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浙江省寧波市茅山]

茅山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隸屬於浙江省寧波市。

地理環境

廣東茅山 廣東茅山

一部分存在,一部分逝去的古蹟

茅山山色翠嵯峨,千古文章炯不磨。

柏府清陰鋪錦里,柳橋流水繞忠河。

祖孫接踵登瀛貴,父子捐生效節多。

惟有故鄉千秋樹,春風秋雨長危柯。

這首清代古詩,吟唱的浙江鄞州南鄉,茅山之陽的走馬塘村,這裡有水陸之饒,山水之勝,人文鼎盛,名人輩出。

茅山 茅山

走馬塘之名稱始於唐。據舊志載,唐時,“兩浙兵馬鈐轄張仁皓騎從往來於此,故名之。”可知在千餘年之前,塘外就是流向寧波城外的滔滔奉化江,塘內就是水豐田肥古村落。據《陳氏宗譜》載,北宋開寶四年(971),姑蘇陳矜中進士後,於端拱元年(988)知明州,由於勤政愛民,百姓為他在奉化方橋建廟。茅山據傳漢代茅盈、茅固、茅震,騎鶴居此山,後人以為神異,山以“茅”名,陳矜死後也歸葬茅山。其子陳軒時任明州錄事,為父守孝而遷居茅山之陽走馬塘,此後陳氏子孫繁衍,耕讀傳家,漸成鄞南望族。據《宗譜》記載,自北宋至明清,陳氏族中進士76名,任職地方官吏161人。宋徽宗敕封走馬塘為“忠孝里”,宋理宗賜額家廟“遺忠堂”。這正是“一清二正勛名振朝綱,四靖三清德望聞鄉里”,走馬塘在鄞南平原上堪稱一顆璀璨的明珠。

走馬塘距甬城19公里,傍依奉化江支流東江,山明水秀,碧水繞村。《走馬八景》有:柳塘春信、蕙江秋潮、團橋明月、筆架瑞雪、遺忠靈石、南堰曉風、同文弦歌、西隱晚鐘等,景色幽美,風景獨好。

如今,走馬塘村占地僅2平方公里,600餘戶1500餘人,鱗次櫛比聚居於四方河網圍護的古村中,東升橋、紫來橋、西沈橋、慶豐橋、團聚橋、後宅橋等溝通陸路往來,漫步村內村外,岸堤栽竹植柳,風水池植荷養魚,古木掩映,玉荷飄香,水村蕩然一片生機。如果有興穿越歷史時空,尋訪走馬塘曾經有過的屐痕,更是另有一翻獨特的風味。

陳露鄉故居

陳露鄉故居位居村南一幢保存完整的舊式木構樓屋。門前廊柱斗拱,天井敞亮幽靜,典型的江南三合院,只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陳露鄉是誰?但當你知道他是中國第一代留學博士時,想必會肅然起敬。陳露鄉(一名樹裳,自號甘露老人),生於1881年,30歲時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士木工程系,獲博士學位。舊時與日本首相白川和蔣介石常有交往。曾參加設計施工的有浙江海寧海塘、寧波靈橋、寧波寧穿路、奉化武嶺學校及本村“紫來橋”、茅山師範學校等工程。一生獻給工程建築事業。1948年病逝於走馬塘。如今陳露鄉故居依然保持著昔日的寧靜。

遺忠堂

走馬塘中心的老街石池頭北,有一座古祠莊嚴而典雅,雖經數百年風雨侵襲卻依然散發濃烈的江南民居風韻的宗祠——“遺忠堂”

“遺忠堂”前身為家廟,又稱“祖堂”,是走馬塘陳氏家族最早祭祖場所。陳氏一門忠烈,名振朝野:陳矜勤政愛民,興修水利:陳軒守詩書禮樂,墜忠孝節義:陳禾剛正不可,捨身直諫:陳曦清廉儉樸,嚴守法紀:陳概堅貞不屈,激昂陳辭:陳大寅城陷不降,與城同亡……如此可歌泣,精忠照乎日月,節義薄於雲天。宋理宗趙購為褒楊陳氏的豐功偉績,於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頒賜家廟為“遺忠堂“。匾額懸掛堂內,金光閃閃,光照千秋。十世陳塤又將影堂改祠堂,前後有明堂,堂前有照壁。今堂前立有清康熙七年(1668)的旗桿石。

