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多少有根狀莖。莖直立,高30-150厘米,有細條紋,上部或頂部有傘房狀花序分枝,花序分枝與花序梗被稠密的頭狀具柄的腺毛。基生葉多數,與中下部莖葉全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羽狀或倒向羽狀深裂、半裂或淺裂,全長6-24厘米,高1.5-6厘米,側裂片2-5對,偏斜半橢圓形、橢圓形、卵形、偏斜卵形、偏斜三角形、半圓形或耳狀,頂裂片稍大,長卵形、橢圓形或長卵狀橢圓形;全部葉裂片邊緣有小鋸齒或無鋸齒而有小尖頭;上部莖葉及接花序分枝下部的葉披針形或線鑽形,小或極小;全部葉基部漸窄成長或短翼柄,但中部以上莖葉無柄,基部圓耳狀擴大半抱莖,頂端急尖、短漸尖或鈍,兩面光滑無毛。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總苞鍾狀,長1-1-5厘米,寬0.8-1厘米,基部有稀疏或稍稠密的長或短絨毛。總苞片3層,外層披針形,長4-6毫米,寬1-1.5毫米,中內層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3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長漸尖,外面沿中脈有1行頭狀具柄的腺毛。舌狀小花多數,黃色。瘦果稍壓扁,長橢圓形,長3.7-4毫米,寬0.8-1毫米,每面有5條細肋,肋間有橫皺紋。冠毛白色,長1.5厘米,柔軟,彼此糾纏,基部連合成環。花果期1-9月。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2300米的山坡草地、林間草地、潮濕地或近水旁、村邊或河邊礫石灘。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沔縣)、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塔城)、福建(連城)、湖北(竹溪)、湖南(龍山)、廣西(百色)、四川(南川、瀘定、峨眉、成都)、雲南(昆明)、貴州(平壩、望謨)、西藏(察隅、聶拉木)。幾遍全球分布。主要價值
藥用部位 | 以全草入藥。 |
採收加工 | 春季開花前採收,鮮用或曬乾。 |
藥理作用 | 抗菌,降血壓,降膽固醇,抗腫瘤,保肝。 |
性味功能 | 苦,寒。清熱解毒,利溼排膿,涼血止血。 |
主治用法 | 咽喉腫痛,瘡癤腫毒,痔瘡,急性菌痢,腸炎,肺濃瘡,急性闌尾炎,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內服: 煎湯,9-15克,或鮮品30-60克,或鮮品絞汁。外用: 適量,煎湯熏洗或鮮品搗敷。 |
套用舉例 | 1. 瘡毒癰腫: 敗醬草、紫花地丁各25克。水煎服。(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2. 急性咽炎: 鮮苣蕒菜30克,燈芯草3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藥) |