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概況
長期使命
- 草原部落的長期使命是為牧區青少年與城市大學生創造溝通與交流創造平台,促進草原與都市文化間的相互理解,並從這一角度為草原的生態保護與生計改善助力。
目標
- 草原部落的目的是通過三江源藏族牧區青少年和北京大學生在公益項目實踐中的接觸與協作,促進雙方的共同成長——幫助前者更好地適應受現代化影響加劇的成長環境,幫助後者在迥異的生活與文化環境中獲得成長感悟,並提高雙方對草原公益事業的了解、興趣和實踐能力;此外,也通過公益項目的開展為項目地帶來有益幫助。
運行機制
- 運行機制的合理性: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當屆部落成員按規定將成為為下一屆活動組織者),以契合學生活動更新性強的特點,並保證項目的延續性。同時,規定每屆決策部門必須留有至少2位上屆部門成員,增強項目的穩定性。
- 各項規程的明確性:將項目定位、運行制度和團隊結構制度化、文字化,以保障項目長期穩定運行。
- 情感紐帶的長效性:本項目將促使參與項目的北京大學生與三江源青少年達成長期聯絡與互動。根據以往項目經驗,項目雙方由於相近的年齡和青年人的開放心態,能夠順暢溝通並建立長期親密關係;同時,牧區青少年已能較好掌握現代通訊工具,在項目結束後較可能與北京參與者保持長期聯繫與互動。
活動時間表
時間 | 進程 | 安排 |
4月 | 部落學堂招新 | |
4-6月份 | 部落學堂進行 | 學堂學習與成員選拔 |
7月下旬到8月上旬 | 草原之行 | 牧區生活體驗 |
公益項目開展 | ||
三江源協會短期志願者 | ||
9月-12月 | 成果整理與反饋 | 將整理好的成果以一定的方式呈現出來 |
次年1月-6月 | 後期組織 | 組建新工作組與項目組,組建新一輪項目 |
【說明】
以一年為一個周期,按時間順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 部落學堂:
4月,草原部落的北京區將開放新一輪申請,招募北京各高校大學生為部落學堂的學員和草原部落的預選成員。學堂活動時間為4-6月份的周末,學員將通過專家講座、紀錄片放映、讀書分享會和項目模擬策劃等活動,對三江源藏區草原的生態、生活、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開展公益活動所需的相關技能。最終將根據申請者的活躍度、態度及相關素質,選拔當期草原部落北京區成員,當選成員將獲得草原之行的機會。同時,草原部落的三江源方面將在三江源協會的協助下確定本期項目地,並選拔三江源區成員。
- 草原之行:
7月下旬到8月上旬,草原部落北京區成員將前往三江源藏族牧區,以家人的身份入住當地牧民家庭,與三江源區成員共歷一至兩周的草原生活;其間,將由雙方合作完成一項生態、生計等方面的公益任務,回程後將項目成果反饋給資助方及項目地相關方;此外,雙方還將作為三江源協會的短期在地誌願者,合力協助協會完成部分事務。
- 後期組織:
完成成果匯報、分享會等後期任務;組成新的部落組織機構,與部分往屆成員一同完成新策劃撰寫、資金籌措、招募新成員、組織部落學堂等工作。
人員結構組成
由工作組、項目組、參與者、顧問團四部分組成。- 工作組:一年一屆,決策部門。主要職能為策劃本屆項目內容,決定籌措資金的方向,決定宣傳與招新策略等等。由五位部落往屆老成員構成,各有其分工;將保障每屆中有2名上屆工作組成員,以維持機構穩定性
- 項目組:一年一屆,主要執行部門。主要職能為在工作組的帶領下完成各項工作的開展。如募集資金、開展部落學堂與草原之行活動等等。
- 參與者:一年一屆,輔助執行部門。主要職能為配合項目組,參加項目各環節運行。成員為當年去草原參與項目的新成員。
- 顧問團:一年一聘,外援部門。主要職能為給出諮詢意見,必要時提供資源。由工作組出面聘請,由草原專家,部落老成員等組成。
草原部落大事記
- 2002.4,扎多在北京第一次提出“讓大學生關注青藏高原草原生態的保護”的活動構想,並開始和綠網合作制定活動計畫。
- 2002.5,“首屆首都大學生支持青藏高原草原生態保護行動”開始招募志願者。綠網作為北京方面的組織者,派戈峰為項目負責人。確定了四個參與活動的社團:北京師範大學“綠燭”根與芽、北京工業大學“自然愛好者協會”、北京林業大學“山諾會”、北大醫學部“綠風社”。
- 2002.7,首屆草原部落的12名成員赴青海,在西寧與扎多等會合,開始草原之行。在玉樹州曲麻萊縣措池村,入戶牧民家,體驗草原生活。
- 2002.10~2002.11,草原部落在七所大學巡迴報告會以及展版宣傳,被人民網、《青海日報》、《中國商報》等媒體報導,引起社會的巨大反響。
- 2003.3~2003.4,獲得GREENSOS小額資助,完成第二期活動的報名,開始培訓。
- 2003.6,獲得“香港社區夥伴”資助。
- 2003.7,確定第二屆草原部落成員名單,范明曉擔任項目負責人。
