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博爾塔拉米爾其克大草原上,矗立著一些石刻人像,哈薩克族牧民稱它們為森塔斯。
這些神秘的石人來自何方?它們代表的是什麼人?是什麼時候留下來的?
這些不僅令牧民們疑惑不解,同時也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
王博介紹說,在青河縣阿尕什敖包鄉有個村子叫阿塔勒克村,在此發現的石人就叫阿塔勒克石人。在石人的背後,王博還發現有個用石頭堆起來的亂石崗,在石崗上裸露出一個用石板圍成的長方形矮牆。亂石堆和石板砌成的矮牆是乾什麼用的?它的下面埋藏著什麼秘密?它和石人又是什麼關係呢?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王博每發現一處石人,都要對這些石堆的型制和規模進行詳細的測量、分析,進行類型學劃分、比對。
王博在阿勒泰市切木爾切克鄉喀依納爾村西南發現了5尊石人。這些石人雕刻的風格是一樣的圓雕,頭頂圓形,臉面、眉毛、眼也是圓形。臉上有三角鬍子的是男性石人,而另外兩尊石人的雕刻風格與前三尊相似,但沒有鬍鬚,而且體態小,比較秀氣,有女性的特徵。在調查中,王博還發現,這些石人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均面向東方。在這些石人的背後,也有一個用石板砌成的長方形矮牆,好似一個院落的外牆,東西長55米、南北寬30米,占地面積約1650多平方米,在矮牆的中心位置,還有一塊鵝卵形石頭,石頭上有一些磨製的凹坑,明顯是人工所為。
這些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北疆草原上發現更多的,還是一些具有寫實效果的武士型石人。之所以稱它們為武士型石人,是因為這類石人的腰帶上都掛著佩劍和短刀,右臂上屈,手裡拿著杯子,有的拿著罐子,左手撫劍或握刀,一副凜然威武的英雄氣概。它們穿著的衣服也更加講究,身著長袍,長袍明顯地雕刻出了雙翻領或單翻領,面部雕刻也更具肖像化,大都佩戴耳環,從鼻子、眼睛、嘴的塑造來看,武士型石人有著較明顯的個體形象特徵。這類石人在北疆的廣大草原上都有發現。
隨著被發現的石人的增多,類型也更加複雜。這些形態各異的石人,是同一時代不同民族的產物,還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所為呢?如果說是同一時代不同民族的產物,是基於一種什麼信仰?為什麼不同民族會有同一種文化現象出現呢?如果說是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所為,為什麼他們會有同一種雕刻石人的風俗呢?
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王博在青河縣查乾郭勒鄉什巴爾庫勒大草原上,發現了另外一種更加奇怪的石刻雕塑,多為柱狀體,通高均在3米左右。這種石刻雕塑,大都是用青色花崗岩或者是白色石英石做材料,不同於一般的石人,而是在石頭正面的上部雕刻有一個圓環,圓環下是一串橄欖型的連點,在碑體的兩個側面上部還刻有三道斜線。在碑體的正面雕刻著馬、野豬和鹿的圖案,有的還雕刻著弓箭袋和匕首。特別是有一尊近似於石碑的雕塑,在碑體正面的圓環下,一串橄欖型連點直線排列繞碑體一周,而在連點下卻雕刻著5個奇怪的動物圖案,但它們又相互穿插關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王博仔細觀察,將其單個圖案拆開來看,發現動物的身子像是鹿身,特別是鹿角顯得格外醒目,而它的嘴卻像是仙鶴的嘴。王博經過認真分析,判斷這種動物顯然不是現實中的動物,很可能是一種象徵性的藝術誇張。後來在考察岩畫的時候,發現一些鹿的圖案與柱石上的圖案極為相似,所以就叫它鹿石了。
在什巴爾庫勒上百公里的大草原上,王博發現了30多處這樣的鹿石。這些鹿石的造型特點,雖然與石人相差甚遠,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在它們背後都有一個石堆,只是石堆的規模要比石人後面的石堆大得多,有的石堆超出幾倍甚至幾十倍。最為典型的巨大石堆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高約15米,在石堆周圍用石頭鑲嵌了一個圓圈,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從石堆到石圈還鑲嵌出四條直線,像是太陽的放射線,同時在四個方向立著四個鹿石。類似的石堆在什巴爾庫勒就有30多座。像這樣的鹿石和石堆,在北疆的其他它縣市也有發現,但以青河縣什巴爾庫勒最為集中。
這些石堆是祭壇還是墳墓?在它的下面埋藏著什麼秘密?它和這些奇特的石雕傳達著一種什麼信息?鹿石與石人又有什麼關聯……一連串的問題讓王博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