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殼二孢葉斑病

不全殼二孢(Ascochyta 草木樨殼二孢(Ascochyta 草木樨殼二孢(Ascochyta

症狀

不全殼二孢引起的病斑近圓形至不規則形,直徑2-5毫米,淡褐色或灰褐色,微具輪紋;由草木樨殼二孢引起的病斑,中部顏色較外圍深,有時病斑外緣為1毫米左右的灰綠色環帶,整個病斑也呈輪紋狀。

病原特徵

不全殼二孢(Ascochyta imperfecta PK.)。發生在草木樨葉片上,其分生孢子大小為8-12微米×2.5-3微米。草木樨殼二孢(Ascochyta meliloti Trussova)的分生孢子器孔口明顯,20-30微米,孢子長圓形,有1隔,(個別具2隔),3-4個油滴,大小12.5-20微米×3.3-5.2微米。據文獻記載該菌的有性世代為草木樨雕枯小球殼菌(Mycosphaerella lehalis Stone)。草木樨殼二孢(Ascochyta meliloti Trussova)曾被認為是草木樨殼多孢(Stagonospora meliloti(Lasch)petrak)的異名,但加拿大有關牧草病害文獻仍將二者當做不同種處理。

發生規律

生長季節分生孢子器很少在寄生病斑上形成,但在越冬的莖和落葉的病斑上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感染的根頸和主根上部也是病原菌越冬載體。種子可以帶菌,病菌以菌絲侵染種皮,其帶菌率高達83%。春季,病莖或葉片上的分生孢子器遇雨水,孢子便從中滲出,被水、風或昆蟲傳播到新的植株上。雨或露對孢子的釋放與造成侵染是必要條件。第一茬草通常受害最重,冷涼潮濕的秋季病害再次嚴重發生,發病適溫16-24℃。

分布與危害

在我國吉林曾有報導,不全殼二孢引致草木樨的葉斑病,內蒙古、陝西等地也有發現,而在甘肅榆中則此病發生嚴重。在內蒙古還發現由草木樨殼二孢引起的輪紋葉斑病。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對本病尚無高抗品種可用,但有些中等抗病的品種,如美國的A-169、A-155、128、阿利桑那(Arizona)、智利(Chilean)、格林(Grimm)、達科他普通品種(Dakota Common)和蒂坦等是比較抗病的。表型選擇能顯著提高抗病性。
2、繁育、使用合格種子 在乾燥地區生產種子,可大大降低其帶菌率。如在潮濕地區生產種子,應使用殺菌劑進行種子處理,福美雙、二氯萘醌、苯來特、托布津等可用做種子處理藥劑。
3、草地管理措施 提早刈割發病草地,以減少葉片損失。秋冬季節田間燃燒病殘株體,以消滅或減少越冬菌源。混播、輪作、增施磷、鉀肥等也都有一定防病效果。
4、藥劑防治 使用殺菌劑,可有效減輕發病,有利於種子生產。藥劑有代森錳、福美雙、氯苯唪、二氯萘醌等,但大面積施用不一定經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