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歸屬
屬於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自然情況
鎮政府駐英額門村,人口1.66萬人,面積279.6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英額門;22個村委會:樺樹哨、北山、丁家街、永勝、柳木橋、孤山子、張家堡、新民屯、轉彎河、英額門、長春屯、幸福、椽子溝、新堡、大石頭溝、砬子前、灣龍背、大林子、永安堡、崔莊子、福民屯、轉湘湖。
和珅故里的邊門風情
清乾隆朝巨貪——和珅的名號可謂家喻戶曉,但人們熟知的多是他的“今生”,陌生的是他的“前世”。這名炙手可熱的權臣祖籍英額峪,即現在的遼寧撫順清原縣英額門鎮,和珅的祖輩皆為清朝功臣,英額峪的青山秀水是和珅家族起步的吉祥福地。
如今的英額門鎮不過是一個依山傍水的普通村落。初冬時節,暮色漸沉,寒鵲紛飛,裊裊炊煙。行走于田間地頭,若落步較重,未被冰雪凍硬壓實的黃色泥漿會被擠壓而出,由鞋縫滲入,冬日的刺骨寒意將瞬間涌遍全身,這就是和珅的家鄉,當年柳條邊牆的一處重要關口,鳥獸出沒的皇家獵場……夕陽里,一棵存活百年、枝椏虬勁的古榆樹默然獨立,山野寂然、風聲稀微,時光似乎也悄然停駐。在英額門,也許路邊一處極不起眼的小院落,便是和珅家族的祖宅遺址地。隨便找一路人閒談,他沒準就會說出與額亦都(清朝開國功臣)、額爾德尼(老滿文創立者)等當地歷史名流的血脈淵源。乾隆東巡時,曾幾次親臨英額門,並留下御賜詩篇,“我進英額凡兩度,興京近矣懷生欣。”能讓游罷萬水千山、一生閱事無數的乾隆皇帝萌生故園情思,以至流連忘返之處鮮寡罕有,英額門鎮的獨到魅力究竟在哪裡呢?
“英額”三譯:柳樹邊門、鹿多之地、白花盛開
“英額”是滿語,但翻譯成漢語卻有三種截然不同的版本。清原縣旅遊局副局長鬍建平的解釋是,所謂“英額”是指柳樹多的地方、鹿多之處,而清原縣檔案局副局長、對清原歷史了如指掌,已出版數本專著的康喜鵬則認為“英額”是盛開的白花,那么,哪一種解釋最符合實際呢?查找清原歷史,翻看有關英額峪的文字記載,會發現這三種解釋均能自圓其說,並能由此揭開一段段昔日風情掌故的如煙往事。
稱“英額”為柳條邊門確為實情。柳條邊是滿清貴族為保護其所謂的“龍興之地”,獨占東北經濟特權所設定的封禁界線。這條界線禁止邊外人員進入盛京地區,也禁止邊內人員進入邊外圍場。據康熙年間楊賓所著《柳條紀略》載:“今遼東皆插柳條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之竹籬,而掘壕於其外,人呼柳條邊。”其實柳條邊是一條標誌禁區的柳條溝,修築方法是挖一條深八尺、上寬八尺、底寬五尺的大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內側,夯築成一條一米多寬、三尺多高的土堤,上種柳樹條子,以防行人車馬跨越。柳條邊分為老邊和新邊,呈“人”字形。老邊是順治時期所築,交匯點為威遠堡,西南到山海關,東南到鴨綠江。開原市威遠堡以南地區稱邊里,開原以北、以西、以東稱邊外,這就是邊里和邊外之稱的由來。新邊是康熙時期所築,由威遠堡北上直至吉林省境內。
清原境內的柳條邊牆有80.5公里,跨越5個鄉鎮,是清代2000多公里柳條邊牆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在這一段上,共設有16個邊門,控制著柳條邊內外的樞紐要道,其中,英額門是柳條邊16個邊門之一,它地處險要,是盛京通往吉林的要衝。史載,英額門為磚石結構,坐西向東,南北三大間:中間是大門洞,可以通車過轎出入行人,兩邊是耳房,東屋住巡差,西屋為囚室,門樓上高懸“英額邊門”匾額。由英額邊門到英額門鎮,可視為一種歷史的承繼關係。不過,若將“英額”譯為鹿多之地也能說得通。