耐輕度鹽漬化生境。其生長狀態常隨環境而異,在乾旱的生境,呈典型的旱生狀態,葉量少,雨量充裕的年份,植株高大,葉量增多。在黃土高原中西部於5月返青,6月下旬~7月上旬現蕾,7~8月開花,8月中旬~10月上旬果實成熟。

豆科牧草。春季幼嫩時,為馬、牛喜食;山、綿羊喜食其莖上部和葉子。開花後莖稈粗老,適口性降低。駱駝四季均喜食,為抓膘牧草。缺點是葉量較少,產草不高。通過引種馴化,可發揮其植株高大,根深耐旱,容易採種的優點,改善其莖葉比例,培育為適應半乾旱地區的優良牧草。可作為沙區及黃土丘陵地區水土保持草種,莖稈可做掃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