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梨

茶梨

茶梨(學名:Anneslea fragrans Wall.)是山茶科、茶梨屬喬木,為灌木狀或小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黑褐色;葉革質,葉形變異很大,通常為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頂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邊全緣具齒,上面深色,下面淡綠白色,花數朵,苞片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形,有時近圓形,萼片質厚,淡紅色,闊卵形或近於圓形,裂片闊卵形,花葯線形,基部著生,果實漿果狀,革質,花萼宿存,厚革質;種子紅色假種皮。1-3月開花,8-9月結果。 多生於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緣溝谷地以及山坡溪溝邊陰濕地。該種根、樹皮、葉可入藥。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喬木,高約15米,有時為灌木狀或小喬木;樹皮黑褐色;小枝灰白色或灰褐色,圓柱形,無毛。

葉革質,通常聚生在嫩枝近頂端,呈假輪生狀,葉形變異很大,通常為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有時近披針狀橢圓形,偶有為闊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8-13 厘米,寬3-5.5 厘米,偶有為6-7厘米,寬2-2.5厘米,頂端短漸尖,有時短尖,尖頂鈍,偶有近鈍形或圓鈍形,基部楔形或闊楔形,邊全緣或具稀疏淺鈍齒,稍反卷,上面深色,有光澤,下面淡綠白色,密被紅褐色腺點;中脈在上面稍凹下,下面隆起,側脈10-12對,上面稍明顯,下面不甚明顯,有時稍隆起;葉柄長2-3厘米。

花數朵至10多朵螺旋狀聚生於枝端或葉腋,花梗長3-5厘米,偶有僅約2厘米;苞片2,卵圓形或三角狀卵形,有時近圓形,長3-4.5毫米,外面無毛,邊緣疏生腺點;萼片5,質厚,淡紅色,闊卵形或近於圓形,長1-1.5厘米,頂端略尖或近圓形,無毛,邊緣在最外1片常具腺點或齒裂狀,其餘的近全緣;花瓣5,基部連合,長5-7毫米,裂片5,闊卵形,長13-15毫米,頂端銳尖,基部稍窄縮;雄蕊30-40枚,花絲基部與花瓣基部合生達5毫米,花葯線形,基部著生,藥隔頂端長突出;子房半下位,無毛,2-3-室,胚珠每室數個,花柱長1.5-2毫米,頂端2-3裂。果實漿果狀,革質,近於下位,僅頂端與花萼分離,圓球形或橢圓狀球形,直徑2-3.5厘米,2-3室,不開裂或熟後呈不規則開裂,花萼宿存,厚革質;種子每室1-3個,具紅色假種皮。花期1-3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中或林緣溝谷地以及山坡溪溝邊陰濕地。

分布範圍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產於福建中部偏南及西南部(仙遊、大田、龍巖、上杭)、江西南部(龍南、尋烏、安遠)、湖南南部莽山、廣東(乳源、英德、連縣、南雄、新豐、從化、溫塘山、鼎湖山、信宜、增城)、廣西北部(龍勝、興安、臨桂、武鳴、融水、大苗山、灌縣、上林、平南、象州)、貴州東南部(榕江、荔波、丹寨)及雲南南部、東南部、西南部(西雙版納、勐海、耿馬、思茅、滄源、勐臘、佛海、景洪、屏邊、臨淪、雙柏、峨山、騰衝、順寧、廣南、景東、墨江、龍陵、鎮越、六順、鎮康、鳳慶)等地。越南、寮國、泰國、高棉、緬甸、尼泊爾也有。

主要價值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根、樹皮、葉(紅香樹):微苦、澀,涼。可做藥用。

主要變種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本種在我國分布廣,是一個多型性種,含4個變種:

披針葉茶梨(變種) 細葉茶梨(台灣植物志),披針葉紅楣(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果實較小,長約3厘米,直徑1-1.2厘米,果梗較短,長2.5-3厘米,以及長圓狀披針形至近披針形的葉片,長10-13厘米,寬3-3.5厘米,頂端短尖,尖頂鈍等。

我國台灣特有變種,分布於屏東、台東及恆春等南部地區;生於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闊葉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台灣恆春市。

高山茶梨(變種) 細葉茶梨(台灣植物志)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片較小,卵形或近卵圓形,長僅4-6厘米,寬3-4厘米,頂端鈍等。

產於雲南南部勐寧;生於海拔約2700米的林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勐寧。

本變種葉片特小,葉柄也短,是否由於生境差異造成的,因目前僅有一份標本,無法確定,有待進一步野外觀察研究。李惠林先生髮表這個種時,曾記述:“花梗長1-1.5毫米……”,根據保存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俞德浚18031(副模式標本)標本看,裝在紙袋中的花梗已長達2厘米,同時標本上還有一段折斷的基部,所以這個變種的花梗長實際是超過2厘米的。

