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要說“十字軍”(Crusader)巡洋坦克,還得從“盟約者”(Covenanter)坦克談起。“盟約者”巡洋坦克從1937年開始設計,1940年設計定型,外形上類似A13巡洋坦克,裝1門2磅火炮(口徑40毫米)。懸掛裝置明顯為克里斯蒂式懸掛裝置,大直徑的負重輪非常醒目。這是英國軍方在考察了蘇聯克里斯蒂式的BT快速坦克後,做出的大膽決策。這一點也保證了“盟約者”坦克有良好的機動性。“盟約者”坦克的總生產量達1771輛。不過,“盟約者”坦克的裝甲較薄,火力也偏弱,加上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歐洲大陸已經戰雲密布,提高“盟約者”坦克的性能已經刻不容緩。“十字軍”巡洋坦克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籠的。
“十字軍”巡洋坦克從1939年開始研製,研製代號為A15,由納菲爾德公司領導下的幾家公司聯合製造。由於是在“盟約者”坦克的基礎上改進的,研製進度很快,1940年便研製成功並開始裝備英軍。總重20噸,平均每平方厘米壓重0.9公斤,裝甲厚24-49毫米,裝備1門40毫米(炮彈重2磅)火炮(後改為57毫米、炮彈重6磅的火炮)和1挺機槍。最大時速45公里,行程320公里,乘員4人。“十字軍”坦克在外形上很像“盟約者”坦克,說它是“盟約者”坦克的改進型也不為過。
車型系列
“十字軍”巡洋坦克於1940年初開始生產,到1943年停止生產為止,Ⅰ、Ⅱ、Ⅲ型三種坦克的總生產量達5300輛。“十字軍”巡洋坦克有Ⅰ、Ⅱ、Ⅲ三種型號。型號不同,在戰技性能上也有若干差異。“十字軍”Ⅰ型
是最初生產的型號,與“盟約者”坦克的共同點最多,戰鬥全重為19噸,乘員為5人。在結構上,它的最大特點是,除了有1個主炮塔外,在車體前部左側還有1個小的機槍塔,可以作有限的獨立轉動。
主要武器是1門2磅火炮,口徑40毫米。很明顯這樣的火炮口徑,其威力是很有限的,用這種40毫米火炮的穿甲彈不能擊穿德國的Ⅲ型和Ⅳ型坦克的主裝甲。彈藥基數為110發,主要彈種為穿甲彈。
輔助武器為2挺7.92毫米機槍,1挺是並列機槍,1挺是車體前機槍,裝在小機槍塔上,由專門的車體機槍手射擊。機槍彈的彈藥基數為5000發。此外,車內還有1挺對空射擊用的“布倫”輕機槍,但不是固定武器。還有一種近戰支援型的“十字軍”型坦克,稱為“十字軍”Ⅰ型CS巡洋坦克,其特點是用76.2毫米榴彈炮取代2磅火炮,彈種以榴彈和煙幕彈為主。
“十字軍”Ⅱ型
Ⅱ型是Ⅰ型的改進型,也稱為Ⅰ型的裝甲強化型。其特點是所有的裝甲厚度都加厚了6~10毫米,車體正面和炮塔正面焊接上14毫米厚的附加裝甲板。Ⅰ型和Ⅱ型的生產數量都不算多。Ⅰ型和Ⅱ型在外觀上的差別很小。
“十字軍”Ⅲ型
Ⅲ型“十字軍”坦克的最大變化是換裝了6磅(57毫米)火炮,炮塔也作了重新設計。不過,炮塔內的空間仍然很狹小,這也是在Ⅲ型上取消裝填手的原因之一。由於火炮的口徑增大,炮彈的彈藥墓數減為65發。輔助武器是1挺“比塞”7.92毫米並列機槍,彈藥基數仍為5000發。不過,即使換裝了6磅火炮,到了二戰的後期,其威力也明顯不足,這一點成為二戰後期“十字軍”坦克退出一線的重要原因。
動力裝置為“納菲爾德—自由”型Ⅴ型12缸航空發動機,位於車體後部動力艙內,最大功率由400馬力調到340馬力。即使這樣,其單位功率也達到了17.3馬力/噸,在二戰前期的坦克中名列前茅,成為“十字軍”坦克具有良好機動性的保證。
傳動裝置為“納菲爾德”定軸式變速箱。燃油箱布置在發動機的兩側。發動機的動力還帶動壓氣機和液壓泵。高壓空氣驅動操縱裝置和制動器,液壓泵帶動炮塔旋轉。不過,火炮的高低俯仰卻不用高低機,為自由擺動式,即炮長抵肩控制火炮的高低瞄準角。無疑,這種方式是很落後的。但是,動力-傳動裝置後置的布置方案,和蘇聯T-34坦克一樣,成為當今世界上主戰坦克主流的布置方案。
行動裝置採用了克里斯蒂式行動裝置,每側有5個大直徑的負重輪,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較高的單位功率、大直徑負重輪,使得“十字軍”坦克的最大速度達到了43千米/小時,在二戰前期的坦克中名列前茅。最大行程為160千米。
車體和炮塔以鉚接式結構為主。Ⅰ型各部位的裝甲厚度和傾角分別為:車體正面27毫米/7度,側面14+13毫米/0度,後面27毫米/0度;炮塔正面39毫米/9度,側面19毫米/40度,後面24毫米/25度。Ⅱ型的正面裝甲得到加強,車體和炮塔的正面裝甲厚度和傾角分別為32毫米/32度和51毫米/0度,炮塔的側面和後部的裝甲也適當加厚。不過,裝甲太薄,仍然是“十字軍”坦克的致命弱點之一。
