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以
《勸學》《修身》《榮辱》《非相》《儒效》《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天論》《正論》《禮論》《正名》《性惡》《成相》《賦》
題材闡述他對儒家思想的個人辯論。
譬如天地變化,就象從今日開始,但“乾歲必反,古之常也”,“始則終,終則始,若環環無端也”(《萄子·王制》)。“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人性論是性惡說。認為人性具有好惡食色的情慾,任此種情慾發展下去,一定爭奪,完全和禽獸無別。人生來性惡,性善是後天學得的。為變性惡為性善,唯有學禮崇禮。說:“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荀子·非相》)倫理觀強調群和禮。認為人類所以能夠克服自然界的種種困難,主要是靠“群”的作用,“群”所以能夠維持,是靠分工,靠禮義。人,力不如牛,快不如馬,而牛馬卻被人役使,就是因為人“能群”,而牛馬不能。“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所以,“不可少頃舍禮義”(《荀子·王制》)。在守舊的理論體系中萌發了新觀點。該學派理論體系以維護舊制度為基調,但其中不乏新觀點,不自覺地衝擊著舊理論體系。認為自然界的運行、變化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不因堯的出現才存在。也不因桀的出現而不存在。譬如注重農業生產並且節省用度,天不能使人變窮;生產生活資料具備並且活動安排適時,天不能使人遭殃;遵循自然規律並不違背它,天不能使人遭禍。如果農業生產荒廢並且用度奢儈,天不能使人富裕;生產生活資料缺乏並且活動安排不符常規,天不能使人得到保全;違背規律胡作妄為,天不能使人吉利。所以,水旱災害沒發生卻遭到飢餓,嚴寒酷暑沒襲來卻已患病,妖怪沒出現卻面臨兇險。遇到的天時與治世雷同,遭受的殃禍卻與治世不同,“不可以怨天”。是人對待天時的措施造成的。(《荀子·天論》)。認為日蝕、月蝕、風不調、雨不順、怪星偶現,是無世不常有的現象,與社會治亂沒關係。屋墜、木鳴是天地、陰陽變化的結果,因為這些現象罕見,感到奇怪是可以理解的,感到害怕就沒必要了。應該明了自然與人事領域不同,規律備不相干。該學派批評單純歌頌天,並且把天神秘化,而極力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認為非禮等於無法別祖雖高喊復“周道”,隆禮義,然而為“時政”,卻主張:“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國治是因為刑重,國亂是因為刑輕。“罪至重而刑至輕。庸人不知惡也,亂莫大焉”;“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顯然在“禮治”旗幟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推行“法治”,而且有時毫不掩飾地說出“才行反時者死無赦”。荀儒的禮制中摻人法說,禮包蘊著法,甚至自己承認“禮”實質就是“法”,“非禮是無法”(《荀子·修身》)。該學派著作有《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