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花
苦楝花(學名:Melia azedarach),藥用部位以植物的花入藥,功效分類 清熱祛濕藥;殺蟲藥;止癢藥。苦楝花產於四川、甘肅、雲南、貴州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苦楝花
- 拉丁學名:Melia azedarach
- 界:植物界
- 科:楝科
- 種:苦楝花種
- 分布區域:四川、甘肅、雲南、貴州等地
形態特徵
苦楝花1.楝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複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分布情況
分布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用價值
苦楝花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主治:清熱祛濕;殺蟲;止癢。主治熱痱;頭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藥方選錄
1、治痱子瘙癢:苦楝花不拘多少,焙乾,搗羅為細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許,研勻。日頻敷之。(《聖濟總錄》)
2、治頭癬:苦楝花適量。研細面,用鮮肉湯和白酒調塗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藥材來源
品種考證
《植物名實圖考》:“楝,處處有之。四月開花,紅紫可愛,故花信有楝花風。”
藥材基源
楝科植物楝MeliaazedarachL.和川楝M.toosendanSieb.EtZucc.的花。
產地溯源
產於四川、甘肅、雲南、貴州等地。
採收儲藏
4-5月採收,曬乾、陰乾或烘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