“十字軍”坦克的變型車有:炮兵指揮車、指揮坦克、防空坦克、坦克搶救車、火炮牽引車、帶推土鏟的掃雷車等,數量很有限。
技術數據
建造數量5300重量19.1-20.1噸
長度5.97
寬度2.77
高2.24
乘員Ⅲ:3(指揮官,炮手,駕駛員)
Ⅰ、Ⅱ:4或5(+裝填手,前機槍手)
裝甲Ⅰ:26mm
Ⅱ、Ⅲ:32mm
主炮
裝備Ⅰ、Ⅱ:(40毫米),炮彈110發
Ⅲ:6磅炮(57毫米),65發
輔助武器
裝備:1或2挺BesaMG1
5000子彈(最多)
發動機納菲爾德
340馬力(254千瓦)
功率/重量17.2-18馬力/噸
懸掛Christie克里斯蒂
行程322公里
速度:
42公里/小時(公路)
24公里/小時(越野)
發展脈絡
英國的“巡洋艦”坦克在大戰前夕和大戰期間有兩條發展脈絡。第一條是卡頓去世前夕研製的A-9和A-10,用來替代過時的“維克斯”中型坦克。這兩個型號的坦克都曾裝備英國陸軍,正式名稱分別是“巡洋艦-Ⅰ”型和“巡洋艦-Ⅱ”型,採用維克斯坦克的傳統的懸掛系統,參加過法國、非洲和巴爾幹的戰鬥。但Ⅰ型的裝甲太薄,後者的速度太慢,在1941年以後逐漸退出英軍的第一線坦克。第二條脈絡是同蘇聯T-34型一樣使用克里斯蒂懸掛系統的坦克。這一系列興旺發達,出現了一系列有名的坦克,“十字軍”式是這一系列第二種投入實戰的坦克。說來有趣,英國人是從蘇聯人那裡發現克里斯蒂懸掛系統的。1936年,後來名揚北非的韋維爾將軍和負責指揮英軍坦克兵的馬特爾將軍應邀參觀蘇軍的演習,對BT系列坦克的敏捷留下極深的印象,決心弄到克里斯蒂坦克,就委託納菲爾德公司以購買拖拉機的名義,用了8000英鎊從克里斯蒂手裡買了最後一輛克里斯蒂坦克,後又購買了專利,於1937年9月製造出編號為A-13的巡洋艦坦克。其重量為14噸,用一台340馬力的汽油機,最高時速為48公里。英國陸軍在1937年12月採購了該坦克,正式定型為“巡洋艦-Ⅲ”型。後來又加厚了“巡洋艦-Ⅲ”型的裝甲,在炮塔四周安裝了裙板,變成“巡洋艦-Ⅳ”。這兩種坦克共生產了50輛,都編入第1和第7裝甲師,曾在法國和北非作戰。英國發現A-13性能不錯,決定以此為基礎,繼續發展,在1939年製成A-13Ⅲ型,官方名稱為“巡洋艦-Ⅴ”型,後被稱為“盟友”。但“盟友”不成功,機械故障太多,履帶太窄,從未投入實戰,只用來訓練。
英國陸軍繼續委託納菲爾德公司改進“巡洋艦-Ⅴ型”,在大戰爆發前夕製成Ⅵ,即“十字軍”式。“十字軍”式與A-13Ⅰ型一樣,也使用340馬力的星形氣冷汽油機,但裝甲厚度增至40毫米,裝有一門40毫米炮,最大時速為43.2公里,行程160公里,重量近19噸。1941年6月在北非沙漠投入實戰,反擊隆美爾“戰斧”的進攻。英國人發現“十字軍”坦克的速度高,懸掛系統優良,但故障太多,因故障而落入敵手的坦克比被打壞的坦克還多,它的裝甲也很薄,火力也太弱。英國人遂將之改進,把裝甲增至52毫米,用57毫米炮替換了40毫米炮,其近距火力支援型換裝了3英寸榴彈炮。改進後的“十字軍”式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一直是“沙漠之鼠”第7裝甲師的主力標準坦克。德國人和義大利人對“十字軍”坦克的機動性歆羨不已,義大利還試圖仿製“十字軍”坦克。英國共生產了5300輛“十字軍”坦克,占戰時英國坦克總產量的19.6%,1943年起改作訓練車。
激戰北非
“十字軍”巡洋坦克主要用於北非戰場。1941年6月,“十字軍”巡洋坦克首次投入北非沙漠戰場,反擊隆美爾的“戰斧”作戰行動。英軍的坦克兵調高了“十字軍”坦克發動機上速度限制器的上限,使坦克的最大速度高達64千米/小時。在二戰初期,這簡直就是“飆車”!使“十字軍”坦克速度快的優點“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英軍的坦克兵對這一點非常愜意,引為自豪。不過,“十字軍”坦克的發動機故障太多,常常因冷卻系統的風扇故障和空氣濾清器故障而“拋錨”。所以,“落入德軍手中的‘十字軍’坦克比被打壞的還多”。後來,在增強了裝甲防護和改進了發動機之後,情況要稍好些。在阿萊曼戰役之前,“十字軍”坦克一直是“沙漠之鼠”英軍第7裝甲旅的主力坦克。其間,在英軍發動的“十字軍作戰”攻勢中,儘管英軍擁有坦克數量上的優勢,重創了德意軍團,但狡猾的隆美爾善於集中兵力,聲東擊西,也給英軍坦克以重大打擊。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而由“十字軍”坦克改裝的76.2毫米自行火炮則在戰鬥中有不俗的表現。
到了1942年末的阿萊曼戰役時,英軍坦克“唱主角”的已是M3“格蘭特”中型坦克和M4“謝爾曼”中型坦克,“十字軍”坦克已退居二線,只有改裝成76.2毫米自行榴彈炮的“巡洋坦克”還活躍在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