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根淺生,鬚根多。莖直立,營養生長期莖高20-30厘米,春季抽苔開花時莖高60-80厘米。根出葉無葉柄,葉厚肉多,互生,二回羽狀裂葉,裂片呈披針形,葉緣鋸齒狀或有深淺不等的缺刻(依品種類型而不同)。頭狀花序,單花舌狀,黃色或白色。種子為植物學上的瘦果,褐色無冠毛。
生長環境
茼蒿適應性廣,性喜冷涼,不耐高溫。生長適溫17-20℃,12℃以下或29℃以上生長 不良,能耐短期0℃低溫,種子在10℃以上即可萌發,但以15-20℃時發芽最快。
茼蒿對光照要求不嚴格,較耐弱光,在較高的溫度和短日照條件下抽苔開花。
茼蒿不耐澇。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但水分也不能過多,否則影響生長發育而減產。
茼蒿對土壤的適應範圍廣,要求不嚴格,但以疏鬆肥沃的微酸性沙壤土最好。PH值為5.5-6.8最適宜。
分布範圍
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人工栽培,且分布廣泛,但目前南北各地栽培面積很 小,在重慶市也僅有少量零星種植。
主要價值
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揮髮油,可消食開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蔔素及多種胺基酸,可以養心安神、降壓補腦,清血化痰,潤肺補肝,穩定情緒,防止記憶力減退。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揮髮油,有助於寬中理氣,消食開胃,增加食慾,並且其所含粗纖維有助腸道蠕勸,促進排便,達到通腑利腸的目的;此外,茼蒿氣味芬芳,可以消痰開郁,避穢化濁。茼蒿中含有多種胺基酸、脂肪、蛋白質及較高量的鈉、鉀等礦物鹽,能調節體內水液代謝,通利小便,消除水腫;茼蒿含有一種揮發性的精油,以及膽鹼等物質,具有降血壓,補腦的作用。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適合高血壓患者、腦力勞動人士、貧血者、骨折患者等;
2.但因茼蒿辛香滑利,胃虛腹瀉者不宜多食。
製作指導
1.茼蒿中的芳香精油遇熱易揮發,烹調時應以旺火快炒。
2.氽湯或涼拌有利於胃腸功能不好的人。
3.與肉、蛋等葷菜共炒可提高其維生素A的利用率。
食療作用
茼蒿味辛、甘、性平,歸脾、胃經;
有調和脾胃,利小便,化痰止咳的功效;
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痰多咳嗽、腹瀉、脘脹、夜尿頻繁、腹痛寒疝等病症。
還可以養心安神、清血、潤肺補肝、穩定情緒、降壓補腦、防止記憶力減退、平補肝腎、寬中理氣。
栽培技術
(1)土壤選擇、整地、施基肥
選擇土層深厚、疏鬆濕潤、有機質豐富、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為宜。播種前,深翻炕土,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的人畜糞肥1000公斤。作成寬1.5米的高廂,溝深20-25厘米。整細耙平後即可播種。
(2)栽培季節重慶各地一年四季除高溫乾旱的炎夏季節外,秋、冬、春季均可栽培。春播時間從2月下旬到4月中旬,4-7月收穫;秋播時間從8月到9月,9月-翌年2月收穫;冬季於10-11月播種,12月-翌年4月收穫。根據各地海拔高度和氣候差異,播種期可適當提前或延後。因播期和品種不同,茼蒿的生長期也不相同。播種至採收時間一般在30-60天。
