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鎮

若羌鎮

若羌鎮位於218、315國道交匯處,為若羌縣人民政府駐地,周邊分別與鐵乾里克鄉、吾塔木鄉相鄰,行政面積5.6平方公里。鎮轄文化、團結、勝利三個社區,均成立於1984年,轄區內有行政企事業單位105個(其中重點單位23個),常住總人口9334人,分別由維、漢、回等15個民族組成,其中:農業戶籍1351人,非農業戶籍7983人。

基本信息

若羌概況

若羌縣宣傳文化中心和樓蘭文物陳列館、礦產資源展覽館、紅棗產業發展展覽館以及全疆最大的紅棗加工企業樓蘭紅棗公司均在我鎮轄區,最引人注目的商業步行一條街以及新建的樓蘭生態文化廣場雕塑及音樂噴泉為城市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提升了城市品位。 若羌鎮位於縣境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地處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東南緣,阿爾金山北麓沖積扇中部,北接鐵乾里克鄉駐地,東與鐵乾里克鄉薩依巴格村,果勒吾斯塘村、博斯坦村相鄰,西臨若羌河,南面是阿爾金山北麓山前沖積戈壁地。鎮區呈正立的瓶形,有勝利路、團結路、環城西路、建設路、文化路等主要街道。315、218國道過境。

歷史沿革

鎮以若羌縣而得名,1984年設若羌鎮。1985年,城鎮面積2.4平方千米,有1272戶,5263人。1997年,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0.6萬,其中維吾爾族占57.9%,漢族占41.1%,1997年,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7326人,其中維吾爾族3951人,漢族3319人,轄3個社區和1個鎮屬村委會,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建設路。

行政區劃

若羌鎮(駐團結路社區,轄4個社區)轄團結路社區、社區居委會、文化路社區、新城社區。

文化社區居委會成立於1984年,位於東環路以西,西環路以東,文化路以南區域,轄區面積4.23平方公里。

勝利社區居委會成立於1984年,位於東環路以西,西環路以東,建設路以北,Z590專線以南區域,轄區面積0.68平方公里。

團結社區居委會成立於1984年,位於東環路以西,西環路以東,文化路以北,建設路以南區域,轄區面積0.69平方公里。

地理

若羌地域廣闊,有得天獨厚的荒漠喬木、灌木、胡楊林84萬畝,各類天然草場1700畝,宜用荒地191.82畝,農區可耕地7.2萬畝。境內有兩大水系,大小河流14條,地表水總徑流量達11.76億立方米,現已開發利用的有若羌河、瓦石峽河、米蘭河,其中若、瓦二河為若羌縣所用,年徑流量1.33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若羌鎮--礦產 若羌鎮--礦產

在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40餘種:石棉、玉石、石膏、水晶、黃金、雲母、鐵、銅、鉛、鋅、鉻、鈹、鋰、煤、鉀鹽、芒硝、天然鹼、蛇紋岩等。在礦藏中,尤以石棉為著,蘊藏量大,易開發,為國內最重要的成礦帶之一,現已探明開採的礦床儲量就達4000餘萬噸,而且品位高,質量好,深受國內用戶的歡迎。

物種資源

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已發現的獸類有野氂牛、野駱駝、野驢、藏羚、馬鹿、岩羊、盤羊等49種;鳥類有黑頸鶴、黑鶴、金雕、藏雪雞、禿鷲、環頸雉、金眶鴿、紅鷸等92種,其中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鳥類達52種。野生植物有麻黃、野罌粟、雪蓮、莎草、禾草、針茅、蘆葦、羅布麻、甘草等250餘種。農作物品種也較多,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水稻等;油料作物有大麻、油葵、紅花、油菜等;經濟作物有棉花、黃豆、瓜類、水果、蔬菜等。養殖業主要有牛、馬、羊、駱駝、驢、豬、兔、雞等。土特產有乾果、皮毛、氈 毯、粗布、民族手工藝品等。

