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興化茅山鎮,又稱“北茅山”。該鎮地處興化、東台、姜堰三市交匯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東與全國不鏽鋼之鄉戴南鎮毗連,西與周莊鎮、陳堡鎮接壤。省級航道唐港河和興姜河穿境而過,貫穿全鎮東西的茅顧公路東連寧靖鹽高速,西接興泰一級公路,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時空距離均在三個小時以內。該鎮是中國戴南不鏽鋼產業集群重要的生產、研發、特流、信息、金融中心。
全鎮土地面積4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2萬畝,總人口31081人,非農人口4256人。下轄姜太、茅山東、茅山西、紀荀、茅山北、朝陽莊、薛楊、顧馮、孫王、南朱莊10個行政村和社區居委會。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4億元,財政收入1229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數7500人,第三產業增加值7934萬元,年末各項存款14001萬元。開通有線電視6000餘戶。自來水普及率99%,農民人均純收入6138元。
五十年代“茅山人民公社”曾受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筆嘉獎,被評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茅山鎮孫王村曾和江陰的華西村齊名,茅山人民在勞動中創造的《茅山號子》一直唱到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的稱讚,並在國際大賽中獲獎。
茅山景德禪寺
景德禪寺,位於江蘇興化茅山鎮,茅山三茅道觀,山前有祠,專供三茅真君,有道人主持,一年四季,香火不絕。唐末,戰亂不止,學道者少,茅山道觀日趨衰落。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開山祖師德淨禪師掛錫於此,改觀為寺,以皇帝年號名曰“景德禪寺”,德淨禪師為住持,對蕪敗殿宇加以修繕,移三茅真君像于山巔,建大雄寶殿于山之中心,次年又大興土木,建佛堂、法堂、僧房,增塑佛像,廣招僧徒,善男信女來寺敬香,絡繹不絕,茅山又轉衰為盛。其時,茅山遍地香茅,幽香撲鼻,又名香山。元末明初,戰事頻發,年久失修的大雄寶殿一度倒塌。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德踞禪師來寺住持,重建大雄寶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冊封國師仙訓奉旨化游天下,途徑茅山,因而掛錫,奉勅改為“景德至化禪寺”。後歲月延長,殿宇頹敗,於是中落,又改寺為“北茅山古景德禪寺”。清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揚州元度禪師奉國師木陳之命來寺住持,竭力恢復寺貌,弘揚聖教,開設道場。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文芳法師繼濟生和尚住持古寺,誓獨葺理,勞苦心力七八載,蓮宇煥然,佛像莊嚴,寺貌一新。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茅真君大殿毀於火,相周方丈多方勸募,略加修繕。同治以後,高僧朗月在茅山倡導華嚴宗,景德禪寺成為近代華嚴中興祖庭,佛教聖地。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三門頭殿又毀於火,天謙住持四處勸募,各方信眾獻資捐料,將原四楹頭殿興建為六楹,分左中右三大半圓形山門,書“古景德禪寺”,石刻嵌於正門之上。