(3)播種茼蒿植株小,生長期短,可與其他蔬菜間、套作。目前生產上多採用直播,撒播、條播均可。撒播每667平方米用種量3-4公斤。條播每667平方米用種量1.5-2公斤,條播行距10厘米(3寸)。播種前用30-35℃的溫水浸種24小時,洗後撈出放在15-20℃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約3-4天種子露白時播種。春季選晴天播種,播後用薄膜覆蓋,出苗後,適當控水,保持適宜的溫度,促使幼苗健壯生長。夏秋氣溫高,重慶地區乾旱嚴重,暴雨多,播種後套用遮陽網膜等覆蓋物覆蓋,保持土壤濕潤。在幼苗期應及時間去過密的弱苗,保持幼苗間一定的營養面積。
(4)田間管理播種後至幼苗出土前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播種後6-7天即可齊苗。冬春播種出苗後應適當控制澆水,以防猝倒病和霜霉病發生。當幼苗長到2-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撒播的以3-6厘米(1-2寸)見方留壯苗。大葉茼蒿保持6厘米(約2寸)見方的行株距為宜,中葉或細葉茼蒿保持3-4厘米見方的行株距;條播的株距3-5厘米,大葉茼蒿以5厘米的株距為宜,中葉春菊以4厘米的株距為宜,細葉茼蒿以3厘米的株距為宜。時拔除雜草,供給充足的水分,保持土壤濕潤。追肥以腐熟的人畜糞水為主,配施適量氮肥,降低硝酸鹽含量。苗高10厘米(3 寸)左右時追第一次肥,以後每採收一次追肥一次,每次每畝施腐熟人畜糞水1000公斤,尿素2-3公斤。
(5)採收 植株長到20厘米左右時,即可採收上市。每次收穫時,可用利刀在莖基部留2-3片葉割下,促進側枝發生。20-25天收穫一次,可收割2-3次,一般畝產1000-1500公斤。
留種多在春播地中選具本品種特性的健壯植株採種,6月上旬果實成熟。
(6)病蟲害防治
病害蟲害
病害主要有立枯病、葉斑病及菌核病等。
立枯病,主要為害幼苗期。苗莖基變褐,病部收縮細溢,莖葉萎垂枯死。發病初期病苗白天萎蔫,晚上恢復正常;嚴重時病斑擴展到整個莖基部,造成幼莖芭部收縮,逐漸枯死,病苗直立而不倒伏,故稱立枯病。該病是由立枯絲核菌侵染而引起的土傳真菌病害。發病最適溫17-28℃。高溫高濕,或氣溫忽高忽低。利於病害發生蔓延。此外,秧苗過密,陰雨天氣,濕度過大病害重。重點應加強農業綜合防治措施,應注意適期播種,防止播種過密,幼苗徒長。藥劑防治可採用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葉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深褐色,後期在斑上產生黑色小粒點。該病由菊葉點霉真菌侵染所致,靠雨水濺射傳播蔓延。通常溫暖多濕的天氣有利其發生。防治上應實行輪作,加強田間管理。
菌核病,主要為害莖基部、葉片或葉球。受害部位初呈邊緣不明顯的水漬狀淡褐色或不規則形斑,後病組織腐爛生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並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該病由核盤菌真菌侵染所致。低溫潮濕,排水不良,通透性差發病重。防治上應進行種子處理,實行高畦栽植,避免偏施氮肥。
蟲害主要有菜螟、蚜蟲等為害,防治方法同一般的栽培蔬菜,但要避免施用有毒農藥。
品種類型
大葉茼蒿
又稱板葉茼蒿或圓葉茼蒿,葉寬大而肥厚,葉緣缺刻少而淺,嫩莖短而粗,纖維少,香味濃,品質好,較耐熱,產量高,但生長速度慢,生長期較長,一般每667平方米產量1500公斤。是栽培較普遍的類型。
中葉春菊
從香港引進,葉片細長,缺刻多較深,葉較厚,纖維較少,香味濃,生長速度較快,品質較好,較耐熱,產量較高,一般每667平方米產量1000公斤。
細葉茼蒿
又稱小葉茼蒿或花葉茼蒿,葉片細長,較薄,葉緣缺刻多而深,分枝較多,生長速度快,耐寒而不耐熱,生長期短,香味濃,產量較高,一般畝產1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