- 2003.8.5,草原部落第二批成員赴青海。
- 2003.10~2003.12,籌備後期活動,完成展板製作,在各高校舉辦巡迴報告會。
- 2003.12,與“綠色和平”合作,正式將措池的故事推向《南方周末》、《中國國家地理》等媒體,喚起社會對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的關注與思考。
- 2010.4,三江源生態環境協會決定重新啟動草原部落,草原部落開始招募新學員。
- 2010.5~2010.6,部落學堂舉辦,“天下溪”項目官員周維全程負責6次學堂活動。獲得“青國青城”、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資助。
- 2010.7,確定2010草原部落9位成員名單,進行戶外拉練、團隊成長、社區工作、裝備與健康等培訓。
- 2010.7-2010.8,2010草原部落前往青海三江源地區。7.27,與三江源協會工作人員在西寧會合。8.1~8.10,在青海省玉樹州措池村入戶牧民家。8.11~8.13在格爾木移民村入戶調查。
- 2010.10.13,第一場分享會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
- 2010.10~2010.12,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等地舉辦攝影展。
- 2010.12.26,在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做項目報告會,提交了項目報告,獲得草原專家劉書潤的高度評價,引起很大反響。
- 2011.4,2011草原部落啟動,招募新學員。
- 2011.4~2011.6,部落學堂舉辦,2010部落成員負責6次學堂活動。確定2011草原部落10位成員名單,獲得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資助。
- 2011.7~2011.8,2011草原部落前往青海三江源地區。7.26,前往第一站格爾木。7.29~8.10在措池村入戶牧民家,參加賽馬會。8.11~8.16在三江源生態移民村走訪調研。
- 2011.11.6,在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做總結報告會。
- 2012.2,草原部落成員受邀為“中外對話”撰寫“三江源生態移民現狀”專稿,發布於中外對話網站及內部刊物中。
- 2012.4,2012草原部落啟動,招募新學員。
- 2012.5~2012.6,部落學堂舉辦,2011草原部落負責6次學堂活動。確定2012草原部落6位成員名單,獲得達爾問自然求知社資助。
- 2012.7~2012.8,2012草原部落前往青海三江源地區。7.26~8.5在措池村入戶牧民家。8.6~8.10,在青海玉樹州曲麻萊縣參與縣慶,協助三江源協會布置曲麻河鄉生態文明示範鄉鎮展廳。
- 2012.11.10,在“海知源生態藝術館”做總結報告會。
- 2012.12~2013.3,部落老成員考慮草原部落轉型事宜,由項目轉為獨立運行組織,確定了以“兩地青年陪伴成長”為主要宗旨,建立新的組織運行機制。
- 2013.4,2013草原部落啟動,招募新學員。
- 2013.5,2013屆部落學堂開始上課,60多名初期學院開始草原部落的學習。
產出與收穫
項目產出
- 公益項目實踐成果
——成果報告、知識圖鑑等形式,將以合適形式反饋給資助方、三江源協會、項目地和媒體
- 調研結果(如果資助方有需求)
——報告、報導等形式,並試圖將其整合進政策建議或基金會項目以發揮實際作用
- 雙方成長感悟
——感悟筆記等形式
- 雙方參與者建立的長期溝通交流網路與平台
牧區青少年的收穫
- 開拓視野、反思自身成長;
- 通過踐行公益,提高對家鄉草原的關注與熱愛;
- 在項目執行中,提高自己漢語、計算機等多方面使用技能與能力;
- 與北京區成員形成長久的親密關係與互助可能。
北京大學生的收穫
- 擁有難忘的草原生活經歷,反思自身成長;
- 提高對公益項目的熱情與實踐技能;
- 鍛鍊組織、策劃、協調、溝通等多方面能力;
- 在北京大學生群體中結交愛好公益、生態與旅行的好友;
- 與三江源區成員形成長久的親密關係與互助可能。
項目地的收穫
- 享受公益項目成果;
- 為當地年輕人提供成長契機。
與各參與方關係
草原部落的參與方主要為草原部落自身、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資助方。與三江源協會
- 三江源協會為部落提供
草原之行所需的各項安排(具體行程由雙方商量後確定)
- 部落為協會提供
與資助方
資助方向部落提供部落為資助方提供
關係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