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著名高僧密海法師任山寺方丈,主持寺務,指導佛事,闡揚佛教,興辦佛學院,並從外地力采大批佛學經典和三寶法器。寺內設禪堂客舍,接待十方僧眾,為學佛弘法廣開方便之門。一時間,茅山地區佛教一派生機,大批佛學人才脫穎而出。如,密海法師法徒葦舫,先後任鎮江金山寺、江西廬山大林寺住持、上海玉佛寺方丈,、解放後任全國佛協副會長;慈舟法師先後任鎮江金山、句容寶華二山方丈、鎮江佛協會長;密海徒孫大雲法師曾任江蘇佛協副秘書長、南京棲霞寺佛學院教師;密海弟子有誠為常熟興福寺方丈、杭州靈隱寺方丈;密海法徒葦宗曾任泰州光孝寺方丈。茅山景德禪寺成為江淮東部佛教聖地。
寺院規模宏大,共有五進十廂,後毀於戰亂,復建於明代,大修於清代,最後毀於國內革命戰爭和“十年動亂”期間。現寺院連同土山已蕩然無存,只留有唐井一口和“古景德禪寺”石碑一塊。因茅山古景德禪寺香火鼎盛,每年農曆3月18日四鄉八鄰的香客和遊客前來燒香拜神,各路商販也接踵而來,茅山遂成為遠近聞名的集鎮。
2008年8月16日(農曆七月十六)清晨,茅山鎮內鑼鼓喧天,龍隊騰舞,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千年古剎——茅山景德禪寺舉行臥佛殿、藏經樓、方丈室上樑和大雄寶殿、山門殿奠基慶典,鎮裡主要負責人和部分企業老闆參加了慶典活動,並邀請到全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第一副會長、常州天寧寺方丈松純大和尚前來主持說法和奠基灑淨。
首先舉行了臥佛殿、藏經樓、方丈室上樑儀式,古寺重建發起人、廣州亞洲國際大酒店董事長後兆明先生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松純大和尚進行了說法。
上樑儀式結束後,松純大和尚、後兆明先生、譚世國書記及企業老闆為大雄寶殿、三門殿奠基石培土。
最後由松純大和尚等高僧為臥佛殿、大雄寶殿、三門殿進行了灑淨活動。
整個慶典活動由景德禪寺籌建委員會主任張秋宏主持。
茅山號子
《茅山號子》作為民歌,在蘇北里下河一帶流傳很廣。它源遠流長,有近千年的流傳歷史。五十年代,茅山的民歌手常到省、華東區參加民歌比賽,當年的歌手朱香琳曾隨省歌舞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 95 6 年,茅山歌手曾赴京參加全國音樂周,併到中南海演唱《茅山號子》,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輩中央領導人的接見。
《茅山號子》曲調優美動聽,唱詞豐富多彩,是當地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抒發情感的娛樂形式。
茅山會船
茅山、顧莊、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南宋期間,茅山地區人民協助山東義民在茅山縮頭湖大敗金兵的一段真實歷史。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山東抗金首領張榮與賈虎等聚山東義民數千餘人,漁船二、三百隻,自梁山泊與金人轉戰南下。為了妄圖打通運河沿岸各州縣,金監軍撻懶率精銳之師,從山東而來,攻克承楚(今淮安市),又陷泰州。義軍伺隙擊之,屢捷。榮謂泰州,承楚內地,泰州復則承楚無不復。於是決定先復泰州。與敵戰溱潼村前之溱潼湖,小舟出擊,佯敗,退至茅山、顧莊之間縮頭湖。撻懶以為義軍船小,人少,又無鬥志,想全殲之,遂緊追不放。縮頭湖在山旁,山土風化,湖床增高,會值天旱水涸,敵艦駛入湖內為泥淖所阻,不能前進。榮分軍為二,一半乘舟,一半登入。義軍以茅山、顧莊村民為導,包圍敵艦,用弓箭向艦上射擊,敵艦不能行駛,禁不住四支榮兵三攻擊,敵兵只能從舟中躍出,褰裳登岸,急不暇擇,手忙腳亂,往往溺斃水中,或陷入泥淖,不能自撥,死者無數。撻懶爬出船艙,由健卒背上河岸,指揮健卒與義軍肉搏,沖開血路,方始走脫。撻懶收殘兵敗將,次日逃奔楚州。榮軍收回師,檢查俘馘約五千餘人。義民傷亡亦眾。
