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首
荀首始為大夫,受寵於晉成公,封於智,立智氏。 前583年,荀首死於任上,其子荀罃繼立為智氏之主。 荀首因功被晉景公封於智,於是以智為氏,稱智首。
荀首一說法
荀首(?—前583年):姬姓,智氏,名首,因智氏出於荀氏,故多稱荀首,史稱智莊子,春秋中期晉國卿大夫,逝敖幼子,荀林父之弟,智氏之祖。荀首始為大夫,受寵於晉成公,封於智,立智氏。前597年,荀首的兄長荀林父擔任執政,荀首得以借勢擔任下軍大夫,出兵與楚莊王戰於邲。邲之戰中,晉軍兵敗,其子荀罃被俘,荀首拚死反攻楚軍,射殺楚國的連尹襄老奪其屍,射傷並俘獲楚公子熊縠臣,為日後換回荀罃賺足本錢。由於自身才幹的突出,以及兄長的諸多協助,至前596年,中軍佐先榖敗亡,荀首位列下軍將,始入六卿。荀首與荀林父性格相似,為人正直,剛正不阿,兄弟二人親密無間,攜手共創大業。前590年前後,趙朔早亡,荀首終於累遷至中軍佐,輔佐郤克執政晉國。前588年,荀首向楚國提出要用熊縠臣,公子谷換回兒子荀罃,楚國考慮到荀首在晉國的崇高地位,應允。父子九年相離,終得團圓。前587年,時任晉國正卿的郤克猝死,下軍將欒書擔任執政,荀首仍為中軍佐。前583年,荀首死於任上,其子荀罃繼立為智氏之主。
編輯本段二荀家譜說法
荀首(約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荀首(約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姬逝敖的兒子。荀首因功被晉景公封於智,於是以智為氏,稱智首。古代“智”與“知”相通,又稱知首。為智氏始祖。卒謚莊,史稱智莊子。《古今姓氏辨證》:“荀,姬姓,族大,別為三:其一,林父之弟食邑於智,謂之荀智氏。”林父之弟就是荀首。晉景公三年,晉救鄭伐楚,與楚師戰於邲。邲之戰役,晉軍將帥由於意見不同,或主和或主戰;又由於主帥當斷不斷,副將狂妄無規,導致全軍慘敗。邲之戰役,是強盛的晉國的一大恥辱,幾乎失去對諸侯各國的霸權地位。當時,荀首與趙同共為下軍大夫。中軍副將先谷依仗族大功高,極力主戰,私自對楚下了戰書,與趙氏將領獨自渡過黃河,前去迎戰。荀首不見了趙同,心下慌急,早有軍士報導:“趙同、趙旃已經隨先谷將軍去楚軍了。”荀首大驚,立即找到司馬韓厥,告知此事。韓厥聞此,匆忙趕往中軍,來見主帥荀林父。二人商定:事已至此,只好三軍俱進,對楚宣戰,不然的話,先谷孤軍獨進,後果不堪構想。為部下逆將不致吃虧,荀林父乃遣侄兒荀罃率戰車二十乘,步卒二千人,前往迎接。荀罃親駕戰車,迎不著先谷等,卻撞著楚將熊負羈,兩人交鋒,楚兵大至,寡不敵眾,步卒奔散,荀罃所乘左驂,中箭先倒,未及返身,便被楚將所俘。此時,晉軍路路皆敗,奔至河邊。沿河無數人馬,紛爭渡河。擾攘之際,另軍又至,驅率殘兵,取路而來。各自爭船,互相殘殺。“數掬不盡,皆投河中”。岸上哭聲震響,山谷回應,天昏地慘,日色無光。後面塵土又起,乃是荀首等一班敗將,陸續逃至。當時,荀首已經上了船隻,卻不見其子荀罃,使人上岸呼喊,有小軍看見罃被楚獲,報告荀首。荀首說:“我子既然陷於楚軍,我不能夠獨自空返!”於是重複登岸,整車欲行,荀林父止之說:“罃已陷楚,往亦無益。”荀首說:“得他人之子,可以換回吾子,怎說無益?!”顧全大局,臨危不亂,善斷果行,捨身救子,感動諸將。魏錡素與荀罃相厚,自願從行。荀首甚喜,聚起荀氏家兵,尚有千人,各舉刀槍,健步登岸,荀首平昔,恤民愛士,大得軍心,下軍之眾,奮勇爭先。中軍之士,即已在舟者,聞說下軍荀大夫欲入楚軍尋找小將軍,亦皆上岸相從,願效死力。此時一股銳氣,比全軍初下寨時,反覺強旺。大將荀首,戰功赫赫,,諸侯各國,誰人不知,勇力卓絕,無人不曉,單說射技,晉數一二。棄舟救子,立地錚錚。多帶良箭,撞入楚軍。恰遇楚國二將,射而掠之。說:“有此二物,可贖吾子矣。”真是一流射手,國之良將。荀首召集部屬,避楚強鋒,策馬急馳,驟至船寨,部下皆喜:“小將軍無虞矣。”您當此二物為誰?一為老將連尹襄老,正在掠取遺物棄杖,不意晉兵猝至,未作整備,被荀首一箭射去,正穿其頰,倒於車上,一為公子谷臣,他看見襄老中箭,馳車來救,魏琦迎住廝殺。荀首從旁覷定,又復一箭,中其右腕,谷臣負痛拔箭,被家將乘勢活捉,並載襄老之屍,揚兵而還,比及楚軍知覺,欲行追趕,早已無及。荀首兵轉河口,林父大軍尚未渡盡,真乃“斬華雄,酒尚溫!”憾不見羅貫中也。後來,荀首為中軍副帥,念其愛子甚切,便想方設法,各處求救,因與鄭國大夫皇戍相厚交,乃借鄭國皇戍之力,使其居間說和,講解於楚,用以王子及襄老之屍交易荀罃,鄭君以為,晉國邲之戰敗,將行討伐於鄭,懼甚。所以,願藉此事以獻媚於晉,楚國同時也通信於荀首,教他將二物易荀罃於楚,皇戍居間說和,楚莊王欲得二物,乃歸罃於晉,晉亦守信約而易之。從此,有商賈往來貿易,居間行賈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