水文

若羌河

Ruoqiang He

若羌鎮--豐收 若羌鎮--豐收

因流經若羌綠洲而得名。位於若羌縣城西側,發源於阿爾金山,源頭有兩處,一處是玉蘇普阿勒克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終年積雪帶,積雪範圍為30餘平方公里,平均積雪厚度為10米,積雪量達三億立方米,融雪水向北匯流十餘公里處滲入地下,又向北十餘公里處湧出地面,形成一條東南至西北長55公里,平均寬100米的阿克蘇河;另一處是玉蘇普阿勒克山積雪帶西北20餘公里處的泉水和時令河,該地有三條分支,東面分支在巴什布拉克石棉礦西北4公里處,有3眼淡水泉,總流量為18000升/時,匯流後進入東南至西北流向長4公里的翁格勒克薩依,中分支由硝魯克布拉克泉水匯流後北入南北長14公里的又馬尕克其薩依,西分支是一條長約30公里的南北向時令河,5至9月有水,三條分支向北至艾合買提闊什匯合,形成一條南北長20公里的其蘭勒克河,繼續北流與阿克蘇河中段匯合。屬羅布泊水系,其上游位於阿爾金山中,河床多為不透水層構成,中游起於阿爾金山北麓,出山口後,河床系第四紀砂礫石層積岩層構成,河床下切很深,流經30千米後又急劇擴散,滲損極大,尾端可達羅布莊,流經鐵乾里克鄉、吾塔木鄉、縣城等地,全長100千米,流域面積達3000多平方千米。其礦化度為0.55克/升,PH值7.9,HCO2-Cl-Ca-Mg型水,年徑流量0.86億立方米。徑流的補給主要靠山地降水和高山融雪,年徑流量穩定,洪水期在六月下旬至八月下旬。灌溉土地1300餘公頃,是該縣工農業生產的四大水源之一,現已在龍口以下建成兩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

瓦石峽河

Waxxari He因流經瓦石峽綠洲而得名。與塔什薩依河為姊妹河,水源補給形式為融雪水和泉水,同發源於阿爾金山脈的肅拉木塔格海拔5500米以上積雪帶,源頭積雪面積約80平方公里,融雪水匯合後北流50公里又接納吐斯也爾布拉克河水。大致為南北向,最高洪峰達7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0.25立方米/秒,正常注量為1.2立方米/秒,流域面積2000平方千米。建成引水灌溉工程,年引水量約2千萬立方米,灌溉土地1000餘公頃,水質礦化度為1.28克/升,PH值7.9,SO4-CL-Na型水,年徑流量約4700萬立方米,是該縣工農業生產的四大水源之一。建成水電站一座,裝機總容量為150千瓦,並初步開展的漁業生產。

經濟發展

若羌鎮--地理位置 若羌鎮--地理位置

若羌鎮是若羌縣中心城鎮,是全縣管轄人口最多,流動人口最多,商業較發達的鎮。是一個以發展農業與社區建設並重的城鎮,農村以發展紅棗產業為主,城市以抓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為主。

2006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097.99元。

歷史

若羌鎮--歷史 若羌鎮--歷史

境內的樓蘭曾作為中亞商旅的貿易集散地長達五個多世紀。羅布泊沿岸是孕育羅布人的搖籃.......歷史上,塞人、羌人、匈奴人、月氏人、維吾爾先民、漢、吐蕃等眾多古代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辛勤勞作,共同開發、建設了中華民族的這塊美麗西陲地,創造了絢麗多彩的燦爛文化,眾多文人墨客為她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和不朽名篇。

公元前77年,樓蘭更名鄯南遷後,原樓蘭王城遂成為漢代的屯墾戍邊重地。此外,漢朝根據尉屠耆的請求,派司馬1人、吏士40人屯田伊循(今米蘭)。隨後,這裡的屯田規模逐漸擴大發展起來,墾區面積曾達4.5萬餘畝。公元前53年,漢宣帝遣大將辛武賢率1.5萬人至白龍堆一帶“穿卑革候井,欲通渠轉谷。”

《水經注》中記載:敦煌索氏家族的索勱,調集酒泉、敦煌兵千人,到樓蘭地區屯田,修建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各千人,“橫斷注濱河,灌浸沃衍........大田三年,積粟百萬,威服外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流逝,這塊神奇廣袤的大地,歷經戰亂和歷史風塵的洗禮,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曾顯赫一時的樓蘭綠洲逐漸消失。公元609年,隋軍打敗吐谷渾後,有縣境內設立鄯善郡,下設顯武、濟遠二縣,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到鄯善屯田。後廢郡改置鄯善鎮。唐朝,康國康艷典在羅布泊地區主持建造9座新城,錄屬於沙州(敦煌)管轄。改典合城為石城鎮(今若羌),東北有七屯城(又作大屯城)。宋朝時期,若羌境內道路暢通,生活安寧,過往商旅、行人駱驛不絕。