劉光世上奏此事,朝延擢(任命)榮為泰州知縣,令榮往縮頭湖畔奠祭山東陣亡之義民。榮至茅山擇縮頭湖口之高地設壇,並請茅山僧人登壇誦經。後人稱該地為奠祭口。該口在茅山顧莊中間的唐港河邊(現為火葬場)。在設壇奠祭前,茅山、顧莊人民已將死亡之義民安葬。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揚州里下河地區,為保家衛國,溱潼、茅山、顧莊一帶民眾紛紛組織會船隊,協助官兵殺敵,後遂演變為一年一度清明節撐會船的起因。另有撐會船的寓意是溱潼、茅山、顧莊等地老百姓,為在反金戰爭中死亡的山東陣亡之義民的無主墳進行祭掃,以寄衰思。
茅山廟會
每年三月十七、八隆重舉行,是茅山的三大民俗活動之一,也是茅山文化藝術節之一。
茅山廟會盛況
追溯茅山廟會,約始於清乾隆年間,歷二百餘年,歷史悠久。農曆三月十八日為東嶽廟會之正期。廟會雖有些迷信色彩,但目的是去集商賈,交流物資,供應春耕生產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有文藝素養之青年,發揮特長,化裝表演,比賽娛樂,豐富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繼以充沛之精力投入春耕生產。廟會日程兩天,十七日上午物資交流,下午一時行香,出駕迎會,名小迎,其情遠遜於十八日之盛況。
十八日大出駕,即大迎會,極為隆重熱鬧。時間從上午12時起至下午五時止,歷時五小時。
先由一人在前敲起亂棒鑼,以示緊急,繼由馬皮清路。
兩面大頭鑼,其聲各異,號稱一雌一雄,用於前進,起鳴鑼開道之作用。
接著行香官(即靈官菩薩)在前行使職權,橫掃擋道之一切邪魔。
鑼鼓、管、弦伴奏,以助熱鬧。
十多面顏色異同的彩旗,迎風招展,以助陣威。
成千人的迎會隊伍,成萬人的夾道歡迎,家家戶戶,秉燭焚香,燃放煙花鞭炮,好不熱鬧。
舞龍、花鼓舞,也是茅山三大民歌(茅山號子、送鳳凰、花鼓舞)之一,這也是茅山傳統的文藝活動。
花擔、花船、高肩隊、踩高橋、旗隊、萬民傘、鞦韆架、花蓬、香亭、精舞、判官舞、最後是菩薩大駕、祭場。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廟會亦相應停歇。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富裕起來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況下,自發恢復茅山廟會,其目的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擴大市場,振興茅山。預計,茅山廟會的明天將更加完善、美好!
茅山中心校
“茅山學堂”是由景德禪寺方丈密海創始於1918年,聘泰州名儒孫冰為校長,坂倫村田子固任教師,教室是山寺中的讀書堂,學生30餘人,均是茅山鄉村人氏,時屬東台縣境內的第一所鄉村學堂。
興化市茅山中心校源於“茅山學堂”,
“茅山學堂”是由景德禪寺方丈密海創始於1918年,聘泰州名儒孫冰為校長,坂倫村田子固任教師,教室是山寺中的讀書堂,學生30餘人,均是茅山鄉村人氏,時屬東台縣境內的第一所鄉村學堂。
“茅山國民國小”的成立於1935年,唐煜(東台母里鄉師畢業生)任校長,學校由山寺讀書堂遷址至山下關帝廟,教室是廟中的三官殿。學生逐年增加,規模也不斷擴大,人事變動頻繁,九年間歷任過校長的有:王藏之、陳亨、陳永德、房又齡、費壽寅等人。
“茅山完全國小”成立於1944年9月,校長蔡忠,金立言。完全國小的成立合併了鄉內的七、八所私塾。1946年10月,新四軍北撤,學校在戰亂中解散。
“茅山國小”恢復於1948年8月,紀文偉、湯善泉、劉文俊先後任過校長。
“茅山區中心校”(中心國小)建立於1951年9月,興化縣文教局任命陳寶璜為區中心校校長,55年9月金立言任校長。此時的區中心校以優質的教學質量名列昭陽實小之前,在歷屆的國小畢業考試中均有40多名學生被省揚中、泰中、興中錄取,以較高升學率贏得了學校聲譽,吸納了顧莊、邊城等外地的學生來茅山就讀,在校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1956年2月茅山鄉中心校建立。