走馬塘內宗祠林立,“遺忠堂”外,以及其它有“光裕堂”、“行五堂”“等宗祠,都蘊含著豐厚的宗祠文化和民族特色。

陳氏宗祠

坐落在老街西北的陳氏宗祠,是一座清民的硬山頂磚木結構建築物。祠坐北朝南,平面為二進五開間,東西三開間對稱幣局,全長50米,寬約24.6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重修後的陳氏宋祠,高堂梭宇,棣萼聯輝。門庭懸“陳氏宗祠”匾額,兩柱書“直聲振趙宋、忠節耀朱明”楹聯,氣壯山河,威震神州。

祠有天井、廂房及祭廳,肅穆莊嚴的祭廳,紅燈高掛,妖饒分外。廳中央懸“遺忠堂”匾額,光彩照人。額下掛走馬塘始祖北宋明州知府陳鈐畫像,屏風后祀歷代先祖神位。“忠孝里”和“陳氏76位進士名諱”的匾額懸掛大梁兩側。柱刻“祖孫三學士、父子二侍郎”、“大宋賢良地、皇親結義家”等楹聯,猶如一盞盞前進的燈塔,鞭策著一代代陳氏後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此外,祠內還藏著明清的“棲英書舍”、“警枕小莊”等珍貴文物及走馬塘村發展史圖片。

泉公祠

在碧波猗漣的君子河邊,有座宏偉莊嚴的古祠堂——泉公祠。據載泉公祠始建於南宋淳七年(1247),現為清代建築,大門朝西臨河,祠額書“泉公祠”三字,遵勁有力,入祠粗大的柱礎頂著高大的祭廳,氣勢非凡,祠內紅燈高掛,莊嚴肅穆,祭廳中央懸“光裕堂”匾額,兩側懸“瑤池冰心”和“節孝”匾各一塊。“瑤池冰心”匾為同朝官員所贈,讚許進士出身官至寶模閣直學士的十世正肅公陳琦,其情操之雪竹霜柏,有吹不到壓不垮的高風亮節,皆為後人楷模。兩廊木雕人物走獸花鳥,栩栩如生,讓遊覽者留連往返。

瞻袞堂

穿過狹窄的流淌著明清遺風的街巷,抬頭走過刻有磚雕“別有天”奮字型門樓,豁然可見一座風格典雅的明代古建築——“瞻袞堂”。

瞻袞堂 建於宋元時代,由十三世觀孫公為紀念先祖陳禾所建。明嘉慶二年,堂慘遭火焚。20年後,陳文立兄弟仕義倡議捐資重建。四周築牆,堂前鋪荷花石板,諸紅木柵欄大門,壁豎嘉慶二十二年重建贍袞堂捐資碑。堂內紅燈高掛,金光閃閃的“贍袞堂”匾額懸掛廳堂梁下,兩壁掛著10餘幅清代描繪的陳氏祖宗身甲官服的畫像。畫像工筆重彩,神態安詳,栩栩如生。堂內珍藏著一套十三冊《四明走馬塘陳氏行五房譜》,彌足珍貴。

中新屋大院群

穿過進士村石牌坊,越“紫來橋”北行,舉目一幢幢屋角飛檐高牆森森,風格典雅的中新屋大院群錯落有致地掩映在村落東北隅,北靠護村河小橋流水,南臨君子塘荷花綻開,古老的走馬塘呈現出一派江南水鄉獨有的神韻。

始建於清代中晚期的中新屋大院群,為村內數十幢大院群中最大的毗連式大院。院群廊軒層層,甬道縱橫,占地近4000平方米,男女老幼數十戶,共享五個天井,採擷日月光輝。大院南開門四道,迎面是一塊2畝余的荷花池。兩座近1米寬的田丁步橋,微微弧度,橫跨水塘南北,“出於泥而不染”的荷 花,是為走馬塘的“族花”。每到初夏,池中荷花盛開,亭亭玉立,水面倒映房舍飛檐,其景令人陶醉,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就連天上神仙過境也為之感嘆!