厚葉茶梨(變種)紅花紅楣(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紅花安納士樹(中山大學學報)

茶梨 茶梨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3-16厘米,寬4.8-7厘米,頂端圓,中脈在上面粗壯,明顯隆起以及果實較大,長3-4厘米,直徑約2厘米,果梗粗壯,長2-3厘米等。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7-8月。

特產於我國廣東陽春八甲河尾山;生於海拔300-500米的山地林中或溝谷地林緣。模式標本采自廣東陽春河尾山。

本變種和海南茶梨(變種)var. haianensis Kobuski甚為近似,區別僅在於後者的葉片一般較小,頂端近於圓形或短鈍,中脈在上面明顯下凹以及果實較小,長約1.5-2厘米,直徑約1.5厘米,實無另立一個新類型的必要。

海南茶梨(變種) 海南紅楣(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長圓形至橢圓形,較小,長6-8厘米,寬2.5-3.3厘米,頂端短鈍,偶有近圓鈍形,中脈在上面明顯下凹,果實較小,長1.5-2厘米,直徑約1.5厘米,果梗長2-4厘米等。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7-8月。

產于海南吊羅山、陵水、保亭和廣西十萬大山等地;多生於海拔600-800米的山坡溝谷林中,有時也見於山地灌叢中。

繁殖方法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採種:茶梨果實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成熟,漿果狀蒴果由黃綠色轉黃褐色、上部微裂、假種皮變紅色、種仁飽滿時,就及時採集。果實採回後,置通風室內,晾攤兩三天,完成後熟,拿到室外水泥地上,用腳踐踏,將果殼踩開,取出種子,放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搓去紅色假種皮,漂去空籽粒,撈出晾乾,隨采隨播或潤沙貯藏,種子貯藏注意沙子不要太濕,以免爛種。

根據種子品質檢驗,茶梨每個果內有1粒至3粒種子,出籽率為2%至3%,每公斤約9000粒至10000粒種子。種子顏色為灰白色,種長0.85厘米至1.3厘米,發芽率為85%至90%。

育苗:選好圃地苗圃地應選擇排水良好、灌溉方便、深厚肥沃濕潤之地。整地方法同常規育苗,每畝施過磷酸鈣100公斤、優質複合肥100公斤、廄肥200公斤、呋喃丹5公斤,拌勻後結合整地,放入苗床,圃地要深耕細整,土塊細碎。

茶梨 茶梨

播種育苗:播種可分冬播和春播.冬播即種子處理後,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30分鐘,然後用清水洗乾淨,即可播種。隨采隨播可減少貯種的麻煩,種子發芽率高,出苗早,苗木質量好,但苗圃管理用工多。春播為三四月,種子經過貯藏後進行潤砂催芽,有部分破胸吐白時,即可播種,可提早出苗,節約用工。

播種方法:常採用條播,條距20厘米至25厘米,播種溝深4厘米至5厘米,溝內墊一層2厘米至3厘米的黃心土,再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用黃心土蓋種,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度,並覆蓋稻草保濕。

識別要點

①樹皮黑褐色,小枝灰白色,全株無毛。②葉常聚,lj枝頂呈假輪生狀,葉背色淡,一書脈稍隆起,有紅色腺點。③花腋乍,白色,萼片肥厚,淡紅色,邊緣l片有腺點或齒裂;花瓣基部連合,上部5淺裂。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茶梨 Anneslea fragrans

苗期管理:適時遮陰:茶梨幼苗喜陰怕日灼,在適當遮陰條件下,苗木生長迅速,一年生苗高可達40厘米至50厘米。因此,當幼苗出土後,氣溫開始上升,於4月底至5月初,要搭上高1.8米的棚架,上蓋遮光度為60%的遮陽網,以利於苗木生長。

及時中耕除草:茶梨喜深厚疏鬆的土壤,圃地要勤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鬆。同時,也要注意排除漬水,防止根腐。

勤施肥:茶梨鬚根發達,葉片大,需肥量大,因此要勤施肥,五六月展葉期,每半月施1次0.5%的尿素水,7月結合抗旱追肥,八九月為苗木生長高峰期,要施一兩次人糞尿,9月下旬停止施肥。

病蟲防治

病害有根腐與日灼,根腐是高溫高濕引起,防治方法是排除漬水,並用1%的青礬溶液淋篼,15分鐘後清水洗苗,以免發生藥害。日灼要及時遮陰,發病初期連續噴兩次0.125%托布津防治效果好。蟲害有地老虎和金龜子幼蟲危害地上、地下部位,可用0.125%的氧化樂果淋篼,或早、傍晚人工捕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