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峪

清康熙年間《關帝廟碑》載村名“藏錢峪”。 載村名“錢倉峪”。 民國六年(1917年)《續修王氏族譜》載村名“茜草峪”。

地處瑚山之左。村被溝谷分為兩部分,南稱上莊,北稱下莊,村舍分散。地下有煤炭、鋁礦石等資源。設一村民委員會。 共170戶,629人。耕地812畝。主產小麥、玉米。柿子是該村特產。村有麻紡廠、石灰窯。1984年鄉煤礦在該村建煤井一處(將投產)。產值五萬元。從業50人。1978年人均收入108元,1983年提高到269元,較前增長1.5倍。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王氏族譜》載:“王氏先祖諱堯,明時人也。洪武年間自冀州棗強遷淄川縣,遷自馬棚莊……遷茜草峪者,四世佳考祖是也。”據此.當立村於明初。清康熙年間《關帝廟碑》載村名“藏錢峪”。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王氏族譜》(四支九世詿) 載村名“錢倉峪”。民國六年(1917年)《續修王氏族譜》載村名“茜草峪”。 據村民王光民講:因村處峪口,早年峪中多產茜草等中藥,故稱“茜草峪”。 “藏錢”、 “錢倉”,都是峪中藥材豐富的意思。 村北有柳溝寺遺址。清代短篇小說家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中《山魈》篇,即取材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