走馬塘

從奉化西塢至鄞縣翻石渡,有一條南北走向寬約5米,長達20餘里的臨河直塘。塘內是碧波悠悠的君子河,塘外是通寧波城外波濤滔滔的奉化江。這條已有千餘年歷史的河塘,一直是鄞南茅山部分村莊和奉化西塢溝通州治縣治的必經之路。唐代,兩浙兵馬轄張仁皓騎從往來於此,故被人們稱為富有傳奇色彩的走馬塘。走馬塘,又稱先生塘。南宋嘉定年間,吏部侍郎陳塤在塘邊植柳種竹,荷熒擒魚,出沒隱映,人稱君子河。舊有聯句,謂:“先生塘蔭先生柳,君子河開君子花。”塘上有西隱庵及半路涼亭。今塘堤尚存,風韻依舊。

走馬塘老街

走馬塘老街東起阮家弄,西至涼亭腳下航船埠頭。這條街原是姜山至奉化江口、溪口和斗門橋的必經之路。街上店鋪林立,為鎮上經濟貿易中心和農副產品集散地。每逢市集,埠頭拴滿船隻,街上人頭擠擠,奉化蓴湖的海鮮,茅山的竹木,斗門橋的魚蝦,走馬塘的菱藕,以及瓜果蔬菜,無不在此會聚集散。老街東西走向,石板路面寬約5米左右,全長約120餘米。店鋪為坐北向南或坐南朝北,多為二層樓房,磚木結構。相傳在清代中晚期已初見雛形。房屋底層臨街為商店,二層多為住宿,商店與商店相連,中間留人往來。商業鼎盛時期,街上有商鋪、手工店、作坊等各種類型齊全的大小商號約50餘家。其中有遠近聞名的“養心堂”、“慶余堂”藥店,“源順”、“森泰”南貨店,“大生”、“大昌”廣貨店,“崔氏”、“成康”鹹貨店,“三泰”、“一大”米店,“阿友”、“阿宏”肉店以及其它銀樓、客棧、酒坊等,不勝枚舉。每年五月廿五日有稻花會,晚上家家在街上擺起祭桌,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走在今天的走馬塘老街上,仍依稀可辨當年的繁華景象,隱約可見千年古村老街的獨特風韻。

擂鼓牆門

在走馬塘老街,與陳氏宗祠毗鄰處,有一座古樸厚重的公祠,祠前諸紅色的牆門,兩邊矗立著一對明代雕造的石擂鼓,擂鼓高約一米,似乎在迎接遠方的客人,這就是被人們稱為慕川公祠的擂鼓牆門。

慕川公祠始建於明代,重建於清代,前後天井,穿堂式的廳堂,連三進。每進廳堂兩邊各有廂房五間,占地面積約3000多平方。後二進因年久失修廢圯。堂前階石尚在,舊跡可尋。歷400多年風雨侵剝,擂鼓牆門仍保持著古樸的風韻,風彩不減,祠前擂鼓雄風依舊,似乎在娓娓近述著當年走馬塘的輝煌。

浙東第一窗

穿梭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石花窗就有40餘扇,其中有八仙過海、劉海戲蟾、鳳戲牡丹及磚雕“別有天”等。尤其是泉公祠後一條小弄堂內的一雙扇石花窗,吸引著眾多遊客駐足觀望,依依不肯離去。雙扇仿木石窗,刻於清代中期,鑿刻玉壁花紋,石窗開啟自如,妙不可絕,為罕見之作。