元初,義大利傑出的旅行家馬可.波羅途經羅布鎮小憩,稱羅布是一大城,地處羅布泊邊境,臣屬大漢,居民崇拜摩訶末。凡行人渡此沙漠者,必息於此城一星期,以解人畜之渴,已而預備一月之糧秣,出此城後進入沙漠。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經從都元帥別迷帶之請,在縣境內設立羅布、怯台等驛站。明朝時,若羌地區已衰落,青海曲先部眾散居、遊牧於這一帶。洪武九年 (1376),曲先衛被西番朵兒只巴殘破後,部眾離散,併入安定衛。明正德年間,安定衛最終破亡,若羌地區從此淪落為荒漠,僅在羅布泊沿岸有倖存的羅布人和少數避難者,過著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生活。

氣候

若羌鎮--口號 若羌鎮--口號

若羌冬季寒冷,夏季酷熱少雨,風大塵多,日溫差懸殊,屬典型的大陸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區。乾旱,是若羌地區的一大特點,據新疆地理專家考證:“若羌是世界同緯度地區最乾旱的地方之一。”著名的塔克拉瑪乾沙漠東南部與庫姆塔克沙漠西南部在這裡交織匯集。堪稱世界一絕的雅丹風蝕地貌和古人譽為“龍城”、“白龍堆”的壯麗景觀分布在境內北部的羅布泊沿岸廣大地區。雄偉的阿爾金山橫貫縣境中部,把若羌分割成截然不同的平原和山區兩大部分。在封閉的境域內,戈壁、沙漠、雪山、荒原,這些原始自然景觀還占據著巨大空間,還擺出它那猙獰威嚴的面目。大自然的無情對峙、擠迫,時時在向人們挑戰,險峻的環境,惡劣的氣候,偏僻邊遠的地理位置,閉塞的交通,均給若羌的各行各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旅遊

民風民俗

若羌鎮--作物 若羌鎮--作物

若羌各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文學十分豐富。在遙遠的古代,《十二木卡姆》和《陽關三疊》的最早形式《摩訶兜勒》與《陽關曲》便在境內廣為流傳。若羌的“麥西萊甫”,男女成雙成對翩翩起舞,獨具特色。“若羌賽乃姆”、“艾萊姆賽乃姆”美不勝收,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此外,手鼓舞、碗碟舞、民族器樂演奏也很流行,深受民眾的喜愛。在民間,各種詩歌、傳說、民謠等口頭文學豐富多彩,被視為民間文學的寶庫。近年來,經過不斷挖掘、整理、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同時,民眾文藝演出、文學創作、繪畫、書法、攝影、集郵等活動開展得很活躍,競妍鬥豔。

自然景觀

若羌鎮--風光 若羌鎮--風光

在若羌廣闊的土地上,遍布著許多名勝古蹟和雄奇自然景觀,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和科學工作者。樓蘭、海頭、伊循、弩支、羅布、和罕等有名的古城遺址和綺麗多彩的壁畫、岩畫,以及土垠烽燧、漢代長城、戍堡,數以千計的古刻藏文佛經瑪泥石塊、高山石器場、“玉石之路”、“絲綢之路”、史前文化遺址等,留下了不少難解之謎,把人們帶入了遙遠而充滿神秘的歷史年代;奇異的自然景觀數不勝數,風光旖旎變幻莫測的魔鬼谷,中外罕見的高山陰陽湖泊--鯨魚湖,三泉一線的高原沙子泉,千姿百態的岩溶地貌,海拔超過4000米的世界最高的庫木庫里沙漠,舉世聞名的羅布泊,撲朔迷離的雅丹地貌等,既是好的旅遊資源,又有極大的科研價值;橫亘荒漠綿延百餘公里的天然綠色走廊,全國最大的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高原沙漠景觀和原生地貌等,它瑰麗的景色,古樸雄渾的氣勢,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成為人們嚮往之地。若羌悠久的歷史文明,眾多古代民族聚居交往的文化,獨特的環境,給這塊神奇土地增添了神奇色彩。若羌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奇特的自然景觀,更有許多難得的社會人文積累,由於這些原因,若羌被譽為人種展覽會、地下博物館、歷史文化長廊,是新疆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

