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市鎮

茅市鎮

茅市鎮位於衡南西南部,西面與祁東接壤,距衡陽市區50公里。茅市以石橋眾多而聞名,至今保存的有清初的雞崽、蔡公、興隆三座石橋,橋口多生芭茅草,橋下泉水清冽。茅市鎮與祁東縣和本縣的柞市鎮、硫市鎮、近尾洲鎮交界,全鎮總面積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651畝,轄43個村,3個居委會,總人口54600人。

基本信息


簡介

茅市以石橋眾多而聞名,至今保存的有清初的雞崽、蔡公、興隆三座石橋,橋口多生芭茅草,橋下泉水清冽。唐詩人司馬《送曲人之衡州》有“茅洞玉產流暗水,衡山碧色映朝陽”詩句,茅洞橋由此而得名。周圍村民在此設市趕墟,始稱“茅市”。1995年撤區並鄉,由原茅市鎮、長沙鄉、斗山橋鄉合併而成,全鎮總面積158.6平方公里。

人口數據

茅市鎮會議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3800
男 28636
女 25164
家庭戶戶數 13563
家庭戶總人口(總) 53536
家庭戶男 28443
家庭戶女 25093
0-14歲(總) 14429
0-14歲男 8113
0-14歲女 6316
15-64歲(總) 35516
15-64歲男 18611
15-64歲女 16905
65歲及以上(總) 3855
65歲及以上男 1912
65歲及以上女 194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3720

物產資源

茅市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是優質大米花生大豆油料等農產品的重要產地;牲豬、鮮魚、菜牛、山羊等年產量均居全縣前列。茅市山多林多,有大片、杉、楠竹等經濟林。水利資源充足,水面積占全鎮面積的8%,境內河流縱橫,相互貫通,有大小水庫50多個。塘、壩、堰萬餘個。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地下現探明有銅、鐵、鉛鋅等多種有色金屬和重晶石、石灰石等非金屬,具 有極大的開採價值。

經濟建設

茅市鎮水庫
茅市多丘陵山地,且多為紫黑色沃土,開發效益大。近年來,該鎮丘崗山地開發、庭院經濟開發和大水面開發等工作卓有成效,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山區經濟發展探索了新路子。
茅市的集市商貿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其中茅洞橋市場是集商業、文化娛樂為一體的主要交易市場,吸納了周圍數十公里的人們。

小城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和配套,昔日“鳥飛不進,人走不出”的舊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如今的茅市,樓房林立,商貿繁榮,交通通訊便捷,鎮內公路縱橫交錯,村村組組實現了路通、電通,程控電話直撥海內外,極大地便利了茅市與外界的交往與聯繫。

“昔日窮山溝,今日小康鎮”。勤勞智慧、精明能幹的茅市人民在鎮黨政領導帶領下,立足於山區資源優勢,致力於改變山區貧窮落後面貌,一個嶄新的茅市正在崛起。

旅遊景點

茅市鎮字紙塔、文魁塔
字紙塔 位於衡南縣茅市鎮井沖村赤足組,距茅市鎮政府所在地南面約14公里。該塔始建於清光緒丙子二年,塔高約10米,共4層,塔基2平方米左右,現保存完整,巍然屹立。整座造型古樸,每層正面均有精美的石雕圖畫,其中“珍惜字紙”、“氣沖雲霄、光射鬥牛”等石刻文字依然清晰可見。

據載,以前讀書人所記文字紙張,與一般垃圾是有著嚴格區別的,一定是要在字紙塔中焚燒,這便是字紙塔的來歷吧。

文魁塔 位於衡南縣茅市鎮占禾村楠木組,距茅市鎮政府所在地南面約20公里。該塔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塔高約5米,共3層,塔基約2平方米左右,現保存完整。每層正面的石雕圖畫和“文魁”“文章入化、翰墨流香”等石刻文字依然清晰可見。

氣候特點

茅市鎮採摘棉花
全年氣候的基本特點:上半年氣溫延續近10年來一直偏高的特點,主要原因是冬季偏暖,而春季氣溫也一再偏高。上半年氣溫基本趨勢:冬暖且春溫高。這種氣溫特徵對冬作物越冬和春作物播種十分有利,同時對人類及各種生物的生活規律產生一定影響,對環境有極大影響,例如:侯鳥提前北歸、作物過早發芽等。入春後降水較集中,給春收和春插帶來一定影響。下半年氣候基本趨勢:夏秋季節雨水充沛,比較涼爽,雨季結束不明顯,與上半年的暖冬事件有較好的相關性,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氣候異常變化的重要表現。

土地資源

茅市鎮茅市鎮
茅市鎮預征工作進展順利,現已基本完成了場內爭議地(紅星農場)120畝土地的預征工作,場部所屬其他2580畝地將在4月底前全面完成預征工作。鎮政府還初步擬定了土地出讓政策促進項目落戶,以出讓方式獲取工業用途土地使用權的,每畝費用總額初定為6萬元(按區里統一對外公布的優惠價格)。若固定資產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可給予一定的優惠。 園區招商,基礎設施必須先行。茅市鎮擬在近期啟動“7”字型的園區主幹道建設。主幹道橫向從東外環路到場部,縱向從衡花公路到場部。 為建設好園區的主幹道,茅市鎮投資8萬元聘請了市規劃局對園區的主幹道進行科學規劃。現已完成了測量和初步規劃。主幹道按城市幹道標準設計,雙向四車道,全長3公里,路面寬14米,人行道一邊2米,路寬共18米。該主幹道估算投資740萬元,其中路面建設約600萬元(200萬元/公里),拆遷40萬元(酃湖鄉2棟,苗圃1棟,場內1棟,約1000平方米),土地成本100萬(占地81畝,畝平1.2萬元)。主幹道建設資金擬通過以地換路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籌措。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