團橋

團橋,是一座在村西橫跨君子河的古石橋,為昔日走馬塘水陸兩路去縣城和京城的主要出入口,從茅山過十里走馬塘的陳氏遊子皆由此進村。橋為宋福王郡馬孟誼公所建。相傳,一次他返鄉祭祖,追溯祖宗,有尚書、翰林、大夫、學士,惟獨少了一品宰相。於是就造了一座“團橋”,意為“團圓之橋”,團橋與君子河南泥橋、西奉化江邊慶豐橋,每橋一“口”,三橋成“品”,勉勵後代出一品當朝宰相。橋東有民國十五年建的與溪口蔣氏豐鎬房相似的中西合璧的石庫門“慈隱堂”,橋西有裔公祠,祠前有“節孝”牌坊2座,今蕩然無存。一晃700多年過去了,每當皓月當空,走馬塘的後人,圍坐橋上賞月觀景,縱古論今,談笑風生,獨有一翻情趣。

同文國小

過團橋,悠悠步入走馬塘國小的嶄新校舍,一陣陣嘹亮的歌聲和郎郎的讀書聲迴蕩在校園,這就清末的同文國小遺址。 立校園,浮想聯片,走馬塘陳氏先賢桑辛辦學的身影仿佛又重現眼前。宋代陳禾創辦“東湖書院”、“陳侍郎講舍”,在族在設和熟義熟,啟蒙子弟,明清時建”棲英書舍“和”“警枕小莊”。宣統二年(1909),在私熟還相當盛行的時代,陳宗彝等四士紳發起創辦“同文國小”,散播現代文明。豎立在兩成庵前的《幕修校舍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校址初設在陳裔公祠,1939年又添辦高級班,率先成為天然鄉中心國小(即現在的起馬塘國小),近百年來,校園走出成千上萬名學子,有的還成為國家的棟樑。懸掛在校辦公室內一面面鮮艷的綿旗和一張張紅色的獎誹狀,就是桑辛辦學的最好見證和最大的褒獎。

百年診所

在碧波猗的蟹肚臍池塘連,有一座花園式莊園,這就是在鄞奉一帶被人們稱為“陳半仙”的著名老中醫陳松濤的私人診所,也就是寧波地區保存最完整的百年私人診所。推門走進小小的院落,一股清靜優雅之氣撲面而來。房邊一株巨大的百年“十大功勞”樹,傲然挺立,直衝雲天,世上罕見。園西單層歇山頂的“貽谷堂”,堂下懸掛著民國教育部長宋家驊贈陳松濤孫陳君博、陳隆寶兄弟倆的“兄弟學士”匾額,室記憶體八仙桌 、單背椅等什物,一派儒醫風采。後院二樓為“涵碧廬”書樓和居室。院東劈有“守掘園”,壘假山水池,遍植竹木、芭蕉、藥草和花卉。其墓有石刻《漁樵耕讀走馬塘》圖,概括了千年古村的特徵,是浙東水鄉民族風情的縮影。

濟安水龍會

從中新屋大院群沿荷花池西行至老東窗門,有一處簡陋低矮的古建築,黑色的木柵門,令人醒目。房子雖很不起眼,但它卻是千年古村的守護神,保走馬塘一方平安的——“濟安水龍會”。

“濟安水龍會”,由陳松濤等發起創辦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濟安含“同舟共濟,永保平安”之義,置存國產消防龍二枝。1928年,村中數名熱心公益士紳輸襄概助,在上海購得人力謗浦水龍大小各一枝,還添置了水帶、太平斧、煤油燈、長梯、急救藥箱、水桶等配套設備。(此龍又稱洋龍,由英國怡和洋下屬的機器製造公司生產,在寧波地區屈指一首,現被保存在上海消防博覽會)。