1958年茅山公社中心校建立。56年至66年間,先後有金立言、陳中炎(代理校長)、翟永清、翟敏、何義賓、凌德仁、滕仕俊、宋朝桂等人任過校長。
1966年起,學校處於文化大革命“教育鬧革命”的動亂之中。
1970年起,興化縣文教局先後任命的校長有:張啟國、蔣春扣、趙春輝、湯永龍。其間,學校辦起“五·七”工廠,辦起“小農場”。其間一度中心國小為“五·七”學校,設有國中。
1976年建立鎮文教科,湯永龍任文教科長,並負責學校工作。
1979年9月趙伍誠任校長,楊金森任副校長。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得到重視,配齊了學校管理職能科室,特別是少先隊工作,團縣委學少部多次在學校舉行了全縣現場活動,由少先隊工作負責人金厚成、時彬、許湘山創辦的少先隊校外“小隊之家”,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被團縣委、縣教育局在全縣推廣,由山亮撰寫的題為“小隊之家”的經驗文章,發表在《江蘇教育》雜誌上。
1987年9月,趙伍誠為教管辦主任,金厚成任中心國小校長,史昭宏任副校長。校領導多次向鎮黨委政府建議,啟動中心國小搬遷工程,實施六年義務教育,鎮北區域新建了中心國小,95年9月學校從原來的東嶽廟遷址鎮北香山路,新校址占地15畝,建築面積3500M,容納1000名左右學生就讀,16個班級,教職員工40名左右。
1997年4月,金厚成接任教管辦主任,金鋒任中心國小校長,金森山、金厚策任副校長。當時處於生源的高峰期,學校秉持新的辦學理念,弘揚學校文化傳統,創新管理工作思路,謀求事業長足發展,打造學校視窗品牌,輻射村小。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學生常規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檔案資料積累、教學設備添置、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規範、持續、發展的勢頭,贏得了省、市教育領導的肯定,贏得了社會的讚許,贏得了人民的好評。2000年,撤消了原教管辦機構,金厚成任教育助理兼中心國小校長,金鋒任主持工作常務副校長,金森山、金厚策為副校長。2000年—2006年連續七年在市局年度考核中榮獲綜合先進單位。在此間,學校10多次接受省和泰州市的領導、教育專家檢查評估調研。1998年12月,中國書法教育委員會命名學校為“全國書法實驗學校”。2001年12月,我鎮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2002年9月,學校評為泰州市首屆模範學校。2003年5月,學校被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
十年間,金厚成、金森山、姜根英等同志,受全國、省表彰;金森山同志評為興化市名教師;陳小華、姜根英教師評為興化市“教壇新秀”“教學能手”;金雙英、倪春華、盧麗萍、姜根英、甘網英等部分教師在興化市會課比賽中分別獲獎。
2004 ~2007年學校分別實施了“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項配套”工程,教育的裝備水平基本達到現代化辦學條件的標準。
2005年學校新建了能容納250名學生的住宿、就餐生活區。隨著布局調整,生源減少,部分村小學生撤至中心國小就讀。
2007年12月,管理體制調整改革,茅山鎮中心國小調整為茅山中心校,實行“九年一貫制”,金厚成任校長,陸曙芳、孫愛華、金森山、金厚策、陳愛華任副校長。學校分設國中部、國小部。全鎮有教職員工186人,小學生1200人,國中生1000人左右。
茅山教育人將利用“九年一貫制”的辦學平台,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在理想和榮譽的激勵下,不斷向著更高、更遠、更輝煌的目標邁進!
