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荀子禮學思想的邏輯前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的分析,論述了禮產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據對禮的豐富內涵的揭示,展現了荀子禮的價值訴求;通過剖析禮與法的相互關係,論述了荀子禮治與法治相結合的國家治理原則;通過分析禮與樂的相互關係,論述了荀子美善統一的倫理思想;全書又從動態的角度探討了荀子禮的修養和教化思想,並從政治和文化兩個層面展示了荀子及其禮學思想的歷史影響。最後,本書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作為荀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禮即是個人安身立命的依仗,也是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根據。它以道德的脈脈溫情安撫和收撿人心,也以法的絕對指令調整和規制秩序。以揚棄的態度梳理和分析荀子禮學思想,挖掘其有益於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因子,掃除其封建性的歷史灰塵,實現傳統與現代的交流和對話,是我們對待包括荀子禮學思想在內的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
作者簡介
高春花女,河北東光縣人。1985年畢業於河北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中國人發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北大學馬列教研部教授,河北大學倫理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生導師,省級精品課主講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廳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工作,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出版《道德問題研究》等著作六部。
圖書目錄
序
導論
第一章 荀子禮學思想產生的前提
第一節 政治制度的前提
一 中國早期國家的生成特點
二 中國早期國家的管理方式
三 禮的政治化和道德化歷程
第二節 思想文化前提
一 荀子對孔子禮學思想的繼承
二 荀子對早期法家思想的吸收
三 荀子和而不同的文化批判原則
第三節 時代課題要求
一 戰國時期價值重建的時代要求
二 荀子集百家之大成的個人素質
第二章 禮的產生
第一節 禮的產和之必要性
一 先秦時期的人性論爭辯
二 禮的產生之必要性論證
第二節 禮的產生之可能性
一 人性之可以改造的特點
二 人對禮的認知判斷能力
三 人之五官在知禮中的作用
第三節 孟子與荀子人性論比較
一 孟子性善論的基本思想
二 孟子與荀子人性論之異同
第四節 荀子性惡論的價值合理性
一 揭示了戰國時期的社會矛盾
二 說明了改造人性的長期性
三 設定了禮學思想的邏輯前提
第三章 禮的價值
第一節 禮的社會理想價值
一 宗法社會的社會等差秩序要求
二 維齊非齊的社會等差觀念
三 社會等差秩序的政治合理性依據
四 社會等差秩序的哲學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