進士村石牌坊

遠遠望去,一座雄偉壯觀的石牌坊高高矗立在村口走道上。這座四柱石鼓擁抱歇山重檐的石牌坊,雕刻精美,通休素潔。坊高10.6米,通闊9.8米。坊額鐫“中國進士第一村”,柱刻楹聯:“君子河忠孝里棒制誥煌煌千百世留芳俎豆,中丞第內翰家賭人文濟濟億萬年接武箕裘”、“一清兩正遺風遠,四靖三文世澤長。”氣勢雄偉的石牌坊與清雅秀氣的“進士亭”隔路相望,交相輝映,成了走馬塘的一道新的亮麗風景線。

關岳殿

關岳殿坐落在陳氏宗祠西側的水閣樓,水閣樓三面環水,風景獨好。登樓觀景,可南望西江水岸田野陌阡,西眺奉化江漁帆點點,北觀茅山茹峰亭日落餘輝。殿西是君子河埠頭,從此下船可篤悠悠地駛入城內,又可轉運河水道,上京趕考一路春風得意。水閣樓古為驛站,南北月洞門,樓上設關岳殿,塑關公岳飛神像,供遊客參拜。樓下設茶缸橙椅,施茶水草鞋,以方便可往行人。

西隱庵

在走馬塘去茅山的路上,有一座黃牆紅瓦的 建築掩映在翠竹叢中,那是始建於300年前的西隱庵。西隱庵三面修竹,景色幽美,庵門高懸匾額,夕陽西斜,更顯光彩奪目。庵建有大殿和廂房,占地約300平方。大雄寶殿塑釋迦牟尼及觀世音坐像,案桌供水果糕餅,常年煙霧繞繚,香燭通明。據載:西隱庵,初名香花庵、十方庵,(俗名半路庵),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庵規模宏大,金碧輝煌,有庵田60餘畝,至民國尚剩庵田20餘畝。庵中禪定師傅已相傳五代。今年90歲高齡的雲德師傅,在庵中修行多年,與毛翼虎先生為同窗好友,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今庵中主持釋靜陽,畢業於佛學院,近又新建“三聖殿”,四方香客雲集,庵堂佛聲徊盪,晨鼓暮鐘響徹雲霄。

靈隱廟

靈隱廟(俗稱茅山廟),坐落於風光秀麗的茅山茹峰亭下,左右青龍白虎兩小山護圍,迎面是田野陌阡的千畝畈。廟宇掩映在松柏翠竹叢中,景色獨幽。廟始建於唐乾附年間(875——888),黃巢起義時,鄉人利用唐兩浙兵馬轄張仁皓騎從往來走馬塘之威望,以避戰禍,立廟於花石山祀之。宋紹興元年(1131),遷廟於茅山茹峰亭下。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廟毀又重建。廟建築宏偉,氣勢昂宇,七間連三進,造形仿寧波城隍廟。門樓古樸莊嚴,樓前兩隻荷花池,兩根棕紅色的旗桿高聳雲天,一對高大的石獅子置立廟前(此石獅全縣僅兩對,一對縣衙門,一對茅山廟),門樓兩側泥塑衙門公差,橫眉怒目,手待鐵鏈簽牌,呈命捉拿案犯之勢。中門置石擂鼓一對,大門三扇彩繪神像,中門繪陳叔寶、尉遲恭。進中門有戲台天井及兩廂樓。戲台外脊為張口雙龍,前檐兩角高高翹起,台頂為螺旋頂,上嵌銅鏡,有餘音繞樑之妙。天井至前大殿,兩台階中金介石刻有麒麟送子圖。殿前古木參天,寶爐縈煙。中殿懸“敕封惠孚候”額,額下祀唐兩浙兵馬轄張仁皓。東為“龍王殿”,祀龍王菩薩,西為“子母殿”,祀送子娘娘,神形態生動,栩栩如生。後大殿設娘娘房及神之臥室。上世紀四十年代,為茅山師範校舍,現為茅山中學。今廟已拆,尚存石獅子一對。