據《清原縣誌》記載,英額邊門東、南的崇山峻岭,方圓260公里均為皇家狩獵場,專供皇室狩獵遊玩。每當冬至時節,京城皇族便到獵場征繳供品,盛京府在英額門專設了捕狩獵兵1300餘人,這些獵兵攜帶氈墊、帳篷、糧草進山捕獵,所捕獵物全部進獻給皇室。 康喜鵬稱“英額”為“盛開的白花”可能是不附帶任何歷史內涵的直譯。“滿語中的‘英額’指的是當地山野盛開的白花,這些花現在也常見,如暖木條花、臭李子花等。清原一帶很多地名都是滿語的音譯,比如附近的南雜木、北雜木,不是說這裡林木品種繁多,‘雜木’是滿語,實際上指的是‘刺梅果’。”康喜鵬解釋說。康喜鵬是清原縣蒼石鄉上大堡村人,對家鄉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頗有研究。用他的話講,清原一帶的所有地名都不是隨便起的,都有“講究”,而這種“講究”恰是一個地區厚重歷史積澱的外在表現。“為什麼我們這裡叫‘清原’?這都是有講究的。清原本屬於新賓的一部分,後來從開原、西豐、鐵嶺等周邊地區分別劃出一小塊才拼成現在這個地區。當年給這一新地區起名時,奉系軍閥三大巨頭張作霖、楊宇霆、常蔭槐各執一詞。楊宇霆起名叫‘薩東縣’,因為這裡在撫順薩爾滸以東,故名‘薩東縣’,張作霖不同意,說清朝都已經亡了,怎么還能用滿語起地名?常蔭槐提議起名為‘渾河縣’,因為這裡是渾河的發源地,張作霖一聽連連搖頭,反駁說,這裡經常鬧鬍子(土匪),還起名‘渾河縣’,想‘渾上加渾’呢?最終,粗通文墨的張作霖拍板起名為‘清源縣’,顧名思義‘正本清源’。但不久發現,山西也有一‘清源縣’,為避免重名,遼寧的清源縣的‘源’去掉左邊的‘三點水’,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清原縣’的地名由來。” 康喜鵬講家鄉的歷史是張口就來,“我們這裡有‘御花園’、‘水晶宮’、‘暖泉子’等諸多奇異地名,這都是有來頭的,如果讓當地老百姓給你講,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很多故事都不是純虛構的,而是由真實的歷史演化加工而成的。”
600年大榆樹見證和珅家族發跡史
現在一些歷史小說,稱和珅出身寒微,是靠阿諛奉承爬上高位的,這絕非客觀之論甚至是一種謬傳。和珅貪贓枉法不假,但此人辦事機敏、智謀超常,是貪官亦是能臣。至於他的祖輩出身,雖談不上如何顯貴,但屬於清廷的功臣系列,而英額峪,正是和珅家族的起家之地。
努爾哈赤在稱汗建國(後金)前,發動了統一女真族各部落的戰爭。戰爭初期,努爾哈赤把自己管轄的居民編劃成若干個固山,每個固山的首領叫固山額真,固山下設若干個甲喇,每個甲喇的首領叫甲喇額真,甲喇下設制若干個牛錄,牛錄的首領叫統領。和珅的祖先居住在建洲二甲喇,《遼東古蹟遺聞》記載,渾河上游的清原英額峪當時被編為二甲喇。努爾哈赤稱汗建國後,把固山、甲喇統一改編為八旗,英額峪被編入正紅旗,但由於人們叫得口順,多年後仍有人稱英額峪為二甲喇。二甲喇一個叫尼牙哈納的青年獵人倍受多爾袞喜愛,因他武藝高強且精明伶俐,因此,尼牙哈納被多爾袞常帶在身邊不離左右。經多爾袞舉薦,尼牙哈納被皇太極封為英額門兵馬統領。1641年皇太極巡視英額門時,尼牙哈納的一身好武藝令皇太極驚嘆不已,便賜封尼牙哈納為巴圖魯(勇士),並授三等輕車督尉世職。尼牙哈納在英額門盡忠職守40年,年邁辭官時,其子阿哈頓色世襲了尼牙哈納的英額門兵馬統領和三等輕車督尉職務。康熙年間發動了攻打準噶爾的戰爭。因前線兵力不足,阿哈頓色帶領英額門部分兵馬支援前線。在征戰準噶爾的戰場上,阿哈頓色戰死,後被康熙皇帝追封為巴圖魯。阿哈頓色的兒子爾善世襲其職。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到興京永陵祭祖,後到英額門皇家圍場行圍狩獵,爾善有幸見到了康熙皇帝。