茅山這塊蘇中道教、佛教的發祥地,孕育了“茅山號子”、“茅山會船”、“茅山民俗節”的文化產生,開創了茅山教育輝煌如炬、彪炳千秋的詩篇。
“茅山學堂”是由景德禪寺方丈密海創始於1918年,聘泰州名儒孫冰為校長,坂倫村田子固任教師,教室是山寺中的讀書堂,學生30餘人,均是茅山鄉村人氏,時屬東台縣境內的第一所鄉村學堂。
“茅山國民國小”的成立於1935年,唐煜(東台母里鄉師畢業生)任校長,學校由山寺讀書堂遷址至山下關帝廟,教室是廟中的三官殿。學生逐年增加,規模也不斷擴大,人事變動頻繁,九年間歷任過校長的有:王藏之、陳亨、陳永德、房又齡、費壽寅等人。
“茅山完全國小”成立於1944年9月,校長蔡忠,金立言。完全國小的成立合併了鄉內的七、八所私塾。1946年10月,新四軍北撤,學校在戰亂中解散。
“茅山國小”恢復於1948年8月,紀文偉、湯善泉、劉文俊先後任過校長。
“茅山區中心校”(中心國小)建立於1951年9月,興化縣文教局任命陳寶璜為區中心校校長,55年9月金立言任校長。此時的區中心校以優質的教學質量名列昭陽實小之前,在歷屆的國小畢業考試中均有40多名學生被省揚中、泰中、興中錄取,以較高升學率贏得了學校聲譽,吸納了顧莊、邊城等外地的學生來茅山就讀,在校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1956年2月茅山鄉中心校建立。
1958年茅山公社中心校建立。56年至66年間,先後有金立言、陳中炎(代理校長)、翟永清、翟敏、何義賓、凌德仁、滕仕俊、宋朝桂等人任過校長。
1966年起,學校處於文化大革命“教育鬧革命”的動亂之中。
1970年起,興化縣文教局先後任命的校長有:張啟國、蔣春扣、趙春輝、湯永龍。其間,學校辦起“五·七”工廠,辦起“小農場”。其間一度中心國小為“五·七”學校,設有國中。
1976年建立鎮文教科,湯永龍任文教科長,並負責學校工作。
1979年9月趙伍誠任校長,楊金森任副校長。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得到重視,配齊了學校管理職能科室,特別是少先隊工作,團縣委學少部多次在學校舉行了全縣現場活動,由少先隊工作負責人金厚成、時彬、許湘山創辦的少先隊校外“小隊之家”,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被團縣委、縣教育局在全縣推廣,由山亮撰寫的題為“小隊之家”的經驗文章,發表在《江蘇教育》雜誌上。
1987年9月,趙伍誠為教管辦主任,金厚成任中心國小校長,史昭宏任副校長。校領導多次向鎮黨委政府建議,啟動中心國小搬遷工程,實施六年義務教育,鎮北區域新建了中心國小,95年9月學校從原來的東嶽廟遷址鎮北香山路,新校址占地15畝,建築面積3500M,容納1000名左右學生就讀,16個班級,教職員工40名左右。
1997年4月,金厚成接任教管辦主任,金鋒任中心國小校長,金森山、金厚策任副校長。當時處於生源的高峰期,學校秉持新的辦學理念,弘揚學校文化傳統,創新管理工作思路,謀求事業長足發展,打造學校視窗品牌,輻射村小。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學生常規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檔案資料積累、教學設備添置、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規範、持續、發展的勢頭,贏得了省、市教育領導的肯定,贏得了社會的讚許,贏得了人民的好評。2000年,撤消了原教管辦機構,金厚成任教育助理兼中心國小校長,金鋒任主持工作常務副校長,金森山、金厚策為副校長。2000年—2006年連續七年在市局年度考核中榮獲綜合先進單位。在此間,學校10多次接受省和泰州市的領導、教育專家檢查評估調研。1998年12月,中國書法教育委員會命名學校為“全國書法實驗學校”。2001年12月,我鎮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2002年9月,學校評為泰州市首屆模範學校。2003年5月,學校被確認為“江蘇省實驗國小”。
十年間,金厚成、金森山、姜根英等同志,受全國、省表彰;金森山同志評為興化市名教師;陳小華、姜根英教師評為興化市“教壇新秀”“教學能手”;金雙英、倪春華、盧麗萍、姜根英、甘網英等部分教師在興化市會課比賽中分別獲獎。
2004 ~2007年學校分別實施了“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四項配套”工程,教育的裝備水平基本達到現代化辦學條件的標準。
2005年學校新建了能容納250名學生的住宿、就餐生活區。隨著布局調整,生源減少,部分村小學生撤至中心國小就讀。
2007年12月,管理體制調整改革,茅山鎮中心國小調整為茅山中心校,實行“九年一貫制”,金厚成任校長,陸曙芳、孫愛華、金森山、金厚策、陳愛華任副校長。學校分設國中部、國小部。全鎮有教職員工186人,小學生1200人,國中生1000人左右。
茅山教育人將利用“九年一貫制”的辦學平台,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在理想和榮譽的激勵下,不斷向著更高、更遠、更輝煌的目標邁進!
茅山文化藝術節
清明會船節
茅山東嶽廟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