普安寺

普安寺廟 普安寺廟

普安寺坐落於茅山南麓,四周古木參天,蒼翠挺秀,又有清流碧波,映帶左右,風光無限。寺始建於梁乾化二年(912),初名茅山院。治平元年(1064),宋英宗賜額“普安寺”,俗稱第一寺。普安寺山門有端莊古樸的牌樓名叫“鎖翠關雲”,樓下懸掛著四川節度使陳鑰題詞的“南來第一山”匾額,山門有彌勒殿和天王殿,寶殿前有千年銀杏兩株,高十餘丈,數人合圍,亭亭對立,參天擎雲,謂鄞南靈秀之所萃。大雄寶殿共七楹,深五文,廣八丈,中為釋迦如來,高丈余,左為文珠,右為普賢。佛像雕塑精良,慈祥莊嚴。佛像背後有觀音海島圖,善才龍女及二十四海神,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大殿後是藏經閣、念佛堂。旁殿有三聖殿即三茅兄弟供像、觀音殿等等。

普安寺歷經千年滄桑,幾經變遷重建,直到1916年,重塑了大殿內全堂佛像及觀音海島圖,並於大殿後建千佛閣,終因戰亂未能實施。1935年,普安寺進行最後一次修葺,並有新的擴建。著名畫家王震等繪以羅漢圖以贈,林森書匾額。寺內原有千餘斤之銅鐘,據傳精鑄於日本,為錢唐胡氏敬助。寺後有宋代古井,山頂有如峰亭,山腰有天一閣主人明故兵部右侍朗范欽墓。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一場大火將寺宇燒得只剩殘牆斷壁。今尚存寺後宋代古井一口。

二靈山御史墓

在風光秀麗的東錢湖二靈山 二靈寺西邊的山坳上,有一座宋代古墓,墓背依二靈山,與二靈塔、二靈寺三者成倚角之勢。墓座北朝南,呈橫長方形,長約8米,寬約5米,半圓形墓頂,碑刻“宋文介公陳禾之墓。墓道松柏蒼翠,綠草成茵。湖岸四柱沖天式廿字石牌坊,氣勢雄偉。

陳禾,字秀實,北宋末南宋初人。元符三年(1100)考中進士,受宋徽守器重,任監察御史和殿中御史、右正官,時宦官童貫當道,權傾一時。陳禾反對童貫禍國殃民之策,一次在金鑾殿與之爭執,宋徽宗拂衣而起,陳禾急忙拉住徽宗龍袍,不料用力過猛袍裙破碎,陳禾直言不諱;“諧下不惜碎衣,臣不惜碎首”,後被罷官返鄉。在東錢湖二靈山築二靈山房(二靈禪寺前身),創“東湖書院”、“陳侍郎講舍”,著書立說,有《易傳》、《春秋統論》、《文集》等。宣和五年(1123)又官復原職,召至為御史中丞。建炎三年(1129)八月病故,葬於東錢湖二靈山。嘉定二年(1209)追贈中大夫,諡文介。紹定二年(1229),追贈穎川郡公。傍有其子紹興八年(1138)進士,官至禮部尚書的陳曦墓。周邊有郡馬陳公新墓及孟六宣教公新墓。一晃600多年過去了,明代重建的宋文介公墓及陳民墓圓已毀於一旦。1986年秋,走馬塘支脈寧波倉建陳氏第十九世孫俊伯於遺址重立宋陳文介公墓碑。此後,一批又一批的走馬塘陳氏後裔上二靈山焚香祭祖,緬懷先輩,文介公捨身直諫,名垂青史,動感天地,長歌當泣。明董琳題文介墓詩曰:

湖東山色翠嶙峋,文介佳城近水濱。

細雨落花啼虎豹,淡煙荒草臥麒麟。

犯顏只欲除奸黨,碎首無慚烈藎臣。

淺陋亦叨風紀職,敢將忠鯁繼前人。

走馬塘人傑地靈,物埠民豐,曾為里鄉駐地。明清建築眾多,人文景觀遍布,文化積澱豐厚,是一塊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隨著古村旅遊業的開發,必將放射出鮮艷奪目的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