在半個月的狩獵活動中,康熙發現這個爾善不僅聰明能幹,而且武藝不凡,心中頓生喜愛之情。返京時便把爾善帶進京城。從此,這一家族就從二甲喇英額峪遷至北京,爾善也成為康熙皇帝麾下的一個貼身侍衛,不久,爾善的兒子常保出生。20多年後,爾善告老辭官,兒子常保同樣世襲了三等輕車督尉一職。乾隆下江南時,常保隨行保駕到福建。因福建封疆大吏無作為,乾隆下令改政,常保被提升為福建省兵馬副督統。乾隆十五年(1750年)常保的兒子在北京出生,這就是後來清朝歷史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和珅!和珅榮升為一代權相後,可曾回鄉祭祖?康喜鵬說他曾就此歷史懸案親自向清史專家閻崇年討教過,閻崇年說:“乾隆去過英額峪,還題過詩。和珅是乾隆寵臣,是很有可能隨駕陪伴的,但小說可以虛構,寫到歷史裡就必須有詳實考證了,僅就我掌握的資料,沒發現有和珅回鄉祭祖的文字記載。” 如今到英額門鎮探訪和珅家族的遺蹟,幾乎是片瓦難尋。當地人只能籠統一指,“這片村子都是,哪家都有可能是原址!”只有一棵樹齡約為600年的古榆樹無言見證了和珅家族的發跡史。
記者眼前這棵古榆樹高約30米,獨立於冬季的田野上,枝杈橫生似血脈賁張,需十幾人手拉手方能合攏的粗大樹身纏著村民祈福的紅線,地面上依稀可見香火痕跡。英額門鎮的高大姐回憶說:“我小時候,這棵大樹上經常盤著一條碗口粗的大長蟲(村民對蛇的形象稱呼)。我奶奶活了80多歲,她小時候就有這樹,這樹少說也活了600多年了,前幾年,這樹還被雷劈了一下,斷了個杈子。”記者走近觀瞧,發現枝杈的斷口處一片焦黑,有明顯的燒灼痕跡。
高大姐認為,這棵樹是英額門鎮和珅故里為數不多的歷史遺蹟之一。她說這樹很神,以前這裡有座廟宇叫長壽寺,就是圍繞這棵大樹修建的。有人砍樹,樹身竟流血,砍樹人驚駭不止。除古榆樹外,英額門村村部的一處滿是灰塵的庫房裡還存有一清代古鐘。看門的趙師傅感嘆說:“這要不是我看得緊,前幾年這鐘就被人偷走當廢鐵賣了,說能賣300多塊呢!”如何借和珅的知名度,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清原縣旅遊局副局長的胡建平有一套成熟的想法,“現在每年到清原來漂流的人達60多萬,在漂流的黃金時節,包括漂流、住宿、餐飲等,當地旅遊產業的收入相當可觀。英額門鎮離紅河谷漂流地很近,也就一小時左右車程,這60萬人中哪怕有五、六萬來英額門鎮,買點土特產,看看當地風光,這對英額門鎮的經濟發展將會產生多么大的促動?我們肯定要推出‘和珅故里游’這一旅遊路線的,但這幾年要對該地的旅遊景點進行認真設計,而且要推,就推出一個系列,將漂流、和珅故里、柳條邊門遺址乃至將來在附近修建的大型滑雪場全部連在一起,不開發則已,一旦開發就要一鳴驚人!”胡建平展望道。
英額門鎮盛產名貴中草藥
英額門鎮人傑地靈,除了顯赫一時的和珅家族,清朝開國功臣額亦都、老滿文創造者額爾德尼等歷史名角都是當地人,額亦都的後人遏必隆還是康熙年間的朝廷重臣。日本侵華時,抗聯三師在這塊土地上與敵浴血奮戰,抗日英雄王仁齋、周建華、柳萬熙血灑疆場。解放戰爭期間,東北戰場著名的雙喜嶺戰役就爆發在清原的群山之中,英額門鎮是主戰場。
英額門鎮依山靠水,盛產包括龍膽草在內的各類中草藥,山參、園參、牛黃、鹿茸、林蛙、蝮蛇、五味子等名貴中草藥遍布英額門鎮的山山水水。此地的山野菜資源很大,蕨菜、剌嫩芽、猴腿等大量出口,山果類資源山楂、山梨、山葡萄為釀灑的上好原料,野生菌類蘑菇、木耳更是當地的珍品土特產。
當地人講,夏秋之季,城裡人經常開車到英額門鎮來玩。城裡人自帶酒水,用鐵鍬在英額門鎮的小河邊挖個坑,支張小網,一會工夫就能撈到滿滿一盆“白翎子魚”、“花璃棒魚”,生火一煮,香飄十里令人口舌生津,玩一天吃一天,不算油錢,花費滿打滿算100元頂天,這是千金難買的田園之趣,山水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