國際影響

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興起了“絲綢之路”熱,前來若羌考察、觀光的學者、遊人逐年增多。縣境內的考古發現和出土文物不斷增加,一批世界矚目的重大科學考察成果相繼面世,如樓蘭古城遺址的精確方位、面積等,爭論了一個世紀懸而未決的羅布泊游移問題,阿爾金山高原盆地的地質、氣候、生物之謎,等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和令人滿意的成果。但是,在這塊神秘的土地上,仍有許多歷史和自然之謎等待人們去揭開,還有許多寶藏等待人們去發掘。至於若羌淳樸、濃郁、多彩的民情風俗、傳說、故事,獨具特色的民間樂舞,寓意深刻的方言、諺語等,也都對無數的學者、專家、文藝工作者產生的極大的吸引力。

社區構成

文化社區

文化社區居委會成立於1984年,位於東環路以西,西環路以東,文化路以南區域,轄區面積4.23平方公里。社區內有行政、企事業單位23個(其中重點單位8個),現有居民513戶1426人,其中:漢族292戶802人,民族221戶624人,常住人口434戶1238人,流動人口79戶188人(2009年累計登記流動人口2302人,高峰期時流動人口達1350人);農業戶籍233人,非農業戶籍1005 人。放心戶377戶1137人,基本戶122戶270人,重點工作戶11戶16人,重點管控戶3戶3人。共有低保戶68戶107人,殘疾人42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居民210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33人。

文化社區現有工作人員11名,其中:在職國家幹部6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5名,女幹部9人,少數民族幹部8。社區現有黨員142名,其中:在職黨員131名,居民黨員11名;社區成立黨小組5個。2009年縣財政給文化社區核定工作經費5萬元並列入財政預算,2009年8月底又經縣領導協調增加2萬元經費,2009年已全部撥付到位。2009年度文化社區經費支出104302.54元, 2010年縣委給各社區核定工作經費7萬元列入財政預算。2009年文化社區建成了94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內設一站式服務大廳、警務室、圖書室、會議室、活動室等。

勝利社區

勝利社區居委會成立於1984年,位於東環路以西,西環路以東,建設路以北,Z590專線以南區域,轄區面積0.68平方公里。社區內有行政、企事業單位28個(其中重點單位8個),現有居民1251戶3617人,其中:漢族687戶1821人,民族564戶1796人,常住人口1210戶3532人,流動人口41戶85人(2009年累計登記流動人口2850人,高峰期時流動人口達1700人);農業戶籍514人,非農業戶籍3018人。放心戶1178戶3481人,基本戶55戶93人,重點工作戶13戶38人,重點管控戶5戶5人。共有低保戶60戶100人,殘疾人51戶52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居民246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87人。

勝利社區現有工作人員11名,其中:在職國家幹部8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2名,大學生志願者1人,女幹部8人,少數民族幹部6人。社區現有黨員471名,其中:在職黨員366名,居民黨員105名,社區成立黨小組10個。2009年縣財政給勝利社區核定工作經費5萬元並列入財政預算,2009年已全部撥付到位。2009年度勝利社區經費支出61619.88元。2010年縣委給各社區核定工作經費7萬元並列入財政預算。2009年,經縣委主要領導協調解決了勝利社區4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

團結社區

團結社區居委會成立於1984年,位於東環路以西,西環路以東,文化路以北,建設路以南區域,轄區面積0.69平方公里。社區內有行政、企事業單位54個(其中重點單位8個),現有居民1189戶3662人,其中:漢族777 戶2245人,民族412戶1417人,常住人口1039 戶3337人,流動人口150戶325人(2009年累計登記流動人口2248人,高峰期時流動人口達1500人);農業戶籍389人,非農業戶籍2948人。放心戶1021戶3272人,基本戶159戶365人,重點工作戶7戶18人,重點管控戶2戶7人。共有低保戶47戶75 人,殘疾人29戶29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居民214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329人。

團結社區現有工作人員13名,其中:在職國家幹部7名,下派幹部1名,公益性崗位人員5名,女幹部8人,少數民族幹部9人。社區現有黨員458名,其中:在職黨員446名,居民黨員12名,社區成立黨小組6個。2009年縣財政給團結社區核定工作經費5萬元並列入財政預算,2009年已全部撥付到位。2009年度團結社區經費支出81616.28元。2010年縣委給各社區核定工作經費7萬元並列入財政預算。2009年,經縣委主要領導協調解決了團結社區625平方米的辦公用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