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英文:King George V School,簡稱KGV,V讀作five)是香港英基學校協會屬下的其中一間男女校,位於九龍城區的何文田天光道2號,總面積41,278平方米。

簡介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作為英基學校之一,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並不跟隨香港主流教育制度;教學語言為英語,學生人數約1,700名,大部分為九龍居民。學校另設有特殊需要組,協助殘障學生

歷史

歷史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是英基學校協會歷史最悠久的一間。它的前身是1894年開幕、位於彌敦道136號的九龍書院(Kowloon College),後來更名為九龍英童學校(Kowloon British School),1902年4月19日再易名為中央英童學校(Central British School),學生主要是居港英國人子女。原校由何東爵士捐贈興建,校舍為典型維多利亞時代建築,但亦因應香港氣候環境,建有寬闊走廊,高樓面和金字瓦頂等。該址由1991年7月19日起定為香港法定古蹟【5】,受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現改成古物古蹟辦事處辦公室。
至1930年,學校已經有超過300名學生;後來選擇搬遷到何文田現址。主樓於1935年5月15日由時任香港總督貝璐奠基,並以他命名為貝璐樓(Peel Block)。1936年9月14日新校正式開放。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學校被迫於1940年關閉,用作駐港英軍的醫院。日治時期學校被日軍占用為醫院,有謠傳指學校草地曾被用作亂葬崗。
戰爭期間學校損毀程度甚微,光復後被英國皇家空軍再度徵用作軍醫院。其中一名軍醫在禮堂入口上方的大理石刻上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人類衝突的戰場上從來沒有)一句,語出邱吉爾於1940年8月20日在英國國會一場著名演說。1946年夏季,學校重新開放,當時只有79名學生就讀。1947年起學校接受所有國籍的學生,並於1948年度學校頒獎禮時宣布改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以紀念學校主樓奠基時的英國君主喬治五世。
1979年,校方經過長期爭議後,決定成為英基學校協會旗下學校。
建築設施
英皇佐治五世學校共有9座教學樓,並設有25米游泳池、草地運動場、兩個戲劇排練室等設施。
課程
一直以來,英皇佐治五世學校跟隨英格蘭的教育制度。不過,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以及教育界對英國教育制度的質疑,普遍指英國教育制度已不適合現時的英皇佐治五世學校。經爭論後,學校將於2007/8年度改摒棄現時英國中學通用教育證書(GCSE)及通用教育證書高級程度(GCE A-Level)課程,改行國際學校畢業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制。
學校傳統
校訓與校歌歌名為Honestas Ante Honores,拉丁語意譯“誠先於榮”。學年年初的學校頒獎禮上,學校全體會合唱校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