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緣·茶思

茶緣·茶思

《茶緣·茶思》是流熒凌波著的網路隨筆,該作品於2008年有網站連載。

文章摘錄

早在千百年前,《神農草本經》上便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荼而解之。”千百年間,炎黃子孫也傳承了陸羽《茶經》所云:“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撿德之人。”的說法,奉茶為一種文化,一種藝術。

許是打小便在父輩的教導下,開始留戀在各種詩詞書畫之中。“酒壯英雄膽,茶引文人思。”古往今來,不少文人與茶結下不解之緣,或借茶抒懷,以茶寄寓,以茶會友,中國的文人雅士向來對茶有著絲絲不斷的濃情,從陸羽,李白,白居易,陸游,曹雪芹到近代的魯迅,齊白石,郭沫若,無不喝茶,詠茶,與茶結緣。他們在品茶中發生靈感,體會情思,並在茶中找到一方清雅脫俗的精神家園。“從來佳茗似佳人。”無數的文人墨客,早以他們超然的空靈,構起了茶的悠遠,茶的神秘。思至此,茶已讓我深陷其中……

書籍簡介

作者:流熒凌波 作品類型:隨筆

從來佳茗似佳人

精彩賞析

記得小時侯,常常偷學父親,學著泡茶,但那時,泡茶並不只是為了喝,更重要的是喜歡聽開水沖茶杯的聲音;喜歡透過玻璃看著茶葉慢慢地展開,沉澱;喜歡湊在杯口,使勁聞茶水的芳香。這一切,對年幼的我而言,簡直是一種享受。

漸漸地,學會了品茶。先是舌尖,再者是兩頰內壁,最後到舌根。輕呷一口,回味無窮。再者,茶分六分熱,七分熟,九分燙,品茶時,講究時宜能品出茶中真諦。第一泡茶水味淡,且沒有什麼清香。第二泡時,才真正顯示茶的味道和芳香。這就如做人一般,有“深度”的人,在最初接觸的時候,只給人一點淡淡的印象;深交之後,才能完全體會出其中內涵——也許,才真正叫做成熟。

這些年,“茶道”這個名詞聽得很多,何為道?在浩瀚的中華文化中,“道”是一種遙不可企及的境界,老子瀟灑地寫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洋洋五千言,但始終沒告訴世人何謂“道”。老子沒有給過“道”一個明確的定義,古進今中外的聖賢一直在追尋“道”的真諦,也許正因為這,我才想,對“茶道”的理解應該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的。皎然把茶之“道”升華為富有哲理的,關於世界人生本體的境界,注重的是修身樣性,隨欲方好。封演的“道”是對於茶技和茶俗的概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